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蘇繡“針”情 錦繡人生

2022-10-08 09:42: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原標題:蘇繡“針”情 錦繡人生

  2022年10月5日,第一批蘇繡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文霞在蘇州逝世,享年91歲。聞聽消息,蘇州刺繡研究所原副所長張美芳一夜未眠,“顧老師窮盡一生心血,為蘇繡技藝的傳承創新和發揚光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她的代表作品,成為整個行業的標誌之一。”張美芳説。

  顧文霞于1931年出生在蘇州古鎮木瀆,當地“家家有繡繃,戶戶飛針線”。顧文霞14歲跟隨母親學習刺繡。1954年她考入新成立的蘇州刺繡研究所,在老藝人的指導下,從刺繡普通的日用品開始轉為創作藝術品。

  顧文霞的作品以刺繡小貓、金魚、花鳥為主,繡品具有“古、精、新”的藝術特色。她于1955年寫成《蘇繡針法種類和繡制方法》,由國家譯成俄文,轉給蘇聯作為文化交流資料。在沈壽徒弟金靜芬言傳身教之下,顧文霞對刺繡技藝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提高。

  “湘繡虎,蘇繡貓”。1956年,顧文霞被派到英國表演刺繡,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刺繡藝人第一次出國到西方進行文化交流。顧文霞憑藉著一根細巧的繡針,讓蘇繡貓稱譽國內外。

  當年在蘇州高新區宣傳部工作的樊寧,于2006年7月30日在光明日報《人物》版刊發《顧文霞:錦繡人生》。文中這樣描述顧文霞當年出國表演的盛況:“1956年9月,倫敦奧林匹亞皇室大廳中國館。一位清秀聰慧的中國女青年坐在大廳正中的表演臺上,專心致志地表演著刺繡技法。在她身邊圍起了厚厚的人墻,金髮碧眼的外國友人們頭挨著頭,後面的人踮起腳尖,一個個引頸前傾,屏氣靜聲,目光被上下翻飛的精巧繡針牢牢地牽引著。繡繃上,嫵媚的小貓毛茸茸的,在她手中一點點長大、豐滿,躍上潔白的蘇緞。”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傳統工藝百廢待興,當地政府十分關注蘇繡藝術的發展。蘇繡亟須拿出一批代表作。此時,顧老師起到了關鍵作用。她專門請教畫貓專家曹克家,曹克家設計了畫稿‘白貓戲螳螂’,她運用施針、套針等針法,把貓與螳螂相遇那一瞬間的神態表現得惟妙惟肖。”張美芳回憶,《白貓戲螳螂》于1982年獲全國工藝美術品金盃獎,成為蘇繡小貓的代表作。

  經過多年細緻入微的觀察和學習,顧文霞對繡貓的整體構思更加成熟。她以針代筆把小貓繡得活靈活現,除了《白貓戲螳螂》,其代表作品有《貓蝶圖》《花貓戲蚱蜢》《玳瑁貓》《三貓》《小貓》《大白貓》等。

  《貓蝶圖》還誕生了一段佳話。1962年1月,文學家、教育家葉聖陶參觀蘇州刺繡研究所,題詞“國藝之花”,顧文霞以所繡的《貓蝶圖》賀壽,貓蝶諧音耄耋,寓意長壽。他喜不自禁,揮毫道:“顧文霞同志以所繡貓蝶圖見貽,精妙非凡,受之欣然,題十四韻為酬”,並寫下了十四韻詩讚美顧文霞“功到二美兼,靈心並妙手”。

  斯人已逝。但她那些精美絕倫的作品,代表著蘇繡藝術的高峰,不僅留存于中國工業美術博物館、蘇州刺繡藝術博物館等文化場所,還漂洋過海廣為傳播,激起了外國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驚嘆和熱情。

  (記者 蘇雁)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