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五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追憶秦怡的“青春之歌”

2022-05-10 09:00: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中國影壇的百年人瑞——人民藝術家秦怡9日駕鶴西去。在80余載藝術生涯中,她活得美麗而優雅、堅毅而執著,如果用一種顏色來形容她,那一定是火紅色——這是青春的色彩,是她最喜愛的顏色。

  明星,在抗戰烽火中誕生

  1922年1月,秦怡出生於上海。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日軍進攻上海,秦怡在家門口目睹炮火紛飛、血肉模糊的場面,她渴望救死扶傷,並很快行動起來,到戰地協助紅十字會工作。

  年少的記憶被鮮血染紅。直至1938年離家出走,小小年紀的秦怡不是被動接受抗戰烽火洗禮,而是迎難而上。她從上海家中輾轉到華南多地,後來抵達大後方重慶,以實際行動支援抗戰。在重慶,條件異常艱苦,不時遭遇轟炸,她很快加入到由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左翼文藝工作中。

  當時在大後方,她主要參與話劇演出,偶爾參演電影,從不計較是主角還是配角,即便跑龍套也不在乎,就這樣練就了表演基本功,與白楊、舒繡文、張瑞芳並稱抗戰時期重慶話劇界“四大名旦”。

  “抗戰勝利了,我們可以演話劇了,好好去演了!抗戰勝利了,我們可以去拍電影了,我們之前根本沒法好好拍電影……”她曾向新華社記者回憶歡慶抗戰勝利時的情景。

  勤奮,為新中國電影添彩

  《鐵道遊擊隊》裏“身手不凡”的芳林嫂、《女籃五號》裏飽受苦難卻依舊堅強的林潔、《青春之歌》裏大義凜然的革命者林紅、《摩雅傣》中勇敢成長的少數民族醫生……

  新中國成立後,秦怡主要活躍在銀屏上,先後拍攝了數十部影片及電視劇,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令人印象深刻的有《農家樂》《鐵道遊擊隊》《女籃五號》《青春之歌》《摩雅傣》《海外赤子》《上海屋檐下》等。

  “1959年5月20日,我入了黨。入黨後接到的第一個角色正是扮演一名視死如歸的女共産黨員——電影《青春之歌》中的林紅。”秦怡生前這樣回憶。

  上影慶祝秦怡從影70年。(新華社記者任瓏攝)

  秦怡曾細數自己出演的角色,有六七個是共産黨員的形象。“在電影《青春之歌》中,林紅的戲儘管不多,卻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實,當年我接到角色的第一反應是,我怎麼能演好鐵窗裏的共産黨人呢?”

  後來,秦怡和整個劇組從表演、服裝、燈光、攝影等多角度反覆琢磨,最終向林紅這個角色一步步靠近。“一開拍,整個片場靜得不得了,我只聽到我自己的聲音,整個身心都融入了戲中。”

  熟悉秦怡的人都説她特別勤奮,從來不以“明星”自居。片場內外,她總在琢磨角色。當年她在《鐵道遊擊隊》中扮演芳林嫂時反覆練習“投擲手榴彈”的招式,九旬高齡拍攝《妖貓傳》時仍不斷推敲老宮女的一顰一笑……

  曾與秦怡合作過的一位青年演員感嘆:“她往鏡頭前一坐便是千言萬語……”

  丹心,咏唱永遠青春之歌

  秦怡辭世的消息傳來,影壇痛惜,人們紛紛追憶。

  “她胸襟寬廣,關心著我們的成長和點滴進步,她希望中國的電影事業走向世界……”八旬高齡的老演員牛犇憶及秦怡大姐,有些哽咽。2018年5月,83歲的牛犇加入中國共産黨,秦怡是入黨介紹人之一。

  晚年的秦怡依然情係銀幕,從未停下腳步。她説:“活到老,學到老,學無止境。”她每天堅持讀報、看書,抽空還動筆編寫劇本。90多歲的她堅持登上青藏高原,拍攝自編自演的電影《青海湖畔》。與她配戲的演員佟瑞欣回憶,老人家一心想演戲,要演好一個報效國家的氣象科技工作者,她就是為電影而生的。

  “我經歷了國家發展的不同階段,更加覺得幸福來之不易,更加要不斷學習,拍好電影就是為人民服務。”秦怡生前這樣自勵。

  過去很長時間,讓秦怡最放心不下的是一直患病的兒子金捷。她在醫院為兒子陪夜,不捨得自己加一個單人病房休息。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任仲倫回憶,作為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她為小家如此節儉操勞,汶川大地震和玉樹地震時,她卻慷慨解囊,捐款累計超過20萬元,“她心裏不僅裝著電影、裝著‘小家’,更裝著大家、裝著人民。”

  “五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鮮花掩蓋著志士的鮮血……”這首歌曲,迴響在60多年前秦怡出演的電影《青春之歌》中。又是一個五月,又是一個鮮花盛開的時節,秦怡走向永恒——

  她用生命與熱愛,咏唱永遠的“青春之歌”!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