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至黃河口
保護區馴養師李建和他救治的天鵝“小雪”。
眾多遊客在濕地木棧道上觀鳥。
夕陽下的保護區灘塗。
幾位遊客在鹼蓬草“紅海灘”拍照留念。
金秋時節,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茂盛生長的鹼蓬草將海灘濕地鋪上鮮艷的“紅地毯”,正在覓食的東方白鸛身著“白衣黑裙”點綴其中,成為秋季黃河口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迎接著四面八方的遊客前來觀光遊覽。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渤海之濱,東營市境內,是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5.3萬公頃,是以保護新生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的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
行走在這裡,優美的景色和流連棲息的眾多鳥兒,時刻吸引著遊人的目光,讓人情不自禁地按動相機快門。在這裡,人們可以拍到難得一見的國家一級保護鳥類丹頂鶴、白頭鶴、東方白鸛等。
2022年1月,《東營市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與修復條例》正式實施,東營市對黃河口濕地生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實施了總投資10.6億元的濕地修復項目,達到“一次修復、自然演替、長期穩定”的良好效果。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形成了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新模式。修復後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成為東方白鸛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鷗全球第二大繁殖地,每年經這裡遷徙過往的鳥類超600萬隻。
“一張藍圖繪到底”,如今,黃河兒女正在續寫“黃河入海”的新時代故事,繪就“同在藍天下、人鳥共家園”的美好生態新畫卷。
(記者 郭俊鋒 撰文/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