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眾專家評説《“氣墨靈象”藝術論》

2023-05-22 09:07:00
來源:解放軍報客戶端
字號

  ·“氣墨靈象”應運而生,非常美妙

  ·創造審美新範疇,構建美學新體系

  ·融通古今中西,眺瞻藝術未來

  ·攀援“高峰”的藝術大道

  ·引領與走向精神遠方

1.jpg

呂國英《“氣墨靈象”藝術論》學術研討會現場

  編者按語:

  呂國英原創文藝理論專著《“氣墨靈象”藝術論》出版後,首都部分學者專家、藝術家對這部專著進行學術研討,稱該專著傳承中華美學精神、融匯現代美學精髓,開拓新的美學認知,創造新的美學範疇,是一部高屋建瓴的文藝理論專著,是一項文藝理論研究的創新成果,對認知文藝演進諸象、眺瞻藝術未來、昇華高維審美、矗立高維立象,具有開拓與引領意義。首都媒體及各大網站、新媒體,對新書發佈、學術研討會作了資訊播報。

  近日,隨著海內外媒體對《“氣墨靈象”藝術論》的跟進報道與持續關注,該專著學術研討會的詳細內容成為重點追蹤資訊。現將與會專家學者與藝術家研討發言匯章集篇,完整發佈,以饗讀者。

2.jpg

許向群(主持人)

    · 高屋建瓴的藝術理論專著

    · 貫通古今、觸類旁通的智慧與卓見

    · 自成體系的嚴密邏輯與學術建構

    · 高瞻遠矚的視野,奇思妙想的結構,悟對通神的心得

  各位專家、各位學者、各位藝術家朋友,大家下午好!

  熱烈歡迎大家的到來,尤其期待大家精彩的研討。

  我是許向群。非常感謝受邀研討,並主持本次研討會。本次研討會,時值“雙代”盛會剛剛閉幕,又逢新年即將到來、萬象開心之際,我們就一部原創藝術理論專著,召開一個學術研討會。這部專著,就是呂國英先生撰寫的《“氣墨靈象”藝術論》。研討主要圍繞這部專著的體系構建、理論、學術價值,及其創作實踐與引領意義,結合文化藝術領域面臨的挑戰及藝術創作現象展開討論。

  參加研討會的專家學者、藝術家,雖然人數不多,但代表性非常強。另外,像何家英、陳傳席、尚輝、朱向前、李連志、高小立、王曉寧等幾位專家、藝術家,原定參加本次研討會。因時間衝突,遺憾不能到場。

  今天蒞臨研討會的專家、藝術家,來自文化藝術領域的不同門類與專業、方向,有藝術理論家、美術史家、藝術批評家;有國畫家、油畫家;有作曲家、作家、詩人、文學評論家;還有藝術教育家、文化傳播家等。

  首先介紹與會的各位嘉賓。因為到會的各位嘉賓,均是知名人士,各種職務和頭銜都比較多,我摘要介紹。如果有些不是很準確的地方,還請各位見諒。與會的各位專家、藝術家——

  中國藝術研究院資深研究員、《中華書畫家》雜誌主編,王鏞先生;

  原海軍政治部創作室專業書法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行業建設委員會副主任、連任五屆中國書協理事,張坤山先生;

  中國國家畫院人物畫所所長,著名人物畫家,李曉柱先生;

  國家重大主題創作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油畫學會理事、北京中國寫意油畫研究院研究員,駱根興先生;

  中國油畫學會理事、中國北京寫意油畫院副院長、著名油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陳樹東先生;

  作曲家、首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博士師導師、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全國優秀教師”獎章獲得者,尹鐵良先生;

  絲路大寫意藝術家、中國公共關係協會藝委會副主任、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國家畫院研究員,張錄成先生;

  中國藝術報社副社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新媒體專業委員會委員,孟祥寧先生;

  中國作協第九屆全委會委員、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副會長,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現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副院長——注),劉笑偉先生;

  作家、《財政文學》主編、中國財政文學會副會長,寧新路先生;

  中蒙文化與草原藝術大使、中國北京工筆重彩畫會理事,郭明馥先生;

  油畫家、創辦“花魁”工作室的吳富榮先生;

  “中國文化進萬家”工作委員會常務主任、人民日報中國産業經濟資訊網主編,武振江先生。

  最後介紹本次研討會的主角,原創藝術理念專著《“氣墨靈象”藝術論》的作者,解放軍報社原文化部主任、高級編輯,也是著名評論家,呂國英先生。

  我是中國美協策展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委員、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出版社編審,許向群。

  參加現場採訪報道的媒體,有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文藝報、中國藝術報、中國文化報、中國書畫報、人民網、新華網、光明網、中國網、央視網、台灣網、中國軍網、今日頭條、新浪網、鳳凰網、搜狐網、經濟網、騰訊網、人民號、中國報道網、人民藝宣網、百度、網易、人民視頻等。新聞媒體來的朋友比較多,有落下沒介紹的希望原諒。

  讓我們一併對與會專家學者、藝術家、各位媒體的朋友,表示熱烈的歡迎,和由衷的感謝。

  在研討會開始之前,我先就呂國英先生和《“氣墨靈象”藝術論》這部專著,簡要談幾句我個人的印象,很短。呂國英先生長期在軍隊媒體工作,知識廣博、修養深厚,有很強的理性思辨能力,和融會貫通的創造能力。《“氣墨靈象”藝術論》,是一部高屋建瓴的藝術理論專著,作者具有理論的深厚儲備和創新勇氣,有融會貫通、貫通古今、觸類旁通的智慧與卓見,有自成體系的嚴密邏輯與學術建構。我在閱讀時,常常會有文中的觀點和論述所感染。高瞻遠矚的視野,奇思妙想的結構,悟對通神的心得,對我來説有很多的啟發。閱讀《“氣墨靈象”藝術論》,是一個學術的過程,也是一個引發我思考和探索的過程。讓我擔任本次研討會的主持人,榮幸之餘,其實頗感壓力。希望各位精彩發言,能使我的主持顯得名副其實。下面我們就依剛才介紹的次序,開始研討。

  我們下面首先歡迎王鏞先生,做一個主旨發言,大家歡迎。

3.jpg

    · 創造新的審美範疇

    · 構建新的美學體系

    · 引領與走向文藝未來

    · 獲得更大的自由與廣闊空間

  非常高興,參加呂國英先生原創藝術理論專著《“氣墨靈象”藝術論》學術研討會。

  在這之前,他曾經給我寄過一本,我瀏覽了一下,但是很多問題沒有進行深入思考。最近説參加研討會,我又看了一遍。我覺得呂國英先生《“氣墨靈象”藝術論》主要的貢獻,是傳承中華美學精神,創造新的審美範疇。

  我覺得這一點,可能是他這本著作藝術論,最主要的成就。傳承中華美學,創造新的審美範疇,這個美學實際上是從西方引進的學科。最早是1750年美學,當時又稱作感性學。它的主要理念,就是完善。我發現呂國英先生也梳理了一下,西方美學從十八世紀中葉一直到當代發展脈絡,確實對中西美學中發展脈絡都比較熟悉。黑格爾就認為“美學”規範命名,應該叫藝術哲學,或者説是美的藝術哲學。大家都熟悉它的中心觀點,就是“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出現了美學熱。當時我正好是在北京大學南亞所碩士研究畢業,分配的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李澤厚先生當時是美學研究所的主任,我是在現代研究所工作。跟李澤厚先生,也經常見面交談。而且可以説,李澤厚先生,是我們這一代青年、研究人員的偶像。

  我覺得在改革開放初期的美學熱,一個突破的特點,就是大量的引進西方美學。從古典美學,一直到現當代美學的理論。我記得我在北京大學,1962年上北京大學,1963年讀藝術哲學,當時如獲至寶。因為當時美學藝術哲學著作太少了,零零散散看見俄羅斯一些文學美學評論。到了改革開放初期不一樣了,李春澤厚獻身就主持了一個西方美學,我這個北大的同學翻譯了很多美學著作。當時是我在哲學所,我們總討論還不是看古典美學,而是存在美學,當時年輕人更喜歡現代的美學理論。但是對李澤厚先生的一個很大的努力,就是要創建中國的美學理論體系。這一點,給我們印象非常深刻。

  李澤厚的“美學三書”:《美的歷程》、《華夏美學》、《美學四講》,尤其是《美的歷程》,是我們經常讀的一個目錄。在李澤厚先生等人,可以説在開創中國美學體系當中,其中一個突出的成就,就是創造新的審美範疇。大家比較熟悉,有原始積澱,這就是李澤厚自己著作的新的審美範疇,他也借鑒有藝術的形式觀念,但是他更多的是從中國傳統文化和原始藝術一直到歷代歷史實踐當中,提存出來新的範疇。所以我以後在讀有關的美學著作的時候,也特別關注他們對審美範疇,是怎麼闡釋的。我覺得中國美學家的現代中國美學家構建,美學體系的時候,他們創造的審美範疇,大約是分兩種。

  一種是對傳統的審美範疇進行現代闡釋,比較典型的就是意境。大家知道,意境是從古代佛經借用過來的。後來王昌齡提到意境。但是真的使意境成為一個大家普遍接受和運用的審美範疇,還是從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和宗白華的《美學散佈》奠定的。以及到現在,我們在討論中國藝術的時候,往往運用這個意境範疇。

  再一個,中國美學家個人獨創審美範疇。剛才我舉的例子就是李澤厚的積澱,類似這樣的範疇,給我們當代中國美學體系的建構,提供了一個基本的元件。我讀呂國英先生的《“氣墨靈象”藝術論》感到,他就是在有意識的傳承中華傳統的美學精神。而且嘗試創造新的個人審美範疇。特別是“氣墨靈象”,他説“美是‘氣墨靈象’”,這是他自己的革新理念。“氣墨靈象”內容是創造之美,而且從呂國英先生的整個著作和行文來看,他是廣泛吸收了中國古代的書論的一系列術語概念。而且我發現,理論行文可能很大程度受到了交融的影響,成了一些具體的篇章,都好像有一種比較密切的聯繫。同時,他也借鑒了西方的古典,和現代美學的理論。我看他很多舉的例子,他説的是“氣墨靈象”,實際上他舉的很多例子,都是西方古典美學,或者現代美學一些。他就是可以説把中國古典的傳統美學元素、西方古典美學,與現代美學的一些元素,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應用自己獨特的審美範疇,構建中國的美學理論體系。

