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打造新時代中國的新型百科全書

2023-03-21 08:53: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圖為《中國大百科全書》一至三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供圖

  圖為《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路版頁面。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供圖

  核心閱讀

  作為國家重大文化出版工程,百科三版不僅是一部系統總結國際國內各領域科學文化最新成果的著作,更是一部有中國特色的權威知識寶庫。

  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科研機構、學術團體、大專院校等單位大力支援,各學科、各領域、各部門專家、學者積極參與,近3萬名作者和編輯以打造時代精品為目標,將他們的學識和智慧匯聚在一起,鑄成一部新時代中國的新型百科全書。

  基於新技術條件,百科三版實現了編纂平臺數字化,寫、編、改、發佈等重要環節都在軟體系統中完成,大幅提高了編纂效率。依託數字化,採用開放編寫方式,網路版實現了多媒體配置,通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和新媒體交互産品,生動活潑地展示人類創造的科學文化知識。

  9年時間,50萬條目,5億字,近3萬名專家作者和編輯人員……這組龐大數字,勾畫出新時代中國出版的新成就:截至2022年底,《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以下簡稱百科三版)發佈50萬個網路版條目、10卷紙質版圖書和部分英文條目,主體建設任務已經完成。

  “大家終於可以把‘大百科全書’帶在身邊了!”這一刻,編輯們難掩喜悅之情。9年光陰,他們桌上的文件夾越來越厚,裏面寫滿了百科三版從籌備到編纂的點點滴滴。

  從1978年《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編纂工作啟動至今,從7.8萬條目到50萬條目、從1.3億字到5億字、從66個學科到94個執行學科、從紙質版到紙網互動……三版《中國大百科全書》記錄著中國社會的日新月異,見證了中國學術的繁榮發展。

  作為國家重大文化出版工程,黨中央對百科三版編纂出版工作高度重視、寄予厚望。大型綜合性百科全書被稱為“沒有圍墻的大學”,代表一個國家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發展水準。百科三版系統總結國際國內各領域科學文化最新成果,成為一部有中國特色的權威知識寶庫。條目內外、字裏行間,打開百科三版,有如展開一幅包羅萬象、生機盎然的時代畫卷。

  時代需要新的百科全書

  打開百科三版網路版(www.zgbk.com)頁面,關鍵詞搜索框、歷史上的今天、發現知識、學科圖文……各板塊一目了然,甚至書法練習、急救方法、烹飪技巧等條目都隨手可得。輕敲鍵盤、點擊滑鼠,在簡潔舒朗的網頁上即可閱讀條目,暢遊知識海洋。

  近30年前,1993年8月12日,隨著最後一個學科卷《財政·稅收·金融·價格》出版,百科一版全部出齊,5000套《中國大百科全書》印製推出。百科全書的編纂出版歷史悠久,但在彼時的中國尚屬首次。正因如此,懷著對知識的渴望,高校學子、技術工人等各行各業讀者涌入圖書館,甚至要排著隊,才能一睹中國人自己的百科全書,汲取無比豐富的前沿新知。

  “百科全書是時代的産物,是經濟社會、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等方方面面發展進步的縮影。”百科三版總主編楊牧之説。因其對一個時代最前沿的知識進行概括總結,所以能啟迪智慧,激發讀者探索未知的熱情。一個孩童翻開百科全書,可能在心中種下當科學家的種子;一位大學生翻開百科全書,也許會發現新的職業方向。

  顧名思義,“全書”是指條目範圍廣泛,“百科”是指從內容上對各領域知識進行分類、整理。我國歷史上的《爾雅》《皇覽》《永樂大典》《古今圖書整合》等,就具有百科全書的諸多特點。工業革命以來,現代意義上的百科全書開始出現。今天,身處網際網路時代的我們,需要怎樣的百科全書?這是擺在百科三版編纂者面前最重要的課題,出版界和讀者都在期待答案。

  “人類永遠需要獲取知識。網路百科已經無所不包,隨手可查。但同時,獲取知識的成本大幅增加。在這個意義上,百科三版的編纂出版正當其時,打造權威、準確、簡明的百科全書十分必要。”楊牧之表示。

  “我們以百科一版、二版編者為榜樣,學習他們的嚴謹態度、科學方法和奉獻精神,繼承他們客觀準確的編寫原則,遵循國際公認的百科全書編纂體例,舉全國學術界之力,努力用權威準確的百科內容在資訊時代以正視聽。”對於怎樣編纂百科三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社長、百科三版副總主編劉祚臣這樣説。

  百科三版約請國內最權威的專家、機構負責人組成總編委會,再通過他們組建學科編委會,將根據教育部一級學科目錄製訂的94個執行學科囊括進來,編纂目標是內容權威、“百科”齊備。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從編寫者名單可以直接判斷一部百科全書的權威性。百科三版編纂工作採取總編委會領導下的出版社負責制,總編委會主要由各學科專家、學者和各有關部門負責人員組成,包括許嘉璐、徐匡迪、韓啟德、錢七虎、厲以寧、吳良鏞、袁行霈等專家學者。這份“星光熠熠”的總編委會名單,顯示出百科三版打造權威知識寶庫的定位與追求。

  讓權威知識寶庫觸手可及

  “知識像浩瀚宇宙,無窮無盡,百科全書要迎難而上,窮盡已知。”對於編纂百科全書之難,在這一領域深耕20多年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副總編輯劉杭深有感觸。大部分百科全書一方面不斷修訂,用新版本匯集新學科新知識,另一方面,以學術眼光聚焦前沿領域,甄選各類知識,適當控制總字數。

