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建築的實踐,穿越時光的魅力(傳承之光)
蘇州博物館。
新華社記者 李 博攝
北京市百貨大樓。
巫敬桓繪
深圳賽格廣場。
圖為金磊提供
廣東茂名露天礦生態公園。
圖為金磊提供
核心閱讀
20世紀20年代,我國第一代建築師開始中國現代建築的實踐。大量留存至今的20世紀城市建築遺産,一方面展示建築藝術設計百年曆程中不斷變化的創作風格與審美趨勢,另一方面反映20世紀建築業對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的吸納融合。
隨著城市更新的有序推進,人們對既有建築改造愈發謹慎。建築師們更加自覺地保護建築的個性與美感,居住區的改建與“活化利用”也越來越提倡尊重城市發展規律、尊重人的需求。
第七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産向社會公佈,全國共有100個項目上榜。在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築學會學術支援下,自2016年至今,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産項目已公佈推介7批,共697項。
20世紀20年代,我國第一代建築師開始中國現代建築的實踐。大量留存至今的20世紀城市建築遺産,一方面展示建築藝術設計百年曆程中不斷變化的創作風格與審美趨勢,另一方面反映20世紀建築業對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的吸納融合。品讀20世紀建築遺産這本“大書”,有助我們深入思考中國城市建築的傳承與發展。
為城市古今融合帶來啟示
上世紀,梁思成就北京的建築風格提出“古今兼顧、新舊兩利”的原則。他認為,北京城必須是現代化的,同時北京原有的整體文物性特徵和多數個別的文物建築,又是必須加以保存的。截至今年,北京已擁有120余項20世紀建築遺産,“國慶十大工程”整體入選。這些建築遺産為城市古今融合帶來啟示。
北京市百貨大樓的設計極具代表性。領銜設計是楊寬麟總工程師與時任南京工學院建築系主任楊廷寶,具體設計的是建築師巫敬桓。如今,北京市百貨大樓的外飾未變,駐足於此,可體會當時“適用、經濟、在可能條件下注意美觀”的設計理念;仔細觀察,還可感到設計者用心的“時尚”追求,在局部的屋檐窗臺下、大門上點綴中式裝飾,雖不加彩飾,但將民族風格融進了現代建築。因此,北京百貨大樓被譽為“新中國第一店”。北京百貨大樓的設計還成為最早的商業建築援外工程,其設計圖紙被烏蘭巴托百貨大樓成功借鑒。
人居空間的改善事關民生。北京百萬莊小區被推介為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産。作為新中國成立後汲取國外現代城市建設經驗、改善城市居住環境的代表作,北京百萬莊小區在城市建築界堪稱“活”的教科書。當年,建築學家張開濟智慧地採用傳統文化理念,以我國古代天干地支紀年曆法的前九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命名9個區塊,並採用九宮格和四合院佈局,特色鮮明。約七十載時光淘洗,北京百萬莊小區建築仍具有穿越時光的魅力。
讓空間有價值、文化有生命
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産項目公佈時,比較注重建築遺産的獨特性,強調該建築在20世紀中國歷史上所産生的重大作用、本身蘊含的文化意義和科技價值以及對中國建築、城市建設乃至社會發展帶來的推動作用。西安人民大廈因此入選。這件由西北建築設計院副總工程師洪青擔綱設計的作品,被視為西安的城市榮光。西安人民大廈建於新中國成立之初,是用於接待外賓的酒店。大廈採用中國古典院落的中軸對稱形式,局部設置歐洲古典園林放射式的形式,整體風格簡潔明快,東西文化在此完美融合,中國古典建築的卷草、如意、祥雲、鳳紋等裝飾圖案,被安放得妥帖和諧。
20世紀,上海的城市文化融中西方建築于一爐,創造了傳統與現代相輔相成的城市空間。目前,上海共有50余個項目入選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産,體現了上海城市建築豐富的歷史人文內涵。入選第七批項目的上海城市建築中,教育遺産、體育遺産為數不少,如上海交通大學歷史建築、上海原聖約翰大學歷史建築(現華東政法大學部分建築)。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是創辦于1896年的南洋公學。自19世紀末起,這座校園不斷“生長”,一個接一個的建築風格不一,歷時百年,終成一道亮眼的風景線。從中院和老上院到老圖書館、工程館和體育館、總辦公廳,再到民族風格的大門……漫步上海交通大學,既能感受到不同時期的建築流行趨勢,又能體味到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獨有韻味。