  雖然對《“氣墨靈象”藝術論》,我只讀了兩遍,我理解的不是太深,需要一個繼續思考和領會。而且我認為,對新術語、新概念、新範疇的接受,恐怕需要一個較長實踐檢驗的過程。因為李澤厚提出“積澱説”,當初也有人覺得值得商榷,認為他説的並不準確。可是現在經過幾十年學術界也可以説積澱,“積澱説”已經被美學界、藝術界普遍接受,頻繁使用。甚至我寫文章,經常用“積澱”這個詞彙。傳統藝術積澱中國文化深層之中,事實就是這樣的。

  我舉自己的例子。我在中國美術界有一個比較反覆強調的一個觀念,衡量現代的藝術標準特徵,我認為東西方,現在藝術有兩個特徵,一個叫強化個性,一個叫簡化形式。而且我在幾十次的研討會和十幾篇論文當中,反覆深入此觀點。結果有的理論家和畫家表示認同,特別是像北京畫院,畫墨法的老賈,他就特別認同。但是也有藝術家表示置疑。我認為在理論的探索,或者説創建上,無論贊成還是反對,都有利於推進理論思考的深入和理論體系的完善。

  所以,我覺得呂國英的“氣墨靈象論”,可能美術界或者美學界,會有不同的爭議和討論,這是一種完全正常的現象。而且我看呂國英“氣墨靈象論”,就像許向群先生剛剛講的,理論建構、自成體系、邏輯嚴密,百家爭鳴中不失一家,而且對我們從事美學研究、藝術研究的同行來説,有很深刻的啟發。

  再一點,我們中國藝術研究院的老前輩,王朝聞先生。我是從1983年從中國社科院哲學所,到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王朝聞先生跟我就住一個樓,對他的美學著作我應該説比較熟悉。他的美學理論,被稱作為藝術家的美學,他是非常注重藝術實踐。本身就是一個雕塑家,塑造過毛澤東選集頭像等等。而且他精通藝術辯證法,他提出許多審美範疇和審美觀念。一以當十、不到頂點,就是在快要到達頂點,沒到頂點的時候,這種張力最能感人。這時候最有張力,最有感染力。

  一以當十、不到頂點,這些概念,我覺得非常的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用現在話講、非常接地氣,不是特別玄奧、抽象的理論。而且充滿著藝術,凝聚著古人的智慧和今人的經驗,包括王朝聞藝術家本人的經驗,所以産生了特別廣泛的影響。至少他去世之後,我們開過好幾次王朝聞美學思想的研討會,大家對他的理論還是非常的欽佩。我覺得我們晚輩,對於王朝聞先生的藝術思維和寫作方式,也應該認真思維和傳承,在建構我們自己的藝術理論的時候。

  我看呂國英先生的《“氣墨靈象”藝術論》,這兩個核心範疇,我不知道説的對不對?可能主要還是從繪畫本體論出發,但是我看整部書,並不止是談繪畫。“氣墨”的“墨”,也不單純指中國畫的水墨,油彩、墨彩等創作元素,包括文學、戲劇、影視、音樂等其他藝術形式。“靈象”的“象”,涵蓋的範圍更寬闊了,但是基本上還是,從繪畫本體論,引申到各個門類,包容各種藝術形式和理念系統的理論。再有我讀他的《“氣墨靈象”藝術論》時感到,他是把中國古典畫論或者文論熟悉的概念“陌生”化。説到中國畫,我自然就想到中國畫。“墨”我也想到的是筆墨,“氣”想到氣韻。

  可是他不是這麼簡單,他有自己的新知,也是非常深刻、非常有意義的東西,是把看似熟悉的概念陌生化。把“墨”從線墨、意墨、潑墨、樸墨,最後才過渡到最高的“氣墨”,我覺得這是他的底氣,學養的底氣、概括與抽象的底氣,尤其眺瞻藝術未來的底氣,非常不簡單、了不起,這是他所創造的獨特的思想理念與命名方式,既將熟悉的概念陌生化、歸一係,即“氣墨靈象”美學體系,更將歷史的文化藝術源流通渠遠方。這樣使他的理論,脫離了古典畫論、與藝術哲學的規範,獲得了更大的自由與廣闊的空間,更容易和當代審美觀念接軌、融合,引領與走向未來。我覺得這是對我們從事美學和藝術研究,特別有啟發的,也是非常值得關注與思考的。

  再一點,我非常感興趣或者對我啟發最大的,是他最後一個篇章“超越篇”。他談到了藝術創造10大命題,我讀他這個這一篇,感覺有點像讀王朝聞先生的文藝理論。而且談的抽象觀念和藝術創作實踐,聯繫更加緊密。而且,也往往就是我思考的問題。

  比如“簡”和“繁”的問題。至“簡”難,至“繁”更難。我們強調現代藝術,就是要簡化形式。但是簡化形式,最後就走向抽象。同時我還強調,強化個性,這個形式倒是極端簡化,純抽象的東西消失了,所以他也就沒有了現代藝術理論、現代性。所以希望極簡主義,標誌著現代藝術的終結。他提到的“至‘簡’難,至‘繁’”更難。實際上他提倡的,是一種豐富的單純、一種有意義的博大。無論“簡”也好“繁”也好,藝術的內涵都要,也必須要相當的豐富與厚重。

  再舉一個例子,我估計呂國英先生,可能還不是一個職業畫家。所以他這個理論,又能夠和具體藝術創作聯繫密切,所以我建議呂國英先生除了繼續在深耕細作他的這幾個原創概念之外,他的《“‘氣墨靈象’藝術論”》,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超越篇”,這種藝術創作的“十大命題”。這恐怕對我們當代的藝術創作和美學研究,會有更大的啟發。因為現在的美學、當代美學,已經不像以前老探討的美的定義、美的本體,而探討的主要是一些方法問題。尤其是和實踐密切聯繫的一個方法。所以我覺得呂國英先生的《“氣墨靈象”藝術論》,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還可以繼續向深處開掘,真正的構建起當代中國的嶄新的一種美學理論體系。

  我先談這些。謝謝。

  許向群(主持人):

  感謝王鏞先生的精彩發言。王鏞先生從傳承中華美學精神,創造新的審美範疇角度,對呂國英先生的《“氣墨靈象”藝術論》,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評述。當然王鏞先生剛才也提到了,我在這也可以多介紹兩句。因為本來是想把呂國英先生的履歷在之前介紹一下,把時間留給大家吧。呂國英先生不是一個專門的畫家,也不從事油畫跟國畫創作。但是我剛剛説了,長期在軍隊媒體和文化藝術宣傳一線工作,跟我近似,我是原解放軍出版社,呂國英先生一直是解放軍報的,他是一個文化學者,古今中西、古典現代,廣泛涉獵,對文藝理論、藝術哲學有著長時間的積累與研究,對文藝演進與當下藝術創作強烈關注,深刻思考,他是文藝理論方面的專家。

  所以他的《“氣墨靈象”藝術論》,是從提出新命題、闡述新範疇角度出發,建構原創性的藝術理論。當然,個人對美術、文學,尤其是對美術,一個是有偏好、喜愛,第二也有很高的修養水準與鑒賞能力。剛才王鏞先生從傳播中國新的美學範疇角度,對呂國英先生的《“氣墨靈象”藝術論》進行了評析,當然結合自己的研究,也梳理改革開放以來,美學在中國傳播與發展。應該説呂國英先生的美學,應該説是從中國傳統美學當中,和西方美學當中,兩項融合併結合了當代美學的這種個人的思考跟個人的創建。而且王鏞先生,分析的都非常仔細。包括後來講的,將熟悉的概念陌生化,其時是新認知,並進一步引伸,進而眺瞻藝術未來。

  其實有一些古典概念陌生化,王鏞先生用的是一個學術美學的概念。按我的理解,也就是給這個概念注入了現代的藝術,或者深度挖掘,是他轉換成當下這樣一種表述,也是結合自己的體會,自己的心得跟感觸。尤其是王鏞先生對這本書的最後超越“十大命題”,是有很大發展空間的。感謝一下王鏞先生的發言。另外介紹一下晚到的這一位,財政文學主編,中國財政文學副會長,寧新路先生。下面,我們研討會接著開始,咱們請張坤山先生做主旨發言,大家歡迎。

4.jpg

張坤山

    · 中西美學融合的理論結晶

    · 文化藝術研究的創新成果

    · 對藝術未來進行深邃思考與高遠探究

    · 既有理論建構價值,又有創作引領意義

  剛才聽了王鏞先生的主旨發言,感覺非常精彩。

  今天,很有幸參加呂國英先生原創藝術理論巨著——《“氣墨靈象”藝術論》學術研討會。呂國英先生我也是仰慕已久,不管在藝術理論上,還有文化領域,他是很有影響力的一位專家。他的一些思想,也在影響著我。一開始接觸到呂國英先生的時候,他就有這個計劃,要出一本大著作——就是關於“‘氣墨靈象’藝術論”。當時我在這個語境中,感覺還是很新鮮,説“氣墨靈象”雖然挺別嘴,但還是很有感受。逐漸的就適應了,並且對“氣墨靈象”印象越來越深刻。

  我想《“氣墨靈象”藝術論》這麼厚的一本著作,首先感到很厚重。這部著作,應當説當前關於審美、藝術、哲學融為一體的這麼一部大著作。是一部有意義、有價值,值得深入思考的一部著作。同時又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一部理論結晶,我感到這是一個時期以來一項文化藝術的研究成果,一項了不起的成果。既有理論建構價值,也有創作引領意義。

  呂國英先生下了一番苦功夫,對傳統文藝經典與現代審美,進行了充分挖掘、概括的、拓展、抽象,尤其對藝術未來進行深邃思考與高遠探究。我感到這部著作,不僅很深刻,而且有高度。我對呂國英先生這本著作,在理解上來講,我還有些吃力。因為呂國英先生高度,我在搞書法創作講,有些時候還理解不夠充分,還需要慢慢的再去繼續深入摸索、研讀。從他這本著作當中,尋求更多的營養,或者是思考。

