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實體書店的北京探索

2021-10-08 08:42: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想找自己喜歡的書,除了書評推薦,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去書店。在開架展陳、觸手可及的圖書中,發現心動的領域。

  但在新冠肺炎疫情、電商折扣售書的衝擊下,實體書店利潤微薄,甚至難以生存。

  也在2020年,北京市卻以新開書店639家居全國榜首,特色書店達200家,其中最美書店17家,榮獲全國“書店之都”稱號。為總結經驗,在新的發展階段有所突破,9月17日,北京市委宣傳部主辦、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承辦實體書店論壇,探索實體書店新形態。

  一個日本記者在他的《北京奇跡》中,將在疫情中北京實體書店建設取得如此成就,歸結為城市文化積澱、經濟、政治三方面的原因。全球有文化、有錢的城市不少,北京市能做得這麼好,市委市政府的決心起了重要作用。

  的確,去年春節,北京市委負責同志要求實體書店和超市、綜合商場一樣,不能關門。他説當一個人遊走于北京街頭,看到書店還在營業,會得到心靈的撫慰。北京市區兩級財政對實體書店的支援力度超過改革開放40年的總和。

  一方面政府大力資助扶持,幫實體書店度過最困難的時期,讓其有餘裕向不同方向探索;另一方面協調資源,推動書店與其他業態融合——72家書店進駐美團平臺,開啟外賣時代;與騰訊開展書店守望計劃,引導書店通過淘寶直播等平臺精準推送內容和直播帶貨,轉化銷售方式。

  一批主體書店在向市民文化、休閒中心轉變,一批專業書店在向知識分享中心邁進,一批新興書店結合5G、物聯網等新型技術在向智慧書城和數字化體驗館邁進。截至今年6月,北京市共有2055家實體書店,萬人擁有實體書店數量超過0.8個,市民隨時隨地都能與書相遇。

  論壇上,專家學者集思廣益、獻計獻策。中國編輯學會會長郝振省提出,圖書編輯在做書、賣書方面應充分借助實體書店。可考慮將實體書店作為全民閱讀的驛站,讓閱讀推廣人成為書店標配。韜奮基金會理事長聶震寧説,書店要增加編輯力,以適當方式展陳,讓讀者儘快找到需要的書;增強科技力,如天津一家書店以觸摸屏選書,大大減少人工成本。《文藝報》總編輯梁鴻鷹建議開辦更多個性化書店,如讓小男孩見識火炮、刀劍的男子漢書店,有關救火、急救的應急書店,再如醫療書店、動物書店、鳥類書店等。需要增進全民的“書店意識”,讓更多人看到書店所蘊藏的可能性。(張稚丹)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