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打造中國文化重要標識 中國加快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2021-08-25 08:24: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中國加快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8月9日,一條重磅消息登上《人民日報》頭版——《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出臺》。消息還透露,要“加快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將“儘快印發”。

  這一消息,讓“國家文化公園”話題再度備受關注。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四大國家文化公園的設想和建設源於何時,有何意義,進展如何?

  打造中國文化重要標識

  “國家文化公園”,是一個新提法。

  2017年初,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首次提出“規劃建設一批國家文化公園,成為中華文化重要標識”。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王學斌認為,立足概念本身,“國家文化公園”至少涵括3個層面的內容。他認為,國家文化公園始終立足國家層面,從形象選取而言,要能夠代表國家形象、彰顯中華文明,且具有國民認同度高等特點。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無論是長城、大運河,抑或長征、黃河,都是中華民族獨一無二的、承載著最深層文化記憶的符號。“公園”是基本定位。既然國家文化公園代表著“國家”的頂層設計,意在展示宏觀格局,“文化”體現了本質屬性,貴在強化情感關聯,那麼“公園”則是權屬表達和空間限定,擁有不可替代的複合功能。在他看來,黃河、長城、大運河、長征,無一不具備“國家”“文化”和“公園”三重屬性。

  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了《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簡稱《方案》),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進入“快車道”。會議指出,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對堅定文化自信,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持久影響力、革命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具有重要意義。

  當年底,《方案》印發。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從主要任務看,有4方面——修訂制定法律法規、編制建設保護規劃、實施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協調推進基礎工程、完善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管理體制機制。

  從時間看,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計劃用4年左右時間,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

  從建設範圍看,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包括戰國、秦、漢長城,北魏、北齊、隋、唐、五代、宋、西夏、遼具備長城特徵的防禦體系,金界壕,明長城。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5個省區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包括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3個部分,通惠河、北運河、南運河、會通河、中(運)河、淮揚運河、江南運河、浙東運河、永濟渠(衛河)、通濟渠(汴河)10個河段。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8個省市。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以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中央紅軍)長征線路為主,兼顧紅二、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長征線路。涉及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15個省區市。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指出: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至此,國家文化公園的數量從3個升為4個。

  今年8月,《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出臺。相比之前的總體方案,它們對每個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保護單獨進行規劃。

  弘揚民族精神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談及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范週刊文認為,要“強化文化首位性,彰顯文化特色”。 他説,高品質建設國家文化公園的基礎,是對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深刻理解和挖掘。

  國家文化公園的靈魂是文化。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徵。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做好長城文化價值發掘和文物遺産傳承保護工作,弘揚民族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磅薄力量。

  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流動的文化。大運河開鑿,始於西元前486年的春秋時期,經歷2500年由國家主導進行的建造、使用和維護。西元7世紀(隋代),大運河第一次全線貫通。西元13世紀(元代),因政治中心的遷移轉而形成南北向的京杭大運河。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把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統一起來,為大運河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改善創造有利條件。

  偉大長征是中華民族的不朽史詩。長征途中,英雄的紅軍,血戰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鏖戰獨樹鎮,勇克包座,轉戰烏蒙山,擊退上百萬窮兇極惡的追兵阻敵,征服空氣稀薄的冰山雪嶺,穿越渺無人煙的沼澤草地,縱橫十余省,長驅二萬五千里。在紅一方面軍二萬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紅軍犧牲。習近平總書記説,長征的勝利,靠的是紅軍將士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任何敵人所壓倒、征服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征服的英雄氣概和革命精神。

  九曲黃河,奔騰向前,以百折不撓的磅薄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早在上古時期,炎黃二帝的傳説就産生於此。在我國5000多年文明史上,黃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根據《方案》,建設國家文化公園,“關鍵”是集中實施一批標誌性工程,聚焦5個關鍵領域實施基礎工程:保護傳承、研究發掘、環境配套、文旅融合、數字再現。其中,4個關鍵領域都強調文化保護。

  保護傳承方面,要求對瀕危損毀文物進行搶救性保護,對重點文物進行預防性主動性保護。研究發掘方面,要求加強長城文化、大運河文化、長征精神系統研究,突出“萬里長城”“千年運河”“兩萬五千里長征”整體辨識度。文旅融合方面,要求在長城周邊以塞上風光為特色發展生態文化遊,在大運河淮揚片區以運河水韻為特色發展水上觀光和濱水休閒遊,在長征沿線以“重走長征路”為特色發展深度體驗遊和紅色研學旅行。數字再現方面,要求對文物和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展示等。

  有部署,有落實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

  工作不斷推進。組織管理方面,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的成立,發揮了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等部門職能優勢。此外,專家諮詢委員會的設立,提供了決策參謀和政策諮詢。相關省份則正在建立健全本地區領導體制。

  時間節點日益臨近。根據《方案》,長城河北段、大運河江蘇段、長征貴州段,作為重點建設區,要于2021年底前完成,形成一批可複製推廣的成果經驗,為全面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創造良好條件。

  其中,長城河北段依燕山—太行山脈而建,現存8個不同時期的長城近2500公里,擁有山海關和金山嶺長城等寶貴資源。目前,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這一段,各項建設順利。此外,《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建設保護規劃》及實施方案已審議通過。遼寧省葫蘆島市的遼西明長城文化公園建設,今年3月工程啟動。它地處遼西走廊中心,集墻體、堡、所、衛于一體,全長265.2公里。青海省則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貴德縣、互助土族自治縣、海東市樂都區長城段為核心,通過重點項目建設、打造文旅融合示範區等,推動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青海段)建設。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面,大運河沿線8省(市)分別編制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分省實施規劃。截至去年9月,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四梁八柱”規劃體系已經形成。國家發改委會同相關部門和地方編制了《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重大工程項目建設方案》,圍繞“館”“址”“園”“岸”“遺”“段”“品”“神”等八個方面謀劃了一批重點項目。日前,江蘇“十四五”時期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入庫項目進入公示階段,22個入庫項目中13個屬於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

  中央紅軍集結出發地江西省于都縣,一座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正加緊建設。今年6月,四川、貴州、雲南三省文物局在四川古藺縣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成立“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四渡赤水紅色聯盟”,約定加快推進川滇黔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8月,《雲南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獲國家文化公園專家諮詢委員會審議通過,其他相關工作穩步推進。貴州遵義制定的總體佈局是,建設“十六展示園,遵義為中心;十一展示帶,環廊為重點”,建立以“長征幹部學院”為品牌的長征紅色教育培訓體系,依託長征歷史步道建設打造“千里紅軍路”,串聯沿線“百個紅軍村”等。

  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進會,今年6月在山東濟南召開。會上,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等沿黃9省區的負責同志分別介紹了工作情況及下步工作考慮。當前,山東正在打造黃河文化旅遊長廊,依託泰山、孔子、黃河入海、沂蒙精神等山東特色的黃河文化地標和精神標識,攜手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打造黃河文化標識體系和國際體驗目的地。

  有的省(區、市),橫跨多個國家文化公園,如北京。今年8月,《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髮展規劃》提出,圍繞大運河、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打造形成一批中華文化重要標識,實現大運河博物館等一批重大標誌性項目落地。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