  我結合書法創作,談點學習體會:

  呂國英先生用4個字,概括他的藝術觀念,“氣墨靈象”。我想“氣墨靈象”這4個字,和書法比較靠近。

  首先是“氣墨靈象”這4個字,在書法的創作當中,還是有潛移默化的一些連帶關係。當然更重要的,還是起指導作用。我想4個字,我想一個一個談談我的學習體會。

  第一個字是“氣”,這個“氣”在書法當中非常重要,可能其他藝術都是相通的。“氣”書法當中,如“靈魂”一樣重要。古人講,若觀書畫先觀氣韻。意思就是説關於書法這種觀賞、鑒賞、理解,首先要從“氣”上分析、觀看、切入。在這裡,古人因為講到先觀“氣”,也就是首先是要看“氣”象。好像放在作品“神”的前面,就是藝術創作須神采為上,“氣”就是的“神”的靈魂。我感到這是一個。

  當然,呂國英先生講的“氣”,我想還包括很多“氣”的意涵,有精神境界有裏面。而書法,包括中國畫或其他的藝術,都講究氣息、氣韻,也就是一種格調、一種精神狀貌、美的情態,有一種連貫性和連續性、貫通性。因為呂國英先生這個理論,站在這個高度上來講,我想還是要充分發揮指導作用,指導創作實踐的作用。書法或者其他藝術當中,氣息的表達、氣韻的呈現;還有節奏的表達、韻律的呈現,我想在“氣墨靈象”當中有更深刻程度,當然還有宏大氣象、正大之氣象。當然我想,對應“氣”的分析,非常透徹、有高度,對於書法創作,還是有相當的指導意義。

  再就是從“墨”的分析上。我想在書法創作中,這個“墨”分量,應該説佔據著“江山”般的作用。為什麼這麼説?書法包括中國畫,尤其是書法講筆墨,筆墨就是書法的代名詞。一個“筆”一個“墨”,“墨”就是佔了半壁江山,不光是用筆問題還有用墨的問題。墨分五色,呂國英先生著作裏面充分談到“墨”。當然墨的運用,講的更深、更有高度。從我的感覺來講,“墨”在書法當中,有著半壁江山的作用。所以古人就有濃墨宰相、淡墨探花,就是清代的劉墉、王文治。當然中國畫裏面更加注重“墨”色的變化,還有色彩還有墨。

  書法來講,也有墨分五色。結合書法史上來看,對墨的研究和展開,應該説明清時期的董其昌開始。他用淡墨來寫書法,他以前還沒有用淡墨書寫,是董其昌開闢的。建國初期或者民國時期,黃飛鴻作品,我感覺他的畫,最大成就在於他的墨。用筆是一個方面,但是他用墨,確實前無古人。學到的也是對墨的研究,對墨的思考。加大對墨的應用,從而開闢草書境界,與古人拉開巨頭,所以林散之書法草學,就是對墨的深入和開創。

  當然這個墨,我也有一些粗淺的體會。我想當代書法怎麼能把墨,充分的研究出,充分的表達清楚,我想這是對於當前書法創作,或者創新的一個途徑。因為古人對書法的用筆,基本上已經達到比較完整的程度了。如何在古人的基礎上,往下再走一步,我想除了融會貫通、結合,如何在“墨”運用上突破古人,是一個挑戰,這是一個方向。我想呂國英先生這部著作對於墨的思考,對於書法創作研究創新,我感到很有現實意義。另外感到對於墨,我不太贊成踏踏實實的墨。我認為對書法也好,中國畫也好,對墨要有模糊性認識。書法的模糊性、不確定性,我想這是一種藝術的高度,一種新的藝術。另外墨還又充分表達著當代藝術,或者説當代書法的一種表達。

  我們在研究書法作品的時候,在研究中國畫的時候,很可能就有追求著當代書法,或者當代藝術的思考。這種思考,我想從“墨”上研究它,可能更接近,這是對“墨”的感知。

  再一個“靈”。我想“靈”就是靈魂,就是藝術靈魂,就是一種心靈。我們搞藝術創作,尤其像書法不是一點一劃,不是緊緊抓著傳統的東西不放,而是在傳統經典中尋找藝術靈魂,尤其是草書,最能夠刻劃藝術真諦的靈魂性的東西,我想這是我們重點。最終要達到的,就是這個目的。要把古人帶有靈魂的東西,把它傳承過來,發揚光大。我想這是我們對“靈”的思考。當然還有善變,還有一些表達、一些表現。

  第四就是“象”。我想“象”就是一種象徵,説到底是一種氣象。不光是中國畫也好,寫作曲也好,表達著一種氣象。這種氣象,就是一種感人肺腑的表達一種審美之美的形態呈現。我們從“象”的分析上,就能得到充分的體現。在呂國英先生著作裏,我們追求的“象”就應該像他解釋的一樣,博大之“象”、精彩之“象”,不是研究那些低級、描摹、具象與極端抽象的東西,要昇華到一定的高度,去認識它。

  我想呂國英先生的“氣墨靈象”,對我從事書法創作上來講,還是很有指導意義。雖然體會不深刻,但是我還是在用他的理論,來武裝我的頭腦,解決我實際上的問題。《“氣墨靈象”藝術論》這部著作,我想除了解釋了藝術的一些觀念,哲學、美學的一些觀念以外,對於我們文藝演進還有一定的啟示。我想一個啟示就是藝術包括書法,要往高峰上走。既然走到了藝術的門類,最終我們要提升境界、研究格調、展現氣象,不是在琢磨點小技法,技法只是手段,最終還是要向呂國英先生所講到的,要往高維審美上攀登。

  還有,思想、觀念上,要有更新的思維。傳統中,要帶有時代思考。我想這也是一種趨勢。我們雖然處在中華優秀傳統的文化之上,還有捕捉時代精神,捕捉時代面貌。我想這部專著裏,也給我們一個啟示。我想,藝術上從高原走向高峰,要借助理論的引領。呂國英先生的《“氣墨靈象”藝術論》,起到的正是這樣的一個作用,他在書説:“立象”難,“立念”更難。要用新的藝術理念引領我們藝術創作,而這個新的藝術理念的確立就是“立念”。呂國英先生雖不是搞專業美術的,但他的書法寫的不錯,對大草很有感覺,尤其對線條的審美有自己的關於“象”的理解,“書象”這一審美範疇也是他在這部專著中提出與建構的。我覺得他也是試圖通過“氣墨靈象”理論觀點,引領書法創作或者還有其他創作。“雙代”會精神強調,藝術要從高原走向高峰。新時代需要文藝高峰,也完全能夠鑄就文藝高峰!我要説的是,我們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我們是不是在高原上,還不一定。當然從高原走到高峰攀登,我想要借助理論引領。因此我想,這就是呂國英先生這部專著最重要的意義。謝謝。

  許向群(主持人)

  謝謝張坤山先生。張坤山先生結合自己的書法藝術創作,逐個就“氣墨靈象”4個字做了分析。同時呂國英先生在寫這部書的時候,也跟我聊過。呂國英先生在建構他的美學理論的時候,跟很多門類專家,有所交流。包括書法家、油畫家、國畫家、雕塑家,都進行過很深入的交流。所以這本書像剛才張坤山先生所説的,對藝術創作均有引領和指導意義。時間關係,我就不多做評述了,下面請李曉柱先生做主旨發言,大家歡迎。

5.jpg

李曉柱

    · “氣墨”“靈象”是新概念、新命題

    · “氣墨”是墨的未來,“靈象”是象的遠方,非常美妙

    · “氣墨靈象”是至高的審美追求

    · “氣墨”“靈象”一體且互為形式內容,很有意義

  關於“氣墨靈象”,前兩年,應該是跟呂國英先生在一起,聽他介紹過。但是對這個過去一直沒有過、也沒有聽説過的特殊詞彙比較模糊。因為沒經過深入思考,我就粗淺、判斷,以我自己的理解,去表達一下我自己對這個新的審美範疇、新的藝術命題怎麼看,尤其作為一個實踐者,談談我自己的沒有經過認真研究與思考後的看法。

  我是畫中國畫的,其實對傳統中國一些筆法、墨法,了解並不是太多。“氣墨”這個詞,因為沒有過,是個新的概念,我當時就覺得有點陌生感。原來我們一般都講氣韻,這些東西。

  後來我簡單粗淺的看了一下,其實“氣墨”可能更多有一種墨的幻化、無窮內在的東西。所以説其實他生命運作,跟與生命演化,其實是互相關聯的。我覺得他説的“氣墨”,實際上“墨”在表達象境的生發,也就是有無限的可能。而且氣是動因,“氣墨”我就理解到這。

  “靈象”這個詞我比較感興趣,我在繪畫一直做努力,所以我對“靈象”這個詞比較感興趣的。因為我覺得“靈象”,其實是一個心靈的世界,是人心籠罩的“象”。這個“象”是外部一體,互相關聯的世界。

  這個“象”獲得它的方式,主要就是內觀,好多人其實都有,所有靈性都有。所以我覺得一個是靠內觀獲得,再一個靠靈悟,感性的、直覺的獲得“靈象”。反正我是這麼認為。其實“靈象”,是由內心觀照的世界,也可以説內心創造的世界。這個“靈象”跟我們現在所有流行,就在當下我們對有限的時空無限探研與感知,可能有關係。我們説原來認知到,我們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的,在我們心靈深處又是什麼樣的。現在科學證實地球以外,包括量子所有物理性發現,其實都是在我們認知之上東西。

  這些來講,對中國人來講,可能就是靈性的存在。所以説這個“象”,也許是世界最真實的東西,不像我們眼睛看到世界的樣子。所以我覺得“靈象”這個詞,提的也特別好,而且我是特別喜歡。我覺得“靈象”應該存在於,應該是我們內心這種反觀,應該能看到。而且可能是一個站在高維看低維,看三維世界,能感知到的東西。“氣墨”和“靈象”一開始我理解,一個是法一個是道,“氣墨”其實為了表達“靈象”為了承載這個道。但是“氣墨”和“靈象”本身,二者又是一體,而且又可以互相糾纏,還能互相反轉。所以我覺得“氣墨靈象”這個理論,詞合不合適先放一邊,最起碼這兩個東西是一體的東西,氣和道,完全存在於這4個字之內的一種東西,所以覺得還是蠻有意義的。

