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文化自信的城市樣本|江河交匯育文昌——解碼古城揚州的文化自信樣本
“揚州是個好地方,依水而建、緣水而興、因水而美,是國家重要歷史文化名城。”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揚州考察調研時這樣評價這座古城。
這裡處江河交匯之地,望運河帆影、枕長江濤聲,與中華文明兩大“動脈”結成命運共同體;這裡因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無數名篇而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膾炙人口”的城市之一,“煙花三月下揚州”令多少人心嚮往之。
“要把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統一起來”。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昔日運河原點,再擔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重任,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悠遠的文脈傳承為古城注入新的發展動力,“好地方”開啟新篇章。
水運水韻,文脈滔滔
由長江入運河,瓜洲古渡、運河三灣、瘦西湖……“運河十二景”串珠成鏈;市中心,始建於明代的文昌閣重檐攢尖,仍是城市地標;園林修造、古琴製作、雕版印刷等傳統非遺活躍在街巷間……詩畫揚州,古今輝映。
萬里長江東流,千里運河縱貫,距離揚州主城僅30分鐘車程的瓜洲古渡,正位於兩條中國黃金水道的十字交匯點上。唐代鑒真東渡曾五過瓜洲,北宋王安石也曾“泊船瓜洲”。如今,瓜洲古渡風景區已成熱門“打卡地”。
“開邗溝,築邗城”,西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以邗溝溝通長江、淮河兩大河流。自此,春秋築城,漢置郡國,隋通運河,唐開港埠,至宋元烽火,明清興衰,揚州幾度富庶繁華,曆盡廢池喬木。
“這是一座通史式的千年名城,興衰與大運河息息相關。”知名運河文化學者顧風説。揚州曾憑藉漕運之利成為“南北要衝,百貨所集”,後隨漕運、鹽運廢除和鐵路運輸興起,一度淪為文人筆下“僻處江北,斗大一城”。
2014年6月22日,大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産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作為牽頭城市,揚州共有10個遺産點、6段河道躋身世界遺産,也成為江蘇省唯一全域劃入大運河文化帶國家規劃核心區的設區市、全省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先行建設城市。運河原點城市,再獲發展機遇。
昔日南糧北運,如今南水北調。位於江蘇揚州的江都水利樞紐,一塊刻有“源頭”字樣的石碑靜靜矗立。每年,有數十億立方米長江水從這裡輸出,潤蘇北、濟齊魯,送至千里之外的華北地區。
昔日水工景觀,如今文化地標。明萬曆年間,揚州知府郭光復舍直改彎,把古運河100多米長的河道變成1700米,實現了抬高水位、馴服急流,留下“三灣抵一壩”的水工景觀。如今,三灣風景區草木蔥蘢,水蜿蜒、路逶迤、景連綿,人們樂享其中。
水運水韻,脈動千年,生生不息。曆盡滄桑的大運河揚州段,不僅從未斷航,更以前所未有的賁張活力,肩負新的使命。
入夜的三灣畔,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宛若一艘巨輪橫臥,緊鄰的大運塔在明暗交錯的燈光下熠熠生輝。今年6月16日,這項展示中國大運河全流域、全歷史週期的標誌性工程迎來正式開放兩週年。開館以來每天1.8萬張免費預約門票常常秒空,參觀者突破400萬人次。
“從零藏品、零展品,到獲評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精品獎、最具創新力博物館,得益於千年運河文化的滋養。”館長鄭晶説,“博物館收藏過去,面向的是未來。”
古城煥新,近悅遠來
有著千年曆史的東關街上,市民杜祥開用自家平房與天井打造出“祥廬”,小橋流水,亭臺假山,錦魚暢遊,匾額楹聯。20世紀90年代開始,他自己動手,佔地約120平方米的民居院落,硬是騰出40平方米造園。現在一有時間,杜祥開就會敞開大門,歡迎慕名而來的遊人“打卡”。
晚明時期,文人計成在揚州寫下造園寶典《園冶》,首次總結出中國傳統自然山水式造園“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理想。杜祥開説:“祥廬雖小,但與‘巧于因借,精在體宜’的理念一脈相承。”
全長700米的仁豐裏,有著清晰的魚骨狀街巷體系。因為愛上古街巷,巴西人約瑟夫和揚州人高海霖在這裡合開了家西餐廳。“在這裡能看到揚州城的‘裏子’。”70歲的高海霖説。
