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擦亮品牌,文化遺産更生動(新語·讓好聲音成為最強音)

2022-04-07 13:54: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述博物館的故事,有助於博物館及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抵達更多觀眾,讓優秀傳統文化與日常生活貼得更近

  恭王府是現存清代規模最大的一座王府建築群,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遊景區和國家一級博物館,近年來,恭王府博物館以研究為基礎,通過建設社區博物館、推動非遺傳播、開發多品類文創等方式,挖掘文化內涵,打造活態文化空間,促進了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開發和利用。

  讓博物館聲量更響、吸引更多觀眾,需要凝練特色文博品牌。提煉鮮明的特色品牌、打造全方位的識別系統對博物館而言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恭王府博物館圍繞其特有的福字碑進行開發,使其成為博物館的文化品牌。例如,提煉“福”元素,實現“沾福氣”的理念識別;通過舉辦特色活動對“福”文化形成行為識別;設計系列文創産品達成視覺識別等。

  此外,還可發揮文化遺産牽引作用,開發特色旅遊項目,挖掘城市社區新內涵。近年來,恭王府博物館抓住區域文化特性,提出建設社區博物館,與所在地區保持關係,融入周邊居民生活,並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博物館建設。此種方式有助於建設集文化、旅遊、會展、教育、居住、休閒服務於一體的城市社區,並有助於突出相關景點文化聯繫,建構文旅資源新體系。

  同時,打造特色文創産業也有助於集中展示博物館文化IP。當前,恭王府博物館已有“中秋寄唱”“海棠雅集”“端午詩會”等活動,在此基礎上,可拓寬展示平臺,推動節展活動擴容升級。加強傳統文化題材作品創作,可結合博物館的文化內涵,嘗試跨界文學、影視、音樂、遊戲等領域。例如,憑藉《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等節目,河南博物院受到眾多關注,也使博物館和教科書中的文物與歷史“活”了起來,“圈粉”許多年輕人。提升博物館在各類作品中的“能見度”,將線上關注引流至線下,不失為增進公眾與博物館互動的有益嘗試。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博物館成為熱門打卡地,引發年輕人對中華文明的濃厚興趣。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述博物館的故事,有助於博物館及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抵達更多觀眾,讓優秀傳統文化與日常生活貼得更近。

  (作者為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