  我這裡有兩個東西,我比較有興趣。“如氣化墨,載靈承象”,實際上就是説墨的動因就是氣,我不知道這麼理解對不對。同時“氣”,可能是我們一種心靈的氣,也許是其他的無心的一種東西,使墨發生了幻化,用它來表達無盡的“象”。 書中説,“氣墨”是“墨”的未來,“靈象”是“象”的遠方,真是很妙。我覺得“墨”作為藝術創作的重要元素,通過藝術家之運化,在與諸創作元素多次“天人合一”“天我為一”的化妙中,和融于創作境界,進入精神高維,呈現審美狀貌,矗立大美生命之存境。就藝術立象從具象、意象、抽象、“三象合一”之演進而言,相對應的“墨”從經歷了線墨、意墨、潑墨、樸墨,最終將走向“氣墨”。關天“靈象”是“象”的遠方,我覺得是一種很高甚至是至高的追求。現在好多藝術創作,以我們人物畫領域來講,大部分其實就沒有深入到精神層面,大部分是在可以説是形象階段,並沒有真正進入一個對現實反觀狀態,基本上沒有,基本上在現實裏尋找社會化生動性、擔當和責任。基於這個東西我覺得沒有上升更高靈魂層面,去對現象進行審美解讀。

  所以説現在存在的問題,其實很大的。理論對於藝術實踐是有指導意義的。這個理論——《“氣墨靈象”藝術論》的提出,讓我們其實面對今天這樣一個時代,可能我們好多人就會把自己的視野放寬,不僅僅局限于我們所認知的世界理解問題,也許站在更高維層面或者通過自己的修行,可能反觀我們面對的世界,反觀我們內心的時候,獲得不同的答案。所以我覺得“靈象”的世界,可能就是我們的希望能看到的世界,而且是我們確實的一個真實的世界。

  其實大家都在尋找真善美。有的時候到底什麼是真,其實自己搞不清楚。因為我們認知,也不可能尋找到真正的“真”,只能達到藝術的“真”。藝術能解決無限性,能解決心靈和寄託。科學解決不了這些問題,科學只能解決生存問題。所以有這樣一個新的理論(《“氣墨靈象”藝術論》)提出,可能對我們藝術的發展,會有特別大的好處和深度,希望呂國英先生的大作,能夠引起大家的共鳴。謝謝。

  許向群(主持人)

  謝謝曉柱先生的精彩發言。曉柱先生從一個實踐者的角度,對“氣墨靈象”談了自己的感慨,我覺得談的非常深刻。結合當下中國人物畫現狀談了自己的體會,尤其是關於“氣墨”與“靈象”談了一些很深入與細節的説法。其實中國畫這種類藝術形式,非常注重於精神性表達。應該説現在的中國畫,尤其中國畫是缺失的東西。所以呂國英先生這本書,可能在拓寬我們的視野,表達我們當下如何使傳統轉化為現代,如何揭示當下人的精神世界,找到靈魂安居之所,是有所幫助的。下面我們請駱根興先生做主旨發言,大家歡迎。

6.jpg

駱根興

    · 涵蓋藝術創作的方方面面

    · 在至遠的遠方審美立象

    · 融匯古今 打通中西

    · 眺瞻與引領藝術未來

  其實我今天來是聽的,我是想聽專家一些高見。我和呂先生大概是在4、5年前,我們深談過,那個時候就聊起了他的構想。當時我覺得給我一個很大的觸動。他的想法,他建構的《“氣墨靈象”藝術論》,我覺得他特別有針對性。因為我們畫壇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確實是向西方學習。又反觀我們中國本土藝術,從古至今發展脈絡。所以他從這個方面,他在一個很大的藝術空間裏,他在思考問題。所以當時我覺得,很有觸動性。其實我們大家不知道,現在整個我們藝術狀況,我個人的感覺,不是很樂觀。

  為什麼這麼説?在1980年代的時候,我們那個時候當時我也很年輕,見了西方的東西,我們看了很多。看什麼學什麼,基本所有東西都要拿來,都要實驗一下。所以經過實驗之後,感覺這樣走,只是一個過程。離我們的目標,顯然是有很大的距離。所以我們的目標,還是要建構中國現當代,這樣一個美學體系,和他的藝術作品的一個鏈條。我們至今看到我們的狀況,依然還是在路上,還是在過程當中,還是在探索當中。而且也發現了,在技術層面好像都已經到達了頂點。

  再往前突破,感覺非常的困難。以我個人的實踐,畫了這麼多年的畫。我一開始學畫畫,後來又搞版畫,搞了10多年。後來又轉到油畫,因為我內心還是喜歡油畫。這麼多年的努力,我覺得在藝術層面轉圈圈,好像沒有多大的出路了。油畫界裏面有一個説法,就是有本體,先把西方的研究透,我們再把中國的東西研究透。其實這裡面我感覺,我在和呂先生交談裏,也在想這個問題。所以我覺得現在很欣慰,在他經過一番建構當中,把一部鴻篇巨制——《“氣墨靈象”藝術論》推到我面前。所以我感覺他的針對性,是非常強的。

  僅僅從字面看,或從過往的認知經驗説,“氣墨靈象”感覺像從中國的傳統藝術如水墨、書法上立論命題,實際上不是,這個命題涵蓋了藝術的方方面面,只不過是一個“引子”而已。所以我覺得他有兩個高度,一個是他的最高層級。按呂先生説法,我們繪畫,從具象到意象到抽象,再到“三象合一”,最後達到的目標,應該是“靈象”,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高的構築。其實我們在前面的具象、意象、抽象之諸形態中,能做好某一“象”就已經很不錯了。

  將“三象”能夠結合起來,已經是非常高的高度。呂國英先生看到的,是“三象合一”之後的東西。這個高度,我想是至高之象。他勾畫了非常高的高峰,這個高峰是不是這樣的高峰?我覺得好像有一些答案。他在這個高峰裏面,首先給你推到一個高度,這是一個。另外一個,我覺得他的特別高的一種理想狀態。我想我們搞藝術的人,特別是我們這些搞具體創作的實踐者,其實內心都要有一個很高、很美好的想法。我們畫畫將來要畫出什麼樣的畫?

  總在構想、總在想像。一個時期達到了,感覺有點自喜,突然覺得又不滿足,還勾畫一個東西再勾畫一個東西,不斷突破、超越。我覺得呂先生他勾畫的理想狀態,我覺得是特別美好。如果達到了,真的是一個非常至高境界了。在這裡面,我覺得有兩個很讓我振奮的。一個就是要有超越心態、超我狀態,要有這種勇氣。其實這裡邊,我想大概自己再努力,也達不到“靈象”的高度。

  但是我感覺勾畫美好的東西,是可以向前努力的,這個就是要不斷地超越自己。我覺得這裡面,超越其實很大的首先是敢不敢的問題。要敢打出來,主要靠勇氣,其實是有道理的。再一個,我覺得對本質性規律,非常深入的一些探討。其實規律很多,藝術規律真是像呂先生書中所描述的,有千萬條。在呂先生看來,其中大量的存在偽規律,這個我也非常贊同。真正藝術的本質規律是什麼?我們還是要很明確。我是搞油畫的,具體我們在油畫裏面,怎麼來實現我們這個美好的理想?

  其實這裡面,我們油畫從引入中國開始,幾代人都在探討,如何能夠建構中國油畫這樣一個大命題,裏面有各種各樣的學術,各種各樣大師級的人物,做出了典範。其中我覺得有一個這裡邊叫什麼的問題,我大概在1990年以後的時候,開始意識到。因為當時吳冠中先生講中西融合的問題、形式感的問題。我當時覺得融合再往前退一步是什麼樣的?應該是打通。

  我們學西畫,中國人學西畫實際上很困難。尤其一開始,就像學英語,一開始學,非常困難。但是走進去慢慢覺得,就敞亮了。困難在哪?就是呈現出來這樣的這種圖式。我們中國人習慣用水,西方用油。油和水,材料不同,呈現完全不同的效果,我們為這個就費盡了週折,我覺得貫通是非常難的。後來慢慢,我覺得這一點和呂先生不謀而合,就是在中國古典美學的氣論、象論,這兩點上進行打通就好走了。

  經過我這麼多年的實踐,有一些體會。中國的氣學,實際上就是陰陽二氣,相互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是獨立的,又是統一的,這麼一個不斷迴圈運動的這麼一個過程。所以説我們其實西方油畫,慢慢就看的出來,在氣息上和中國的氣,是連在一塊的,是呈現在一起的。如果作為一個實踐者,可能會更有體會。所以這個“氣”,尤其説的這個“氣墨”是一種行為。在油畫裏面是不是可以説“氣色”,顏色是西方油畫色彩,相當於中國的筆墨一樣,色彩裏面貫穿進去。

  在這裡面,我也想起朱德群有一句話,説的特別到位。意思就是中西方繪畫,本來就通,沒有隔閡。我覺得,説的特別有道理。為什麼沒有隔閡?本質上是一樣的,畫不好才有隔閡。畫好了,都一樣,只是工具材料不同。吳冠中先生也説過,藝術像爬山頂。一邊是西方、一邊是東方,從兩個坡往上爬,爬到山頂會合,這就是藝術的頂點。我覺得這個頂點,有可能就是呂先生所期待的,是不是這樣?因為這個還有待與我們這些實踐者、創作者努力去探索,要下大功夫。因為現在的情況,誰靜下心來,誰有更深的鑽研,更深入的探索,就有可能走的更遠一些,大概就是這樣。

  許向群(主持人)

  感謝駱根興先生的發言。駱根興結合自己的油畫創作實踐,對“氣墨靈象”理論評析,非常有針對性,有宏觀把握、有思考,進行自己的闡述。同時對呂國英先生,在建構中國當代美學體系方面,做出了典型的範例,也具有很高的評價。包括他對書中提出的,對藝術提出的至高目標、至高境界給予充分的肯定。其實在成書過程當中,我也跟呂國英先生也有過交流。中西繪畫本來是沒有隔閡的,只是創作者所謂的。其實我跟呂國英本人作介紹的時候,他的理論觀點,他覺得藝術起源,沒有中西隔閡之別的。下面我們請陳樹東做發言,大家歡迎。