上世紀30年代,江灣體育場在上海北部拔地而起。體育場整體呈橢圓形,繞以清水紅磚墻,拱形門洞,氣勢恢宏。主體建築包含運動場、體育館和游泳池三部分,由建築師董大酉主持設計,巧妙將中國古典建築元素糅合進現代體育場館,技術參數可媲美當時最先進的體育場。
上世紀80年代末,上海開始興建公共文化設施,推動城市文化復興。位於市中心的上海人民廣場就是一處重點地區,上海博物館、上海大劇院等公共文化設施在此規劃佈局。入選第七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産的上海博物館由邢同和設計,建築矗立在城市廣場中央,為市民和遊客提供了很好的空間體驗。同時期建設的上海圖書館是上海建築設計院的代表作品。這些文化建築也是“海派建築”的代表,既有“海納百川”的大氣謙和,又有精細化的設計與管理。
近年來,隨著城市更新的有序推進,人們對既有建築改造愈發謹慎。建築師們更加自覺地保護建築的個性與美感,居住區的改建與“活化利用”越來越提倡尊重城市發展規律、尊重人的需求。
“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基本完成2000年年底前建成的21.9萬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在7批697個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産項目中,有超過20個居住區入選。從這些入選居住區的價值出發,激發居住區的內生動力,保留其成長與生活痕跡,使修繕、設計、營造不僵化,做到空間有價值、文化有生命,讓更多居民享有更舒適的生活。
在“活化利用”中探索文旅融合
推介建築遺産,重要的是在“活化利用”中探索文旅融合,使建築遺産更好地推動城市文化發展,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
位於安徽的祁門紅茶老廠房是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産,建築整體呈蘇式風格,較多地採用了新技術、新材料,體現當時中國茶産業的先進水準,堪稱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建築佳作。鋸齒形的制茶車間,外觀簡潔樸素。車間坡頂由垂直的玻璃墻與斜坡的瓦面組成,頂部天窗一律北向,不受日照影響,既減少了夏季日照的熱量,又保證了均勻的自然光線,利於茶葉品質穩定。車間內部採用大跨度設計,56根空心廊柱形成無隔斷墻的柱網空間,廊柱中空,便於雨天排水,至今仍有借鑒價值。隨著2022年祁門紅茶製作技藝作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的子項目,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這座建設于20世紀50年代的老廠房和這裡的茶文化再次受到人們的關注。
與前6批相比,第七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産呈現出一些新特點。首先是更多面向基層和文保等級偏低的項目。比如,地處縣級市江西龍南的解放街,保存較好的成片騎樓建築在當地並不多見;河北保定的稻香村總店約有百年曆史,從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角度都堪稱遺産。其次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的建設項目比例提高,佔比達80%。像黃河三門峽大壩及黃河三門峽展覽館這樣涉及重大事件的紀念建築或構築物,也越來越受到關注。與此同時,注重入選建築的歷史價值。如1984年建設的深圳上海賓館,體量雖小,但到訪深圳的賓客,尤其是來自上海的朋友,很多人選擇到此就餐,構成了獨特的記憶。
更加關注反映城市歷史文脈,具有時代特徵、地域文化綜合價值的創新型設計作品,關注改革開放時期的作品,以體現城市建築遺産的當代性。品讀20世紀城市建築遺産,為今天的城市更新尋找經驗啟示,讓我們看到中國建築發展中的傳承與創新。
版式設計:趙偲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