  百科二版出版後,網路百科快速發展。有的網路百科已經達到百萬級條目數量,訪問量也很大。雖然更新迭代快,但內容準確性、權威性無法保證,用戶需要進一步判斷。編者們意識到,傳播力決定影響力,應該運用數字化編寫工具和平臺,把百科三版搬上網路。

  “在網際網路平臺,我們一定要有代表國家科學文化水準的權威百科全書。編寫網路版,是讀者的需要、時代的需要。”楊牧之説。同時,考慮到高校、科研機構、圖書館等有對紙質圖書的需求,加之敬重實體文獻的文化傳統,紙質版依然有編纂出版的必要。2014年,在前期深入調研和籌備下,百科三版正式啟動編纂工作。

  紙網同步、紙網互動是百科三版的最大特色。網路版不受卷數限制,可以更好做到內容上的廣覆蓋。一版7.8萬條目、二版6萬條目、三版網路版50萬條目,在條目數量大幅增加的情況下,更要嚴把品質關。

  “為了讓數十萬條目的內容體例、文字風格做到統一,我們編寫了厚厚一本《〈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編寫體例》,既為條目作者提供撰寫標準,又有助於提高編輯效率。”劉杭表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於百科三版網路版5億字的體量,不僅要統一體例,還要發揮好數字化編纂工具的“家什妙”。

  為滿足網路百科編寫需要,基於新技術條件,百科三版實現了編纂平臺數字化,寫、編、改、發佈等重要環節都在軟體系統中完成,大幅提高了編纂效率。依託數字化,採用開放編寫方式,網路版實現了多媒體配置,通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和新媒體交互産品,生動活潑地展示人類創造的科學文化知識。

  “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資訊傳遞的通信方法……”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周正威撰寫的“量子通信”條目言簡意賅、圖文並茂,讀者還可以直接點擊“量子信源”“量子比特”等連結,進一步了解神秘的量子。打開百科三版網路版平臺,專業板塊裏,哲學、文學、理學、醫學等專業劃分清晰,條目嚴謹明確;專題板塊裏,經濟、社會、自然等“大條目”匯聚一堂,“延伸閱讀”方便好用;大眾板塊裏,生活小技巧、科普知識等琳瑯滿目、生動好讀。

  數字化編纂平臺還推動了紙質版出版工作。百科三版紙質版對網路版專業板塊的條目進行精選,按學科分卷形式編纂加工,分批出版。依託數字化排版平臺,納入紙質版的條目可以從網路版數據庫中快速調取、自動排版,從而實現多端發佈、紙網互動。

  面向讀者需求,兼顧網路發佈與實體書出版,百科三版積極探索融合出版,為人們提供了一座觸手可及的權威知識寶庫。

  以傳世之心打造出版精品

  “打開鐵路條目,從蒸汽機車到內燃機車再到復興號動車組,一目了然。文字之外還有表格、圖片、視頻。科技進步與時代氣象就在其中,洋溢著我們的文化自信。”深圳中學語文教師羅浩使用百科三版網路版後説。

  打開百科感受時代。不只鐵路,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國産大飛機、中國空間站、港珠澳大橋、九章量子電腦、白鶴灘水電站……新時代中國一項項舉世矚目的國家戰略、重大工程、科研成果,林林總總,盡在其中。反映國家發展新成就、社會進步新氣象,是編纂百科全書艱巨而光榮的使命。也正因此,科學家錢學森在編寫百科一版條目時,稱其為“偉大的事業”。

  “百科三版是一項涉及範圍極廣的系統性工程,僅憑出版社的力量遠遠不夠。”劉祚臣表示。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科研機構、學術團體、大專院校等單位大力支援,各學科、各領域、各部門專家學者積極參與。

  百科三版重要條目的審稿工作,是編纂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得到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援。這些單位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積極調配審稿力量,按批次高效率、高標準、高品質完成審稿,有力保障了百科三版上線發佈。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院士吳良鏞親歷《中國大百科全書》3個版次編纂,年逾九旬之際擔任百科三版總編委會副主任、人居環境科學學科主編,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裏為條目編寫貢獻智慧和汗水。中國科學院原院長白春禮統籌協調,抓進度、提效率,有力保障中國科學院承擔的30個理工學科條目編寫工作順利進行。

  為了讓百科三版全面展現中國的歷史和當下,為了讓國內外讀者了解中國的發展和追求,也為了讓條目準確無誤又生動好讀,近3萬名作者和編輯以打造時代精品為目標,將他們的學識和智慧匯聚在一起,鑄成一部新時代中國的新型百科全書。

  “周編輯,春節好!利用假期審閱了部分回稿,雖然仍在春節,還是想早些發給你。”發展心理學分支主編、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鄒泓無論多忙,都會及時與編輯溝通,200多封電子郵件,記錄下精心打磨條目的歲月痕跡……在心理學卷責編周寧眼中,編輯百科全書“字字看來皆心血,十年辛苦不平常”。

  中國工程院院士、土木工程學科主編錢七虎,始終把編纂百科三版當做科研工作的重要部分。對自己負責的28個分支學科,年逾八旬的他通過寫信、電話等方式與編委會專家學者溝通,並手寫審讀意見64份。錢七虎經常隨身攜帶條目稿件,方便隨時審看,出差到哪個城市,就和所在城市的分支主編當面交流審讀意見。

  百科三版是一部權威知識寶庫,蘊含中華文明和人類文明的知識精華。時代發展,知識拓展,百科三版不是終點,編纂百科全書是永無止境的事業。在充滿光榮和夢想的新征程上,用知識啟迪智慧,激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路上的創新創造活力,百科全書的力量值得期待!

  版式設計:蔡華偉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