7.jpg

陳樹東

    · 走向“高峰”的理論引導

    · 應運而生的美學新論

    · 融通古今中西 眺瞻高維審美

  大家好,我來自武警創作室,專業搞油畫創作的。今天參加這個研討會,我也沒想到來自文化藝術領域的諸門類、各方面。有理論家、國畫家、有書法家,不同領域的這些專家在這坐著,我也是抱著學習的態度,我感到很榮幸。呂先生他是我幾年前,我們也是在一次活動當中熟悉、認識。多次的交談交流以後,就覺得很合得來。特別是在藝術的觀點上,和一些欣賞方面。因為他是一個做理論工作的,我是做具體搞創作的。

  我們在一起交流,有很多新的觀點,實際上一直吸引著我。幾年前他也講到他出了一些書,其中《“氣墨靈象”藝術論》這部書出來以後,我們擬深入交流。沒想到,他正式出書以後,大家坐在一起來暢談藝術。我覺得我們參加這個活動,也是很高興。我從西方油畫這一塊,因為我在過去,一直是在學習研究西方油畫,對中國傳統的東西,了解的並不多。這也應該有30多年了,主要是在研究西方的一些油畫技法。但是除了寫實技法以外,也在關注西方油畫整個發展。

  繪畫藝術走到了今天,已經走到了一個抽象或者意象或者至簡的層面,技術性是非常成熟,但是感情這方面就根本上很弱了。這個也是一個問題,我現在創作當中,有時候吸收西方當代藝術語言裏面,也有這樣的思考。呂先生在他的藝術新論裏面,談到了很多。比如説,他的“‘氣墨’是‘墨’的未來”“‘靈象’是‘象’的遠方”“藝術流變,從‘完美’到‘自由’”“美的自由與自由的美”,我都很感興趣,像“‘藝法靈象’揭示藝術本質規律”“美是‘氣墨靈象’”“‘精神實現’皈依超驗審美”這些文章,還有寫基弗的那篇《抽象表現,超越中敞開美的澄明》等,都是我很喜歡的。這些文章,我後面還要深刻的領會,因為只是粗粗的看了一篇。

  比如説我在學了很多年的西畫以後,我現在到了50多歲以後,就覺得應該向中國傳統文化,傳統審美這一塊有更多吸收。我覺得吸收東西,理論應該是在前面先行。呂先生他超越篇裏面,也提到了10個“更難”,這是他長期思考的一個成果,我是非常贊同的。至於説氣韻生動,我覺得油畫裏面的氣韻生動,我在一些歷史畫創作當中,和一些軍事畫裏面,我也在追求氣韻。我覺得氣韻,可能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這一塊,可能應該是西方油畫裏面講的“形、色、筆”結合,既要有形,既要有色彩。實際上我覺得氣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那一年國家重大題材——《百萬雄師過大江》。

  這個裏面不是表現某一個人,而是它的一個整體格調。這個格調,以一厚重感和一種衝擊力還有意境還有氣韻,這個是我當時在創作當中一直在追求的東西。經過差不多兩年多的創作,我就這樣來做了以後,在美術界反響還是很不錯的。特別是跟呂先生在一起交流的時候,我就談到了。一個是氣韻生動,在油畫創作裏面,氣韻生動超越所有色彩造型,一切基礎的東西,這是一個很高的境界。我覺得油畫家,應該很好向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向國畫家學習。

  這裡面氣韻生動,還有一個神韻。我記得我在中央美院學習的時候,我的一個老師就講,董希文先生講,説學習油畫要有所創新,要研究文藝復興之前畫家的作品,和印象派之後這些畫家的油畫創作。這個老先生在很多年前提出這樣一個理論,他希望我們有所創造,立足於我們東方、立足於我們中國本土,東方的精神能夠表現出來,他希望我們更年輕一代去吸收歐洲文藝復興之前,和印象派之後。我們可以回想,文藝復興之前,實際上他多數的油畫都是宗教,為宗教服務一些經性表達的一些作品。這些作品,可能在很多方面不夠成熟,但是精神表達,信仰的表達,這種方式是非常到位的。還有一個,到印象派之後的後印象派,他們實際上已經不是那麼寫實了,也是向東方學習。

  學習東方的什麼?我覺得這個是值得我們搞藝術創作的人,應該很好的思考。前幾天我去參加文代會,我也是很受鼓舞。當時中央領導就講到,現在我們的文藝創作有高原、缺高峰,實際上我們這個時代,是應該出大師的。這個時代最接近,我們這一代人,最接近於我們民族復興時代,應該有這樣的信心。實際上我心裏,我覺得也是。比如在藝術作品上,應該有高峰,就必須是非常實際的工作。做美術作品,要有一個高度。這個高度之前,我覺得理論的引導特別重要。

  就在我看到呂先生《“氣墨靈象”藝術論》這部著作以後,這是他多年的心血。我覺得他是一個有文化報抱負、和一種大情懷的文化人。他站在很高的高度談東西方藝術,談中國的美學理論,談中西融合,談現代審美。可以説,“氣墨靈象”融通古今中西,眺瞻藝術未來,揭示了藝術審美的至遠境界。

  在理論這一塊,因為我主要是一個實踐者,是一個外行,我覺得應該好好的學習。我覺得創作優秀的作品,理論引導是非常重要。呂先生這部書是應運而生,出的非常及時,我應該很好的研究和學習。

  許向群(主持人)

  陳樹東先生也是結合自己的油畫創作,分享了他的心得。剛才發言除了王鏞老師是理論家,其他都是實踐家。下面我們請音樂教育方面的專家尹鐵良先生發言,大家歡迎。

8.jpg

尹鐵良

    · 擁抱時代的全新藝術論

    · 是藝術哲學論更是藝術創作論

    · 追求至高無上的審美境界

    · “氣墨”“靈象”相互形式是藝術大道

  跟呂國英先生有過面對面的交流,也有很多的微信的一些交流。對他新的理念新的概念,比較認同。拿到他的書以後,覺得愛不釋手。書中一些新的觀點、思考、概念,非常認同。我特別喜歡張坤山先生説的,這本書不是泛泛之談,他是為所有藝術創作而撰寫的。實際上,他是在對藝術定格調、定境界、定氣象,這是很博大、厚重而且至美的東西,有很高的境界,很宏大的格調。一看這個書,自身很美,又是“氣墨靈象”藝術論,這本書語言很美、思維很美、結構很美,體例也很獨特,本身就是美的。

  都説書畫同源,確實是這樣,在座的可能都在這幾個領域裏面。沒有什麼很深的,因為是搞音樂創作的,説一説感受。因為想徹底悟透“氣墨靈象”藝術論,是一個漫長的學習和實踐的過程,甚至要有多年的實踐積累,思考再思考,可能才有所領悟。因此,我就是談談感受。

  呂國英先生的《“氣墨靈象”藝術論》,可以説我們藝術界的一個好事、一件幸事、一件大事。也許是人們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多年來都在默默、泛泛創作。冥冥之中,實際上正在期待,這個“藝術論”的發生,期待這本書。它終於來了,就是《“氣墨靈象”藝術論》。一個新的體系、新的理論、新的形式、新的概念、新的思維,肯定必然傾注一個理論家的畢生經歷,不間斷的思考,無數次的碾壓,百萬字的支撐。從美學、哲學層面,可以是洋洋大觀,輝煌的舉止,展現在我們面前,我表示祝賀,非常的讚賞,很認同。我想,一定要在我的音樂創作實踐中去體會。

  我認為“氣墨靈象”,要達到至高、至美的境界,才是一種超然的精神。還是必須達到一種境界、一種精神、一種氣象,這是“氣墨靈象”所追求的至高無上的境界。我非常喜歡這本書裏面的兩個部分。“氣墨靈象”實際上是兩個片語,“氣墨”“靈象”,或者是4個字,不是割裂的實際上非常講究融合、交互。比如説29頁,“靈象”,要講究“靈”和“象”的合一,“氣”“墨”要講究“氣墨”合一,還有像“氣墨靈象”互為形式內容。始終這些東西離不開這兩個片語,或者4個詞。“氣墨”是一種法,“靈象”是道。實際上這個東西,在我們藝術創作絕對不能分割的,是交互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就感覺,就是“氣墨”合一,“靈象”合一,“氣墨”與“靈象”相互形式,就是在輪轉,就好像一個八卦,實際上在運動中。實際上藝術創作是動態的,在動態中産生,形成一種大道,形成一種境界。我就想舉幾個例子,大家一塊我們想一想。我舉3個例子:

  一、高山流水。尤其是“流水”,“高山”現在基本上沒有留下印象。“流水”也沒有留下,只是音樂根據一些流傳、讀取,一代一代,口傳心授,恰恰形不成樂譜,更體現出“氣墨”審美情態。實際上肯定不是到“高山流水”那裏去,去泰山之巔在那創作,肯定不是。受當時的環境,這時候實際上他的創作狀態,就是一種“氣墨”。這個“墨”和中國音樂創作,緊緊相連。尤其古琴從這個音到那個音,它的滑度,有人説這個是噪音,不是。實際上古琴過程實際上就是線條,有沒有書法的墨在裏面?整個“流水”,就是這樣,這才是江河。實際上這裡面突出反映了,形成了“高山流水”大氣象,是一個作品。實際上,我們就是一個像“靈象”形成了靈動的這麼一個作品,是大象之象,靈覺審美之象。

  二、貝多芬。是西方古典主義者、浪漫主義者,是一個交替的人物。貝多芬的第九樂章,是他的最後一個作品,那時候他全聾了,什麼都聽不到,對於一個作曲家來説簡直就是一個不可想像的。他在談第九樂章的時候,經常找他的朋友聽他談,實際上他都談錯了,聽不見肯定好多錯。這裡面我們就想像,他這時候一些美學思考,都在這裡面。首演的時候,他自己指揮。演出完了觀眾一次一次歡呼的時候,男低音歌唱家讓他轉過身來的時候,他是老淚縱橫,什麼都聽不見,歡呼聲、鼓掌聲、歌聲。雖然貝多芬寫了9部交響曲,達到頂峰。到現在250年,沒有任何人超過。怎麼形成的?他聽不見了,技巧技術已經不是,到了最高的境界,技巧和技術已經不算什麼了,就是這口氣。演唱唱歌要講究氣息,作曲同樣是需要氣息,需要筆墨。原來説我們看到一個筆墨等於0,説到這個。可能是達到一定的精神,一定境界,一定大象,“靈象”的時候,可能筆墨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東西了。

