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城市開發為考古遺産“讓路”

2023-05-09 08:48: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這處考古遺址能夠保存下來真是不容易啊!”元和塘古窯遺址發掘項目領隊劉芳芳站在遺址前感慨。當地原本有古窯址,按照“小遺址”保護思路,在周邊規劃建設文旅商業街的設計方案本已做好,但經過週密調研後,地塊用途從開發變成了保護。

  今年3月初,經過專家論證,確定元和塘古窯遺址為南宋禮制文獻《中興禮書》所載的“平江官窯”。這一發現不僅為蘇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新材料和新證據,也對研究全國窯業發展及流通史具有較高的考古和歷史研究價值。

  對待考古遺址的態度和做法,考驗一座城市的寬容與耐心。蘇州的態度果決而堅定,讓周邊商業街區開發為考古遺産“讓路”。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曹路寶表示,元和塘是重要的文化廊道,要高度重視,按照“大遺址”的思路保護以古窯址為文化核的整片區,用精細化的態度修復街巷及濱水建築。

   元和塘古窯遺址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沿著蘇州市相城區元和街道紀元路往西,驅車來到元和塘附近,河道兩側分佈著大型窯址群,上面撐起了保護大棚。可以看到,古窯遺址地處鬧市,周邊商貿林立,不少商住項目正在開發建設中。

  劉芳芳介紹,元和塘古窯遺址是目前蘇州已發現的古窯遺存中分佈範圍最廣、延續時間最長、數量最多、面積最廣、保存最完整、等級最高的窯業遺存,具有很高的考古和歷史研究價值。目前遺址劃定紅線區域為58000平方米左右。

  發掘出來的文物,現在大多被收藏在陸慕考古工作站的庫房裏。夔龍紋、雲雷紋、纏枝花卉紋……劉芳芳告訴記者,當時專家確認元和塘古窯為“平江官窯”的一大原因,就是因為出土器物具有明顯的青銅器風格與宋代風格的紋飾,通過對照官方燒造禮器的圖冊《宣和博古圖》及《三禮圖》,能找到對應的器物。

  “這些陶器燒造的精細程度,以及倣青銅器紋飾,都應當是皇室祭祀所用。我們也從考古的證據上發現了明清時期金磚燒造技術是由南宋時期傳承、流變而來。”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王光堯説。

  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鄭嘉勵也認為,從元和塘古窯遺址的窯爐結構,包括窯爐前面的工作面,窯爐砌築工藝條磚鋪的那些道路等來看,呈現出官府背景做法的一些典型特徵。

  宋代有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如今,“平江官窯”的神秘面紗已經揭開。蘇州考古研究所所長程義認為,即便放眼全國,類似蘇州元和塘古窯遺址群這樣規模的宋代高檔陶器窯址也相當罕見。

   遵循整體保護與合理利用相統一的原則

  從2016年到2022年,蘇州市考古研究所在元和塘兩岸開展了四次科學田野考古發掘——

  2016年,在對南窯遺址進行的搶救性考古發掘中,共發現文化遺跡66處。出土了上千件黑陶片和數百件可修復的瓷器,許多黑陶片上還刻有一些特殊的紋飾。

  2019年,在南窯北區再次開展搶救性發掘,共發現文化遺跡18處,出土各類遺物228件(組)。

  2021年、2022年,在古窯址區發掘面積為2918平方米,發現窯爐、晾坯區、沉澱池等遺跡99個,發現金磚、陶罐、陶燈等文物225件。遺址出土的一批黑陶器,如燈、尊、罐,都是過去未發現過的器物。

  考古發掘不易,開發保護更考驗決心與智慧。

  2022年2月26日,蘇州市叫停了位於元和塘附近的陸慕老街項目。當時老街項目已經完成所有規劃、籌備工作,如果沒有這一及時叫停,“平江窯”這一重要歷史遺存有可能就不復存在。相關文物考古專家表示,這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叫停,背後彰顯的是蘇州對歷史文物保護的決心和擔當。

  蘇州按照“大遺址”的思路保護,以元和塘古窯遺址為中心,拓展保護範圍,挖掘保護價值,創新利用方式,使其真正融入百姓生活。

  相城區副區長朱向峰介紹,目前相城正在科學編制文物保護規劃,規劃建設“蘇州元和塘古窯遺址公園”,遵循整體保護與合理利用相統一的原則,通過文物保護、生態修復、景觀打造等,讓考古遺址更好地“活”起來。

  “做好元和塘古窯遺址的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工作,還要充分利用科技考古的手段,加強系統研究,梳理、闡釋遺址的價值內涵,結合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等,講好文物故事。”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兼江蘇省文物局局長、南京博物院黨委書記拾峰説。

   講好文明探源的“蘇州故事”

  “平江官窯”的重現,不僅是蘇州考古史上的重要突破,也是蘇州當前推進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體現。

  此前,蘇州在全國地級市中率先啟動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一方面,對草鞋山遺址、木瀆古城等一批歷史遺跡進行研究,形成一批考古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全面推進考古發掘工作,近十多年發現重要遺存100余處,開展考古發掘項目104項,出土各類文物標本2萬餘件,考古發掘項目先後4次榮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同時,活化利用考古研究成果,依託蘇州103家博物館舉辦考古成果展覽,開展考古知識科普和公眾考古活動。

  去年6月,蘇州將“先考古、後出讓”制度寫入《蘇州市地下文物保護辦法》。據悉,蘇州年均配合基本建設開展考古調查、勘探140項,年均勘探面積700萬平方米,在搶救保護大批珍貴文物的同時有力保障了土地出讓和城市建設。

  “平江官窯”的確定,激起了蘇州探源文明的更強動力,該市正在拿出更多具體舉措:完成文明探源叢書設計,計劃出版《草鞋山出土文物精品圖錄》《蘇州考古資料彙編》等著作;開展多學科協同研究,對東太湖流域文明化進程等課題加強聯合攻關;成立蘇州市吳越史地研究會、蘇州市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召開紀念草鞋山考古發掘50週年學術研討會等學術交流會議,提升蘇州地區重要遺址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學術影響力。

  探文明之源,尋文化之根。伴隨著文明探源工程的持續推進,蘇州這座國家歷史文化更加堅定文化名城自信自強,堅持保護、傳承、激活文化遺産,講好文物保護“蘇州故事”,為中華文明探源作出更多蘇州貢獻。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