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寧夏館藏文物煥發新活力

2022-11-23 09:59: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臨近閉館,寧夏博物館門口的廣場上,四個年輕女孩高舉“琉璃鴟吻”的文創雪糕拍起合照。“我們早就在網上關注過這款雪糕,現在終於品嘗到了。”來自廣東的遊客潘小青感受到,文創産品讓一向神秘的博物館和遊客更親近了。

  今年以來,寧夏博物館以館藏文物“琉璃鴟吻”為元素,推出芒果、抹茶、蜜桃3種口味的文創雪糕,文物“跨界”成美食,契合了年輕消費群體需求。

  如何把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利用好,讓館藏文物“活起來”?近年來,寧夏各博物館借鑒全國經驗,發揮自身優勢,通過創新為館藏文物活化利用提供新思路,讓文物煥發出新的活力。

  博物館成了“大課堂”

  “早期研究認為,這種尖底瓶是半坡先民最常用的集水器,用來盛水和取水,大家想知道這種尖底瓶是怎樣取水的嗎?”寧夏固原博物館廣場上,一位身著漢服的小講解員聲情並茂地介紹,舞臺螢幕上“陶尖底瓶”的取水視頻隨之播放。這是該博物館“小小講解員”結業典禮上的一幕。

  每年,寧夏大部分博物館都會選拔一批青少年,由館內專業老師對其開展文物知識、歷史文化、語言表達、形體禮儀與講解技巧等培訓。學生完成培訓並對館藏文物完全熟悉後,將利用寒暑假或者週末時間上崗服務、獨立講解。

  “孩子們不怯場、不怕生,為了掌握講解內容,總是跟在講解人員身後認真聽、隨手記,到後來不僅講得頭頭是道,還積極為遊客答疑解惑,收穫了不少留言點讚。”寧夏博物館社教部工作人員周文訸説。

  寧夏博物館還開展了“史前文化歡樂營——寧夏岩畫初體驗”研學活動,設計研學手冊,組織學生利用研學工具製作岩畫拓片,根據任務清單完成研學作業。寧夏固原博物館通過文物考古修復主題研學活動,帶領學生到姚河垣遺址,在專業老師指導下體驗實地考古挖掘,系統學習文物修復與文物管理。寧夏鹽池縣博物館則組織學生開展制陶研學活動,講解員手把手教授制陶技法,學生經過摞泥、拉坯、染色等步驟,製作出各式各樣的碗、杯、瓶、罐等陶藝製品。

  這幾年,寧夏很多博物館都建立了中小學生定期參觀博物館與文物知識進校園的長效機制。固原博物館開發的“絲路課堂”數字化社教課程還榮獲2021年度全國十佳文博社教案例。這個課程專為五至八年級學生量身定制,以絲路固原為主題。博物館講解員通過電子白板和平板電腦授課,以動畫形式和互動性體驗加深學生對固原絲路歷史的了解,並通過互動提問、畫冊貼圖及課程遊戲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得到了師生的一致認可。

  文創成了“潮産品”

  近年來,寧夏博物館立足自身館藏文物,結合寧夏地域特色文化,成立文創産品設計研發團隊,將時尚潮流元素注入文創産品。

  文創産品兼具商品功能,注重文化屬性和文物特性。以頭戴佛冠、背長六翅的文物“迦陵頻伽”為原型,融合“妙音鳥”的形象與敦煌壁畫,結合當地方言取名為“妙娃”的文創IP,被打造成禮品包、系列口罩、夜光書籤、車載挂件、手鍊配飾等多款産品,成為博物館的流量擔當,深受遊客喜愛。

  截至目前,寧夏博物館已開發文創産品15個系列,64個種類,近千款産品。“文創並非簡單的藝術加工,我們要做大眾喜愛的産品,必須深刻理解文物內涵,注重實用性和功能性,精準把握細節,精心打磨工藝。”寧夏博物館陳列技術部主任趙濤介紹説,他們所呈現出的文創産品基本都經過了數十次打樣、上百次修改。

  從展臺裏的文物,到可以隨身攜帶的系列文創産品,館藏文物以更鮮活的方式走進公眾視野,拉近了大眾與博物館的距離。

  此前,寧夏博物館舉辦紅色主題文創大賽,共收到全國30個省(區、市)310位作者報送的525件(套)參賽作品,“玉螺香插”、“勝利號角”隨身碟、“名人説”茶具套裝等25件作品獲獎。“我們通過舉辦紅色主題文創大賽,深入挖掘、展示館藏紅色革命文物的時代價值和精神內涵,可以更好地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寧夏博物館館長王效軍説。

  據了解,寧夏各博物館正在文旅部門支援下整合館藏資源,發揮各自特色優勢,籌備成立博物館(寧夏)文創聯盟,借助“網際網路+”模式,用文創讓文物活起來,用文物讓文創潮起來。

  展陳成了“種草機”

  “這個新神器能夠實現參觀者與文物近距離‘互動’,通過大量文物照片在互動魔墻上形成照片墻,每張照片代表一個交互按鈕,參觀者點擊照片會彈出相應的交互窗口,可以進行搜索查詢、圖文查看、模型預覽和遊戲互動等。”寧夏博物館文展部主任丁延輝介紹。

  數字資訊技術發展豐富了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形式,讓文物不再受時空限制,極大拓寬了文物的傳播範圍,很多人就這樣不知不覺“種了草”。

  近年來,寧夏各博物館積極探索線上“雲看展”模式,推出“雲遊博物館”網上數字展廳,以360度全景式、立體化再現博物館展廳實景,通過單元化、模組化自由切換場景,為觀眾提供智慧導覽、VR展示、語音講解、螢幕互動等線上服務,讓觀眾足不出戶逛展覽、賞文物,深入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感受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

  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活起來”必須創新館內展覽形式,寧夏博物館推出《紅旗漫卷——寧夏革命文物陳列》展,全方位、多角度梳理寧夏革命發展史,通過用細節講故事、用故事講人物、用人物講黨史活化展覽形式。這個展覽還入選了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精品展覽推介名單。

  寧夏各博物館堅持文物“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辦展理念,在挖掘館藏文物內涵的基礎上,積極開展館際交流合作,建立藏品共用長效機制,聯合舉辦各類展覽。

  今年年初,寧夏固原博物館推出的《青銅之路——寧夏固原北方係青銅文化特展》在山西大同市博物館展出,涉及兵器、裝飾品、車馬具和生産生活用具四個方面的文物102件(組)。“通過特展‘走出去’,讓更多人了解春秋戰國時期六盤山地區的青銅文化,同時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格局形成的歷史進程,感受古代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交流、融合的壯麗畫卷。”寧夏固原博物館保管部主任馬彩虹表示。

  目前,寧夏已建成各類博物館75家,形成了以國有博物館為主導、行業博物館為特色、非國有博物館為補充,門類齊全、風格多樣、佈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博物館體系。每年引進推出各類展覽100余場,讓文化實現更廣泛的傳播。

  (記者 王建宏 張文攀 通訊員 楊雲傑)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