  三、美國現代音樂之父約翰凱奇,最著名的一個作品叫“4分33秒鋼琴獨奏”。大幕拉開,報幕員報幕後,鋼琴家走來,然後在鋼琴前坐下來,他沒有彈奏一個音符,而是在鋼琴前靜靜地坐著,這樣一直靜坐了4分33秒。“演奏”結束時,全場掌聲雷鳴,經久不息……這部奇特的“鋼琴獨奏”,就這樣轟動全世界,達到至美。其實,最高的最大氣象的東西,實際上是不用音符的。約翰凱奇説了,音樂不是作曲家的行為,實際上是所有觀眾和作曲家共同創造完成的,具有多“筆墨”在裏面。據説約翰凱奇學過中國道家的理論,講究一些虛無、空靈,他達到了虛無和空靈最高境界,就是沒有了,一個音符都沒了,而且是4分33秒。前無古人、後無來者。4分33秒,後面再有多少分鐘都沒有用。這個你説他的作品有沒有“靈象”,實際上我覺得是最大的氣象,最高的境界在裏面。怎麼形成的?我認為這裡面又有筆墨,也有材料。每一個觀眾,都是一個材料。你想是什麼,它就是什麼,最高的境界。達到這個境界,實際上就是呂國英先生的“氣墨”,我想都在這裡面。

  最後想重復一句,也許我們藝術創作,面臨很多難題,人們也許不太關注什麼“墨”什麼“象”的問題,不太關注美學、藝術學的問題。但我們也許都在期待有一個就是中西可以合璧的這麼一個理論,也是融會貫通這麼一種藝術理論,用這個理論指導我們的藝術實踐。如今,這個理論有了,這就是呂國英先生的《“氣墨靈象”藝術論》。我就説這麼多。謝謝。

  許向群(主持人)

  謝謝尹鐵良先生的精彩發言。他以經典音樂為例,從“氣墨靈象”中找到理論依據,非常美妙,很有意義。時間也是過的真快,一晃兩個多小時了。下面請張錄成先生發言,大家歡迎。

9.jpg

張錄成

    · 深邃而高遠的審美境界

    · 融匯古今中西的美學新體系

    · 引領與指導藝術創新

  我跟呂國英先生交往比較頻繁,接觸的也比較早。因為我是搞寫意畫的,每當看到涌動的駱駝和馬群,我在畫這些畫的時候,他提出的理論非常符合我。這種理論,是一個系統性的理論專著。因為時間關係,我今天主要把我感興趣的觀點講一下。

  第一個,談談“如氣化墨”,就想到我們傳統理解的東西,尤其我對筆畫論,非常感興趣。但是作為一個中國水墨畫的一個開拓者,他的東西有發展。把筆墨分成筆和墨,分開因為是一個大畫家,站在實踐者角度,面對大山。他在這寫生的時候他關注山、關注水、關注雲,他覺得油畫除了對人物,對他還有局限,所以他就用筆和墨。我為什麼要講這一段?正好呂國英先生“氣墨靈象”來源我也不知道借鑒沒借鑒,可能是巧合,但是正好“氣墨”這兩點作為一個片語。

  我們就不探究別的,中國文化是博大精深。我們今天怎麼講怎麼來到哪去,所以我是講這一點。所以我想呂國英先生講的,對我寫意畫確實,當時我在創作當中,深受感染。比如説氣,在中國畫裏面也好書法裏面也好,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我想從中國畫寫意畫裏講,“氣”不僅是繪畫的載體。通過這個“氣”,才能傳達我們的意。如果沒有“氣”,意怎麼傳達?所以“氣”,是一個載體。但是這個“氣”,不是一個隨隨便便,我們就能表現出來的,“氣”是需要修養的。藝術家的“氣”修養是明確的,“氣”修養到一定程度,我們才能用“氣”。如果沒有這個“氣”,我們對什麼都是死水一潭。

  我們經常看到有一些地方,往往看到大家寫一些非常好的作品非常生動,我覺得氣韻貫通。所以這個氣在這個繪畫裏面,提出了標準。我覺得主要是,提出一個標準。因為我們今天寫意繪畫比較弱,工藝畫比較多一點,尤其寫意畫比較少一些。今天“氣”的方面,受到一些局限,我感覺“氣”對我的作用非常大。

  如果你沒有“氣”你的畫就沒有勢,尤其畫中國畫,就感覺沒有氣象,當然從形象來講。所以我對呂先生這些東西,在多年前也是一直在思考。現在是文化轉型的時代,無論是本土文化也好,還是其他文化也好,我們需要新的理論探索,新的理論指引。尤其是中國繪畫幾千年來,我們也是吸收各種繪畫觀點。但是,這是還不夠的,更新藝術理論,適應我們東方發展的理論,更好的一個引領的東西。所以我感覺呂國英先生《“氣墨靈象”藝術論》裏面提出的,很多觀念都是非常贊同的。

  我作為一個實踐者,筆墨個裏面探討自己的感受。下面我想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一個就是“氣墨”。我的認知裏頭,我剛才講了。我們如何用“氣”和“墨”表達我們的印象,表達我們的思想?這是中國畫的境界問題。因為中國畫不是光畫客觀,強調主觀的東西,是再創造的東西。再創造過程,具體牽扯到“氣墨”表達方式。這個表達方式,就有牽扯到修養問題,是協同性的問題,所以我覺得不是簡單的問題,是一個完整體系。“靈象”當然我們前面有幾位專家、學者已經説了。

  我認為,呂國英先生説的“氣墨”是墨的未來,“靈象”是象遠方,審美的遠方,是高度,是極致的高度。“靈象”是主觀的東西,比如主觀的認知、修養,對自然世界理解的高度,我們未來象才能夠體現出來。藝術不管怎麼講,是人心靈再創造。心靈再創造,關於我們作者個體的一種認知,所以這也是提出了高度。尤其在當下我們搞創作,也是一個很高的警示。我覺得,應該深入做這些修養,做主觀的一些修煉。不僅有好的組成,關鍵有內涵。我覺得中國畫的內涵,就是一個人和畫的天人合一。我們今天看古人畫在我們面前,仍然是一座高山。我們看到這個畫,就覺得古人站在我們面前。什麼原因?

  古人講的一句話,畫如其人。“其人”怎麼來?就是畫家融入到繪畫整個生命當中。它的融入具體表現,就是要通過“氣”,就是要通過“象”表達出來。融入不是空話,要呈現出來。怎麼呈現?我們也可以畫的高、可以畫的低。繪畫的境界怎麼體現?這就牽扯到一個氣,你有多大的“氣”,你的“氣”含量有多大。孟子講的,我們藝術裏麵包含修養各種能量,才能揮灑出去。“象”能部分翻譯出高度的思想,精神的東西。

  這不是我們當下一個表面現象,表面的東西,要深刻的下苦功夫。一個人的山林,能夠放棄一切融入到山,與山能夠在一塊,最終意和象,這是艱難痛苦的過程。所以意象想表達好,不是簡單的理論概念,理論意義上更是一個標準。達不到標準,你無法體現。你沒有幾十年的艱辛修煉,你的意象也是空的。所以我們今天談到一些話,表面看的很熱鬧,其實裏面東西是什麼,這就是意象。所以意象怎麼來?還是作者幾十年的艱難困苦,和融為一體的表達。

  所以,我覺得呂國英先生的“氣墨靈象”裏面,涉及到很多理論的東西,很全面。尤其我還沒有涉及到,我實踐的角度,幾個方面我關注了一段時間。呂國英也是對我有指導意義,我覺得當下一直以來,對我們美術創作,非常有意義的一個探索。我們今天是一個非常好的開端,是藝術探索的開端,這是非常值得鼓勵的。也是尤其我們中國傳統繪畫,今天隨著文化的轉折,我們需要更多的思想、更多的思考、更多文化探索、更多文化思維,引領我們走更多的路,從多方面探索、多方面發展,我覺得非常有重大意義的。所以今天由於時間也是有限的,我就淺顯談這幾句。向大家學習。謝謝大家。

  許向群(主持人):

  謝謝張錄成先生的發言,下面有請孟祥寧先生發言。

10.jpg

孟祥寧

    · 自成體系的理論探索

    · 古今中西美學的有機交融

    · 對引領藝術未來具有高度的自信

  我覺得兩個多小時的研討,對我來説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機會,感謝許社長的盛情邀請,感謝呂老師。因為呂老師是我們中國藝術報社的老作者,這麼多年來給我們寫了大量有深度、有影響力的文章。

  呂國英先生的《“氣墨靈象”的藝術論》,我覺得在理論探索方面,有他自己獨特的思考,而且能夠自成體系。在百家爭鳴中,不失為重要的一家,應該尤其關注。《“氣墨靈象”藝術論》既體現了呂先生傳統文化修養和深刻認識,同時又體現了孜孜一求、勇於探索的學術精神,和一種通達的境界。正是這種境界、探索、堅守不懈,深入、創新與創造,為我們帶來了令人驚喜的《“氣墨靈象”藝術論》。這種探索,剛才很多在座專家學者也提到了,對我們美術界、文藝界甚至文化藝術的方方面面,有著很強的引領性與示範性。

  《“氣墨靈象”藝術論》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我覺得對於中國美學理論的承前和延伸,具有特別的意義。我覺得某種程度上,“‘氣墨靈象’藝術論”是古典美學和現代美學,西方美學的有機交融,是中國文學藝術傳統與當代世界文藝理念的一種集合體現。我就覺得這種集合和體現,一方面是對中國傳統藝術命題的回應和擔當,也體現了呂國英先生作為一名長期奮戰在文藝戰線的學者,他的責無旁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某種程度上我作為一名編輯或者作為一名記者,看《“氣墨靈象”藝術論》,內心很受感染、深感震撼。

