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影視作品+融媒體傳播 黨史教育深入人心

2021-10-06 10:48: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影視作品+融媒體傳播 黨史教育深入人心

  【文藝觀潮】

  影視劇和節目因具象的視聽語言和通俗的表達方式更容易讓觀眾接受認同,而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手段。一大批影視作品講述黨史、塑造黨員形象,感動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尤其是在建黨百年之際,優秀黨史題材影視作品集中涌現,在社會上獲得了深遠影響。與以往不同的是,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這些作品在以新媒體為主的多元媒體平臺上進行傳播,使黨史內容以更加立體多元的方式抵達受眾的內心。受眾不再局限于單向度的觀看,而是通過解讀、二次創作等方式進一步擴大作品的影響力。這給黨史題材影視作品的生産傳播帶來了有益啟示——若想有效傳達“黨史”這一複雜而又有深度的主題,媒體融合或許可以成為一個新的突破口。

  以短小篇幅與生動細節再現歷史,符合新媒體的傳播特點

  數字技術具有廣泛的相容性,能最大限度地容納各類作品的線上傳播。于線上傳播情況下,受眾在各類應用之間切換的頻率高,單次停留的時間短。所以,如何在這樣的接收語境下更好地展現黨史,以適應受眾的觀看方式與審美習慣,吸引更多人駐足,需要創作者進行精心的策劃與創作。

  當下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於是,短時間內完整欣賞一部藝術作品,成了越來越多人的娛樂需求。一些黨史題材影視作品的創作者看到了這種趨勢,紛紛開始嘗試短篇幅創作,用更加適應新媒體碎片化傳播、即時性接收的形式,深入到網路用戶群體中去。比如系列短劇《理想照耀中國》選擇了黨的四個歷史階段的40組人物,每組人物為一集,每集時長25分鐘。該系列短劇創新了敘事結構,將目光首先集中于單個人物,提取其在大歷史中的一個最為關鍵的事件,通過緊密圍繞這一事件進行相關的道具選擇、人物設置等,在較短時長內完成敘事任務。與同類型題材的長篇敘事相比,反而形成了更有深度、更為詳細的表達空間。而黨史節目《美術經典中的黨史》遴選涉及黨的各個歷史時期的100件美術作品作為切入點,以每件作品15分鐘的篇幅,通過虛擬演播室、人物訪談、畫作展示等多媒體形式,講述畫作背後生動的黨史故事。分是短小精悍、各自完整的敘事單元,合則是宏偉壯闊、連綿不絕的歷史長河,這樣的講述方式既適合新媒體的發佈時長特點,又保留了歷史呈現的專業性與權威性,為新媒體與電視媒體的融合傳播提供了遊刃有餘的選擇空間,以此充分抵達各個年齡層、各種收視終端的受眾,使其對歷史有所認知,這是第一層傳播效果的實現。

  螢幕上的歷史畫卷與彈幕評論交相輝映,構成黨史傳播的獨特景觀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進步和視頻網站功能的開發,黨史影視作品的受眾可以在觀看的過程中以彈幕形式參與討論,不僅發表對作品的看法,還可以實時與其他觀眾互動,實現情感共鳴。螢幕上的歷史畫卷與彈幕評論交相輝映,使蘊藏在歷史故事中的主流價值得到春風化雨般的表達,構成了黨史傳播的獨特景觀。

  在眾多黨史題材作品中,《覺醒年代》的彈幕評論是影響力較為深遠的一部。被劇情深深震撼的觀眾由歷史故事聯想到了現實生活,在網路上寫下了“《覺醒年代》的續集在哪?就是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這盛世如你所願”等評論。還有一些觀眾通過對現實的再審視,加深了對歷史的理解,發出了“我們的考點,是他們的一生”“那一年你和我一樣的年紀”的感慨。這些話語成了網路金句,被人們反覆引用。除了主線劇情符合歷史真實,該劇在服化道方面的努力也是網友津津樂道的地方。有的彈幕感慨該劇居然精細到連那個年代北方的黃沙都清晰可見,有的評論驚嘆編劇居然能發掘出魯迅會版畫這一“隱藏技能”,並將版畫用於轉場,還有的留言讚賞導演對青年毛澤東第一次亮相的巧妙設計——他在雨水的泥濘中穿過熙攘的人群,讓人感受到了偉大領袖“從風雨中來,到人民中去”的深意。這些評論在一定程度上助力黨史故事與受眾心理産生同頻共振,讓我們看到了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的強大生命力。

  由於不同受眾觀看作品、發表評論的時間背景不同,所結合的話題熱點各異,使作品的彈幕內容呈現出豐富的層次,延展了人們的觀感,延續了作品的傳播影響力。電視劇《山海情》在今年年初首播時産生了廣泛影響力,網友紛紛表示自己成了劇中的“精神村民”。時隔數月之後,隨著《山海情》多名演員被提名白玉蘭獎,以及白玉蘭獎獲獎名單揭曉,網友又發出新的評論——“白玉蘭獎已提名”“你就是我心中最佳的白玉蘭”。同樣具有長尾效應的還有《覺醒年代》。該劇播完之後幾個月之間一直熱度不減,時不時因內容涉及高考作文考點等新聞熱點重新登上熱搜,引發網友一波又一波的回憶和感慨。從最初對演員演技的讚美,到對整體藝術品質的肯定,再到對劇中傳播理念的認同,動態的、多層次的彈幕評論,映射出的是觀眾在對作品持續關注過程中實現的心靈成長。這是第二層傳播效果的實現。

  在表情包、人物漫畫等二次創作中,凝聚愛黨愛國的熱情

  近年來,短視頻崛起,逐漸成為人們日常休閒娛樂和獲取資訊的重要渠道。作為新型平臺,短視頻為影視作品的內容行銷提供了全新的傳播路徑。越來越多的項目在宣傳推廣時重視短視頻産品的開發,進行了多種行銷手法的嘗試,也成就了不少典型案例。比如近期涌現的許多優秀黨史題材影視作品從長視頻作品中拆分出許多短視頻産品,放在網路平臺上。觀眾進行二次創作,從接收者變為創作者,傳播效果深入到觀眾行為層面。

  出生在20世紀90年代甚至新世紀的年輕觀眾對百年黨史中的大部分歷史時期都沒有親身經歷過,對那個年代中國的落後貧窮以及革命先輩的犧牲奉獻也沒有切身地體會。為此,很多作品通過講述創造了歷史的革命者的故事、挖掘共産主義理想的本質,把握住與廣大人民群眾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具有普遍關聯和廣泛共鳴的精神內核——愛國思想和共産主義信仰,使黨史故事中的精神力量觸動了受眾的內心。很多受眾受到心靈震撼之後,産生了強烈的表達慾望。於是,他們不再滿足於做被動接受的受眾或冷眼旁觀的評論者,而是積極參與到二次創作之中。《光榮與夢想》中,在楊開慧犧牲的段落,很多用戶在彈幕上打出毛澤東《蝶戀花·答李淑一》的詞句,併為大家解讀了“淚飛頓作傾盆雨”的悲壯與思念。與《覺醒年代》有關的大量文字、視頻、表情包,甚至動漫人物畫,都來自自媒體用戶的二次創作。他們不僅對那段歷史的背景資訊、人物前史進行考證與補充,還延伸了作品的意涵。廣大用戶通過圖文或視頻創作的每一個解讀、對比、分析,都是對黨史的一次走近,更是對黨史的一次傳播,真理的力量由此得到更多的分享,愛黨愛國的熱情由此實現更大的凝聚,人們也以這樣的方式,延續著對歷史的共同創造。

  (作者:張梓軒,係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