2500多年的建城史,為揚州積澱了豐厚的文化遺存。古街老巷縱橫交錯,串起了名勝古跡,也收藏市井風情。
早上“皮包水”,品嘗揚州早茶、蟹黃湯包、大煮幹絲,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晚上“水包皮”,體驗“揚州三把刀”沐浴、修腳、採耳、美發等非遺技藝,享受揚州人的精緻生活……文化旅遊産業成為城市的支柱産業。今年1至5月份,揚州58家A級景區累計接待遊客2769.74萬人次,同比增長124.09%。
“一曲廣陵散,絕世不可寫。”魏晉時期的嵇康以善彈此曲而著稱於世,在中國音樂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如今,廣陵琴派的雅集、展演等交流活動活躍,琴箏産業發達,揚州古琴産量已佔據全球80%。
一座城市打通審美與日常、歷史與現實,有自然的歲月沉澱,更離不開政府持續有效作為。
1957年,揚州制定城市總體規劃,為古城保護奠定堅實基礎。此後數十年曆經五輪修規,始終堅持“護其貌、美其顏、揚其韻、鑄其魂”。如今,5.09平方公里的明清歷史城區完整保護,擁有東關街、仁豐裏、灣子街、南河下4大歷史文化街區、7組傳統建築群。擁有聯合國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4個,國家級非遺項目20個。一條文昌路,匯集唐代石塔、宋代古井、明代文昌閣、清代運司衙門等歷史遺存,實現“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
古城是揚州城市的“母體”,更是文化的源流和市民精神的家園。從2015年開始,揚州拿出最繁榮、最漂亮、離老百姓最近的地方建設城市書房,構建15分鐘閱讀圈。目前,主城區已建成城市書房51家,如星光灑遍全城。
詩情畫意,“好地方”開啟新篇章
《舊唐書》記載:“天下文士,半集維揚”。據不完全統計,唐代有150多位詩人寫下吟咏揚州的詩篇超過400首,讓這座城市充滿詩情。
站在瘦西湖熙春臺遠眺,綠樹、碧水、青瓦勾勒出的優美曲線,將人們的視線帶向天際;入夜,一場大型沉浸式夜遊,更令人們徜徉在“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的畫意之中。
守護一湖碧水,瘦西湖鋪設完成直徑1.6米、長6000米的“活水工程”,實現了“死水變活、活水變清”;守護乾淨的天際線,揚州在立法保護的同時,自創“放氣球”限高方法,若在景區看得見設計高度的氣球,就必須降低建築高度。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曾感慨:“行走在一處城市景區,看不到一幢高樓,這在現代城市裏簡直是個奇跡。”
“北郭清溪一帶流,紅橋風物眼中秋,綠楊城郭是揚州。”清代詩人王士禎曾詩讚揚州。如今,“綠楊城郭”作為揚州的城市底色,早已化為行動自覺:均衡佈局300多個生態體育休閒公園,市民步行10分鐘就可抵達“口袋公園”,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近45%;全域推進長江大保護、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加快打造七河八島、三江營、高寶邵伯湖群生態島試驗區;著力培育汽車及零部件、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生物醫藥和新型醫療器械等高新産業……揚州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唐代詩人張祜筆下的“十里長街市井連”,盡顯昔日揚州的開放繁榮。在唐代,揚州是中國東南第一大城市,是江南所産糧、鹽、鐵向北轉運的中心和著名的國際貿易港口。當時僑居揚州的日本、高麗、波斯、大食人有數千之多。
今天,大運河、長江水文化的包容與開放化作人文交流紐帶、經貿發展動能。揚州與25個國際組織(機構)、47個世界運河城市建立常態溝通機制;舉辦世界運河城市論壇、世界運河古鎮合作機制會議,攜手全球運河城鎮推動可持續發展;提檔升級馬可·波羅紀念館,打造中意美食産業園;全市約有來自65個國家(地區)的1400家外商投資法人企業……
昔日淮左名都,如今聚力産業科創名城、文化旅遊名城、生態宜居名城建設,爭做長三角一體化高品質發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美麗中國·水韻江蘇”建設的示範,奮力把“好地方”建設得好上加好、越來越好,讓中國式現代化在揚州充分展現可觀可感的現實圖景。
依水而建、緣水而興、因水而美,走過2500多年,揚州依舊與江河血脈相連,光彩更勝往昔。
記者:劉亢、淩軍輝、蔣芳、陸華東
視頻製作:陳立彬、劉宇軒、張卓君
編輯:王曙暉、賈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