  某種程度上,一個作者,一定是一個雜家。我覺得方方面面都要有涉獵,而且必須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所以我覺得有這樣一本書的呈現,也體現出來呂國英先生的深厚國學功底,和對藝術深入見解,所以非常讓我感佩。第二,呂國英先生不僅僅是學者,同時是我們新聞界的前輩,長期奮戰在新聞戰線。所以説正是因為他,讓我們通過《“氣墨靈象”藝術論》這部書能夠感受到視野更加宏闊、角度更加多元,不是一個藝術的某個門類的小圈子或者小範圍,而是文藝領域裏的方方面面,非常廣泛。正是因為這種角度,能夠得到美術界、音樂界各種藝術門類的呼應和相應,得到很高的評價與廣泛的肯定。我們覺得從這個角度來講,還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比如説文藝亂象的問題,我覺得很多一些觀點和文章,呂國英先生在2018年甚至更早就已經提出來了,所以我覺得這也是充分體現出了一位學者他的前瞻性。第三個,我也在會上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也見證了“雙代”會的盛況。其中我覺得非常切身的一個感受,就是呂國英先生這本書提到的一個創新的問題,他自己在書裏説創新是藝術的生命,藝術的創新,貫徹藝術創作的全過程、涵蓋全要素,創新思想是要義所在,這種觀點,也與“雙代”會精神高度契合,自信自強、守正創新,不斷開拓文藝事業新境界,所遵循和褒獎的正是這種理念。

  某種程度上,任何一個理念要頂住壓力,堅持不斷創新,是需要面對阻力不斷突破。所以説我就覺得呂國英先生這部書,能夠堅持自己主動創新,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在創造性轉化、創新發展中,不斷激活文化信能力,同時具有廣泛的示範性。

  前一段時間,一直想早一點拿到這部書。看到這部書後,非常震憾,非常受感染。我覺得“氣墨靈象”從思想理念到現實存在,由審美境界到文藝呈現,漫長而艱難的探索,追求與觀照。不僅充滿挑戰,尤其期待。最後一句話,我覺得很關鍵。問題有了,答案還遠嗎?我覺得某種程度上,一個體現出了“氣墨靈象論”對概念的高度自信,也意識到充滿著艱難和曲折的過程。也就是説其實某種程度上,這樣一個研討會,其實當然就在呂國英先生不斷探索之中,答案也在各位剛才在座專家學者深入解讀之中,我們也拭目以待。謝謝。

  許向群(主持人):

  謝謝孟祥寧精彩發言。孟祥寧從同行的角度,對“氣墨靈象”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下面請劉笑偉主任發言。

11.jpg

劉笑偉

    · 回應時代的“論”

    · 反覆打磨的“論”

    · 自成體系的“論”

    · 融匯古今中西的“論”

  我是2015年從總部機關,到解放軍報社任職。從那個時候起,應該説有幸見證了“‘氣墨靈象’藝術論”誕生的過程。所以今天參加“氣墨靈象論”學術研討會,首先代表我們全體同仁,向我們老主住出版這部大作,表示熱烈的祝賀。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説,我覺得是這樣的。“氣墨靈象論”是一個什麼樣的藝術論?我覺得第一,“氣墨靈象論”,是一個回應時代的論。

  在2014年10月15日,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會議精神中有這樣一句話,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中國古代理論優秀遺産,批判接近現代西方文藝理論,打磨好批評這把利器,把好方向盤。實際上,這裡有一個定位,就是把好方向盤,是一個指引方向的。包括如果説沒有這些作家,他的藝術的發展方向,可能會受到一些影響。包括我們現在為什麼這麼重視這個問題?包括一些還沒學會走路就開始跑等等。這種現象,應該有一些文藝亂象需要解決,需要這樣一個理論,對當前文藝現狀,有一個觀照、一個體察這樣一個理論出現。我覺得《“氣墨靈象”藝術論》,回答了這個問題。

  第二個,我覺得《“氣墨靈象”藝術論》,是經過認真思考,反覆打磨的藝術論。為什麼這麼説?因為我剛才説了,我見證了全過程。因為我到軍報後,呂主任那時候經常探討,當時還沒有一個明確的一些東西,慢慢都在探討。有的時候我們經常在辦公室,甚至在課間休息的路上,經常聽呂主任講到,後來形成的一些新名詞、新概念、新觀點、新命題,應該而且是一個逐漸昇華的過程。包括我記得有一次呂主任看到了,説量子糾纏的理論,他馬上就想到運用到藝術論裏面,馬上有這樣的聯想,所以是有一個逐漸昇華的過程,我就不展開講了。

  第三個,我覺得“氣墨靈象論”是一個自成體系的藝術論。實際上最開始探討這個事的時候,我就想首先想到一個,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就是從一個詞彙入手,就是境界。第一句話就是詞以境界為最上,所以現在境界論,已經是非常普遍了,大家都在引用。但是當時我想王國維在推出他“境界論”的時候,還是一個新的概念。

  所以我覺得呂主任有自己的理論思考,比如説“墨”是載體,“象”是呈現,“墨”發展演進層級分為線墨、意墨、潑墨、樸墨、氣墨,相應的“象”呈現為具象、意象、抽象、靈象,有自己的理論,另外有自己的理念閉環結構,包括怎麼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他通過縝密的邏輯思考與篇章結構,回答這些問題,都有自己的鮮明觀點。比如説他講藝術創作有“五尚”“五崇”,有自己的一個鮮明觀點。我覺得,這是第三個特點。

  第四個,我覺得《“氣墨靈象”藝術論》是一個融匯中西、藝術理論凈化的藝術論。包括來源於我們古代,剛才有的老師也談到了,來源於古代的東西。包括“墨”、“象”實際上最早應該已經可以上升到文字,包括呂主任講到繁體“靈”字,因此“靈”為天人交感之效應,是天人合一之境界,所以我覺得他的理論帶有深厚古典優秀傳統的一個理論。另外,我覺得他還是融入了很多西方的觀點。

  特別是十八世紀以來,西方的一些美術流派,包括美學著作,也是呂主任看了很多。所以説在我們同事多年的時間裏,我還是有幸見證了藝術論的創作過程。這本書我覺得,也是從內容到設計都很講究,還是下了很大功夫。因為我還是想更多向各位專家學習,所以我也不展開不多講了。最後還是向我們老主任出版這部著作,表達我們的敬意,表達我們的祝賀。謝謝。

  許向群(主持人)

  謝謝劉笑偉的精彩發言,從4個方面對呂主任關於這部專著的創作思路進行了評議。下面我們有請寧新路先生發言,大家歡迎。

12.jpg

寧新路

    · 高遠而深遂的美學思考

    · 提升與拓展文藝家藝術修養

    · 眺瞻與引領文藝創新

  《“氣墨靈象”藝術論》的主要立論篇章,在中國財經報文化專版陸續刊登出來,理論確實非常自信。這部書的出版,我覺得又見證了國英兄,不愧是一個優秀的藝術思想家、藝術美學家、藝術哲學家、優秀作家,還是一位詩人、狂草藝術家,我經常欣賞他的詩書作品,感到非常美、非常好。我覺得這些,這部書的核心,對於我作為一個作家來説,從這個層面,讀文章和書的時候,給我最大的感動和喜悅,就是這個書提到高度的層面做了美學的思考。任何一個藝術,文學也好、繪畫也好、音樂也好,“靈氣”是靈魂。我們所寫的東西説出來的話,所有的作品我們第一感覺到,是不是“靈氣”十足?沒有靈氣的作品,肯定沒有美學價值的,也沒有思想性、也沒有哲學性。

  國英兄的探索,好多年來我跟他的交流,讓我很感動,做了深度對中西方文化,深入一個研究,寬闊視野拓展,確實非常有價值。

  我覺得他的這部作品,他的探索,第一方面,我覺得是提高藝術水準的一種路徑。第二個方面,怎麼提升藝術修養。這部書裏面,做了更多的探索。作為一個文學和藝術家,肯定要終身下功夫。怎麼去修養?從中國文化到西方文化,歸納了許多方面,能夠實現這種可能性。第二,就是創新。我們的文學藝術,都在不斷追求創新的路徑。創新太難了,所有文字包括繪畫包括書法,都在不斷追求創新一種境界。創新這種高度、深度、廣度、寬度,決定了藝術家和文學家的高度、深度、寬度。第三,這部書又給我們提出了怎麼超越。超越,確實也是我們理論藝術家和文學家,追求的一種應該説是終身追求理論,也做了大量的探索。第四,我覺得也是比較深刻的,本真。是他最主要探索的東西,非常可貴裏面的許多探索。第五,我覺得是靈動。書裏很多這方面的內容,邏輯論證非常精彩,就不展開説了。第六,境界。從提高藝術家和文學家整個路徑上講,我認為從這6個點上講,是非常做了大量的探索和生動的一種表述。這也就給我們藝術家,提供了一種思路和路徑,我們怎麼去提高我們水準,這是思考重大意義的第一個方面。

  第三個方面,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提出了藝術生命新思考。他做了藝術的新思考,我們中西方美學和文學藝術上,更多的作品、議論。縱觀理論基礎上,又結合我們中國古代現代文化的特點,對藝術做了非常有意義的,當下解決我們藝術瓶頸新的思考,非常有衝擊力。第二點,我覺得從藝術哲學層面,確實做了許多的探索。所有文學藝術,哲學確實是我們文學家、藝術家,應該稱為一個哲學家,才能夠有深度、有思想。藝術哲學思考,是每一個文學家、藝術家,應該下功夫追求的。國英兄確實做了許多哲學思考,做了古代和現代文化哲學層面深度的思考,這個是非常能夠開啟心智的。第三點,我覺得對於我們指導上,提升藝術修養新方法,剛才前面也涉及到了。我們作為文學家、藝術家,如何尋找一些新的方法?不能走老路,不能走西方藝術路徑,也不能停留在古代藝術一些上,但是我們要創新思想理念,創新創作實踐。國英兄做了許多探索。第四點,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構建了藝術創新的新路徑。這本書,構建了這樣一種藝術創新新路徑。

