考古揭示870年前的金中都風貌(考古札記)
房山金陵出土的白玉鳳佩飾。
丁利娜供圖
金中都水關遺址全景。
丁利娜供圖
西元1153年金朝遷都北京,史稱金中都,這是北京城市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前不久,由北京市文物局主辦的“都城肇始——紀念北京建都870週年考古成果展”隆重開幕。展覽通過“營國建城”“繁華中都”“中都環勝”三部分,勾勒金中都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進程中的重要地位。
金中都城是以北宋東京城為藍本營建的一座都城,位於現在北京城西南部,主要區域橫跨西城區和豐台區。外城近方形,周長有18690米,面積約20平方千米,四週初設城門12座(後增設東北光泰門),四面分別有施仁門、彰義門、端禮門、崇智門。2019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配合金中都城墻保護和展示考古工作中,發現地表以下1米多深處一片分佈密集、排列整齊的夯窩。發掘成果顯示,中都城外城墻基部寬度有24米,高約16—18米,在城墻外側增築有加強防守功能的圓角梯形的馬面遺跡,西城墻外側17米處發現的護城河寬約66米,遠超北宋東京城。城墻、馬面、護城河共同構成了金中都外城“城高池闊”的防禦體系。
1990年,考古工作者對廣安門外大安殿遺址的發掘,確立了由應天門、大安門、大安殿所組成的金中都的中軸線位置,更加明晰了金中都城以皇宮為中心,中軸線兩側對稱分佈的總體佈局。金中都的中軸線南起外城正南門豐宜門,中間貫穿整個皇城的各組宮殿,北至正北門通玄門,全長約4500米,是北京作為都城最早的一條中軸線。皇宮的正殿大安殿面闊11間,平面呈“工”字形,頂部覆以黃色琉璃瓦,號稱“金殿”,是金朝舉行皇家典禮之地。大安殿遺址出土的銅坐龍是金中都皇家的標誌性遺物。
金中都城的融合之貌還體現在它是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在唐、宋變革之際的産物。20世紀60年代,徐蘋芳等考古前輩探明瞭城內西南隅南北向大街與東西向衚同共同構成的類“豐”字形和“井”字形的街巷系統。近年來的考古成果進一步顯示,中都城內“十”字形、“T”字形、“一”字形等道路形制交織並存,既有南北向、東西向、西南—東北斜向等不同走向,也有門內大街、順城街、十字街路口、“一”字形坊間道路等不同功能,揭示了金中都城從唐代封閉式裏坊制向宋元開放式街巷過渡時期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
金中都城的佈局規劃充分體現了北方民族文化特色。宮城和皇城一帶建有同樂園,分佈有密集的遊樂場所。在金中都城南門外建有廣樂園,又稱南園。在城外東北、現在的北海公園一帶建有太寧宮等。由西北入城、東南出城的宮苑用水路線,形成了中都城內的“漢河”佈局。這條水源路線上,考古發掘揭示了外城南墻的水關遺址、宮城西側的魚藻池遺址,並探明瞭外城西北的蓮花池遺址。
整體來看,金中都城三重相套,城門相對,佈局方正;皇宮居中,中軸對稱;街巷裏坊,雙制並存;宮苑園林,依水就勢。這樣的佈局特色一方面繼承吸納了中原都城的規劃理念和禮制思想;另一方面保留著北方遊獵民族的風格特色。
金中都成為金朝鼎盛時期的都城,也是中國古代都城向北遷移的起點和轉捩點。北京由此擁有了870年建都史。
(作者單位:北京市考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