  第四個方面,縱觀這部書,確實對我們文學藝術家指導上,確實有非常強烈的思考和指導作用。作為我們一個寫作者也好、藝術家也好,確實在解決當下文學藝術創作上,一些困惑問題上,更加明確了,提出了一些明確方向。對文學藝術創作,也有很多的指導作用。我覺得拓展了我們文學藝術思考空間,他的思考給我們帶來很多的思考空間,拓展了思路。前面各位老師們談的非常精彩。

  我就從這幾個層面談談我的看法。在這裡,我覺得非常尊敬的祝賀國英主任這部書的隆重出版,後面我們還要去關注、去通過這本書提升我們藝術境界。謝謝。

  許向群(主持人)

  感謝寧先生認真準備的發言,談到的問題很深刻,很有意義。

  到現在,我們的研討會是扎紮實實開了三個多小時。咱們雖然人不多,規模也不算很大。但是我覺得方方面面,從各個角度對呂國英先生創建的文藝新理論——“‘氣墨靈象’藝術論”,做了闡釋,分享了心得,給予很高評價,同時也為本論今後再版,提出了一些很有創建、很有意義的建議。雖然時間比較晚了,最後還要請呂國英先生致答謝詞,大家歡迎。

13.jpg

呂國英

    · “墨”可道,“氣墨”非常道

    · “象”可名,“靈象”非常名

    · “氣墨靈象”非常道,“靈象氣墨”非常名

    · 最美精神狀貌在“靈象氣墨”境界中呈現

  非常感謝大家。這兩天天氣突然變涼,也沒跟老天爺溝通好,讓大家受寒了。好在我們研討會現場非常熱烈,給寒冷的天氣帶來特別的暖意。各位專家、各位藝術家、各位老師,研討拙論中給予很高的評價與讚譽,我非常感謝。也非常感動。對研討中特別的褒獎、高譽,誠恐誠惶,對提出的批評、建議,尤其銘記在心。若擇機再版,會認真吸收。

  讓我説兩句,説什麼呢?時間已經很長了,真不願再佔用各位老師時間了,但機會也非常難得。尤其疫情以來,聚會實在太難了。那就向大家彙報兩句,關於這部拙論,也關於各位老師的相關批評。

  關於藝術、藝術家、藝術哲學、藝術現象,這些年來,一直在追蹤、思考。可以説是找了好多年,看了好多年,又想了好多年。

  其實,這部專著早就“存在”,或者説一直“存在”,存在於傳統經典中,存在於中西文化中,存在於現代美學中,存在於各位學者、藝術家的思考中,存在於大家的審美境界中,存在於各位藝術家的藝術創作與探索中,存在於對至臻至美的眺瞻與審美理想中……只是,我將其小心翼翼地“整理”出來,或者説是與大家共同創作完成,現交予大家,請大家再審定。

  關於拙論的建構,説到底是對自我關於藝術未來與美學遠眺的一個和解與交待。鋻於此,我也很想跟大家報告、分享。

  關於“氣墨靈象”,這是一有機整體,分不開,也不能分開,是一種特殊的審美狀貌,于高維境界與審美理想中存在與呈現。“氣墨靈象”,不是“1+1+1+1”等於“4”,也不能僅僅從“氣”“墨”“靈”“象”四個字意分別解讀。因為,茲高維境界與審美理想藉深、藉厚、藉高遠。

  拙論《“氣墨靈象”藝術論》有三個核心概念,一個是“氣墨”,一個是“靈象”,再一個是“氣墨靈象”,或稱“靈象氣墨”,靈魂是“氣墨靈象”或“靈象氣墨”。“氣墨”中有“墨”,此“墨”不是具體的墨,而是的墨的集合與抽象,是包括或尤其包括創作主體、創作環境、創作過程等在內所有創作元素的總稱,這都屬於墨的範疇。而“氣墨”者,是“墨”的抽象、化境與超越,也是“墨”的應和、融匯與靈化,是諸墨在創作主體的“喚醒”與運化中所“呈現”出的“精神狀貌”,是一種化妙之“形態”。

  “靈象”中有“象”,此“象”也非具體的象,而是象的集合與抽象。運“墨”而“象”顯,立“象”藉化“墨”。如此,該“象”是因墨而生成,由墨而存境。亦如此,“靈象”者,就是“象”的化境與超越,也是“象”的和融與靈化,是諸象“配合”創作主體並與創作主體“天人合一”“天我為一”、建構生命理想之精神實現的審美境界,是象的精神狀貌,是象的高遠審美與高維形態。這樣,“氣墨”與“靈象”,或者“靈象”與“氣墨”,就被“賦予”了神聖使命,有了審美擔當。

  這樣説,可能有些複雜,簡單點兒概括一下,可以説,“墨”可道,“氣墨”非常道;“象”可名,“靈象”非常名,而“氣墨靈象”非常道,“靈象氣墨”非常名。

  從“氣墨”“靈象”的“使命擔當”,可以了悟“氣墨”“靈象”互為形式內容,體現《“氣墨靈象”藝術論》作為建構藝術新命題、新思想,審美新範疇、新境界的高光與輝煌。進一步解釋一下就是,“氣墨”是“靈象”的“墨”;“靈象”是“氣墨”的“象”,或者説,“氣墨”是“墨”的“靈象”,“靈象”是“象”的“氣墨”。“氣墨靈象”相輔相成,完美至臻。

  理論的建構,關鍵在於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閉環”或邏輯構成。説審美理想中的藝術形態是形式內容完全交互,互為彼此,這是藝術之美的至高境界。藝術家能保證你所用或所“運化”的文字、紙張、雕材、水墨、油彩、音符、韻律、形體、影像等所有創作元素,均能達到“氣墨”狀態嗎?你能把諸“象”妙化為“靈象”嗎?很難,非常難,但也不是無法逾越、不能通達,終究會有大家出現,體現藝術的演進、審美的躍升。所以,作為理論的建構,如何“自圓其説”?余在“立論篇”的最後兩篇,作為“補論”特別寫了:《氣墨靈象 高學大德》《美是“氣墨靈象”》,完成拙論的“閉環”。

  事實上,審美決非藝術家的專利,而是蕓蕓眾生每一個人應該享有的自由與權利。這是一種生命理想、精神實現的審美境界,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精神尊嚴與價值意義。當你到了“氣墨靈象”這個狀態,或者“天人合一”“天我為一”這種境界的時候,你自然就進入了“靈象”,就會感知與體悟“大美”之存境,就會沉醉於這種境界,享受這種境界,達到身心的解放,實現生命的愉悅。當你自由出入世俗與審美之中的時候,你就實現了自我,完成了自我救贖。當然,我們尤其期待更多藝術家、大家實踐“氣墨靈象”,創作“氣墨靈象”,將我們帶入“氣墨靈象”的審美境界。

  有好朋友説,“氣墨靈象”不太好明白。我説,還是我沒有説明白。大家都知道有個大哲學家叫維特根斯坦的,他有兩句話非常有意思,或者可以作為其哲學思想的靈魂,這就是:凡是可説的,都能夠説清楚;凡是不可説的,就應該保持沉默。維特根斯坦的意思是,經驗世界的事物都可説,而且都能夠説清楚;超驗世界的事物不可説,應該保持沉默。再進一步,經驗世界用經驗語言,當然可以説清楚,也能夠説清楚。要説明白超驗世界,顯然不能用經驗語言,而須用超驗語言才能説清楚。而藝術哲學、精神境界、審美存境、宗教信仰等等都在超驗世界中。

  還有,人文演進,所有的文化藝術都在裏面,中西方是可以打通的,而且完全可以和融,“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命題。剛才説到美的自由與自由的美,人文演進的至高目標,自由發展,價值實現,是我們奮鬥的,也是我們所特別缺少的。藝術與審美上須“先行一步”。所以,藝術家更責無旁貸、責任重大。“氣墨靈象”可以給藝術家提供更大的可能與自由空間,不管文學、藝術、音樂、影視等,皆可在“氣墨靈象”的審美存境中,悠然信步,大美創作。

  啰嗦了,請大家諒察。特別感謝大家。非常感謝大家,

  我也進入一下鋼琴獨奏“4分33秒”……此處無聲勝有聲,我給大家深鞠躬。

  許向群(主持人)

  感謝呂主任熱情洋溢的答謝詞,我也説一兩句感慨。我也説了我當這個主持人是誠惶誠恐,惴惴不安。今天聽了各位的發言,我其實也學到了很多東西。希望咱們以後大家多交流,在呂國英主任“氣墨靈象”藝術論指導下,認真實踐探索,不斷攀援藝術創作新峰。今天研討會,咱們到此結束。

  再次感謝各位專家、藝術家。

  附:

   《“氣墨靈象”藝術論》學術研討會 

   與會學者專家、藝術家名冊

  王 鏞:著名學者,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華書畫家》雜誌主編;

  張坤山:著名書法家、國家一級美術師、連任第三、四、五、六、七屆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行業建設委員會副主任;

  李曉柱:著名畫家、中國國家畫院人物畫所所長;

  駱根興:著名油畫家,國家重大主題創作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油畫學會理事、北京中國寫意油畫研究院研究員;

  許向群:第三屆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第一屆中國美協策展委員會副主任、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出版社編審;

  陳樹東:著名油畫家,中國油畫學會理事、中國北京寫意油畫院副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

  尹鐵良:著名學者,作曲家、首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博士師導師、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全國優秀教師”獎章獲得者;

  張錄成:著名畫家,東方文化學者、絲路大寫意藝術家、中國公共關係協會藝委會副主任、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國家畫院研究員;

  孟祥寧:中國藝術報社副社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新媒體專業委員會委員;

  劉笑偉:著名作家、詩人,中國作協第九屆全委會委員、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副會長,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現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副院長);

  寧新路:著名作家,《財政文學》主編、中國財政文學會副會長;

  郭明馥:中蒙文化與草原藝術大使、中國北京工筆重彩畫會理事;

  吳富榮:著名油畫家(專事花魁(荷花、牡丹)超寫實藝術創作);

  武振江:“中國文化進萬家”工作委員會常務主任、人民日報中國産業經濟資訊網主編;

  呂國英:學者、藝術批評家,解放軍報社原文化部主任、高級編輯,中華時報傳媒集團藝術總監。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