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曆盡苦難 淬火成鋼——蘇區精神述評

2021-07-29 10:36: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譜係】

  光明日報記者 胡曉軍 馬躍華 周世祥

  驕陽照耀下,一座正面造型如迎風飄揚旗幟的恢宏建築巍然矗立,它的頂部,“人民共和國從這裡走來”10個紅色大字格外醒目。這裡,是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今年“七一”前後,許多幹部群眾來到紀念館前的廣場上,升國旗、展黨旗、唱紅歌,開展豐富多彩的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系列活動。紅都兒女心向黨。瑞金市丁陂鄉老黨員陳東發激動地説,今年是建黨100週年,也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90週年,來參加建黨百年慶祝活動,就是要宣示自己初心不變、砥礪前行的堅定信念。

  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同志率紅軍主力從井岡山南下,先後建立贛南蘇區、閩西蘇區,並在1931年9月粉碎國民黨軍第三次“圍剿”後,使之連成一片,形成了以瑞金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即被譽為“共和國搖籃”的中央蘇區。

  習近平同志指出,在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中,在建立紅色政權、探索革命道路的實踐中,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以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鬥、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等為主要內涵的蘇區精神。

  時至今日,乃至未來,跨越時空、永不過時的蘇區精神,仍是砥礪中國共産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不竭精神動力;它的光輝,仍在照耀著我們前行的道路。

  “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經濟落後,工業基礎薄弱,社會生産以小農經濟和家庭小手工業為主,人民飽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殘酷剝削和壓迫。

  從1921年建黨開始,中國共産黨人便把結束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局面,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

曆盡苦難 淬火成鋼——蘇區精神述評

  毛澤東同志在瑞金(油畫) 時衛平

  一個農民佔人口絕大多數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國,如何在無産階級及其政黨領導下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勝利,並經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這在馬克思列寧主義著作裏沒有現成答案。

  打破舊的中國,創造新的中國!懷抱著這樣的理想,在贛南閩西,在艱苦卓絕的條件下,共産黨人展開了重大探索。

  中央蘇區的創建,意味著中國共産黨開始真正獨立自主地在局部區域進行治國理政、執政為民的實踐嘗試。

  贛南尋烏城南的馬蹄崗上,矗立著一座高大的門樓。門樓上方,是張震將軍題寫的“毛澤東尋烏調查紀念館”10個大字。門樓之內,幾棟古樸的民居建築合圍出一個頗大的院子,院中草坪樹木青翠依舊。1930年5月初,毛澤東在這裡進行了20多天的社會調查,召開了10多天的調查會,並根據調研情況整理出8萬多字的《尋烏調查》。

  “通過尋烏調查,毛澤東弄清楚了城市商業狀況,掌握了土地分配情況,為制定正確對待城市貧民和商業資産階級的政策以及確定土地分配中限制富農的政策,提供了實際依據。”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嚴書翰説。

  “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毛澤東在調查研究期間揮筆寫下的《反對本本主義》裏,一個個精闢的論斷振聾發聵。

  自此,“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成為中國共産黨響亮的口號。依據切實而深入的調查研究,中央蘇區不斷出臺、修訂、完善了一個個政策法令。

  自此,在“從鬥爭中創造新局面”的生動實踐中,蘇區幹部群眾愈發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前途和命運,愈發堅定革命事業必勝的信念和將革命事業進行到底的決心。

  信念來源於遠大的理想,也來源於對時勢求真務實作出的正確認識和判斷。

  90年過去,從當年的蘇區建設到如今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國共産黨人堅持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理想信念,堅持著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認識論與方法論,堅持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科學態度和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創造精神,不斷探索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開闢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共産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堅持實事求是,從中國實際出發,洞察時代大勢,把握歷史主動,進行艱辛探索,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歷史性成就。

  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如今的中國,在21世紀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強大思想武器指引下,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奮勇前進。

  “真心實意為人民謀利益”

  1931年11月7日,位於瑞金城東6公里的葉坪村彩旗招展,人山人海。當晚,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此莊嚴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來自全國的610名代表一致推選毛澤東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

  “當時,萬人提燈,點亮瑞金。數萬群眾聚會演戲、燃放煙火、發表演説,歡慶全國性紅色政權的建立。”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副館長楊麗珊説。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全國性的工農民主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成立,開啟了真正人民政權建設的偉大探索,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雛形初顯。

  “真心實意地為人民謀利益”,自中華蘇維埃政府成立的第一天起,一切工作都從人民群眾的角度出發,各級工作人員時刻關注人民群眾的利益,注意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切實幫助解決人民群眾各種實際困難。

  開展土地革命運動,讓農民群眾分到土地,不再受地主、土豪的剝削壓迫;抓好經濟建設,解決人民生産生活困難;興辦文化教育,提高群眾文化水準;創建醫療衛生事業,提高人民健康指標……

  不僅是為了滿足人民的現實利益,更是為了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基於當時當地社會主要矛盾,通過改造舊的社會形態和生産關係,賦予人民主體地位,把人民從被殘酷剝削壓迫的枷鎖中解放出來。

曆盡苦難 淬火成鋼——蘇區精神述評

  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楊友明攝/光明圖片

  在中央蘇區,人民群眾第一次明白了中國共産黨發動的這場鬥爭運動是人民革命而不是什麼“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改朝換代;第一次感受到了蘇維埃政府是人民政權而不是什麼吸取民脂民膏的“朝廷”“官府”;第一次認識到了頭戴五角星軍帽的隊伍是人民子弟兵而不是什麼欺壓百姓的“官兵”“軍爺”;第一次知道了工農劇社組織的那些載歌載舞喜聞樂見的演出是人民文藝而不是什麼“戲子”“賣藝”……

  在中央蘇區,人民群眾第一次真正成了這片土地的主人;第一次自覺成了這片土地上的勞動者、建設者和捍衛者。

  “為確保新生的紅色政權真心實意為群眾謀利益,當時中央蘇區的黨和蘇維埃政府還深入開展反腐倡廉建設,建立黨內監察制度,糾察黨內違反黨章、破壞黨紀及官僚腐敗等問題,深得民心。”江西省贛州市中央蘇區研究中心主任、蘇區精神研究所所長陳安説。

  瑞金沙洲壩“二蘇大”禮堂裏,毛澤東同志“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報告聲似乎還在回蕩;不遠處的紅井旁,“吃水不忘挖井人”石碑上的字跡依然熠熠生輝。

  人民共和國國家政權和執政黨的政治倫理和政治品格,在中央蘇區初露端倪。

  90年過去,從當年的蘇區建設到如今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國共産黨人堅持繼承這種真心實意為人民謀利益的優良傳統,把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指引、評價和檢驗一切工作的最高標準,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將尊重民意、匯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貫穿于治國理政全部工作之中。同時,始終堅持刀刃向內、自我革命,樹立艱苦奮鬥、廉潔奉公的優良作風和嚴格法紀、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並舉,使共産黨人永葆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共産黨人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堅定不移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確保黨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的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産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

  為治國理政提供歷史經驗

  “哎呀嘞!蘇區幹部好作風,自帶乾糧去辦公,日著草鞋幹革命,夜打燈籠訪貧農......”在贛南閩西尋訪,這首名為《蘇區幹部好作風》的興國山歌時常傳入耳中。它從蘇區時期流傳至今,讓人們一聽到這首歌就想起當年蘇區幹部穿草鞋、提燈籠、背乾糧、走山路、兢兢業業工作的場景。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後,雖然只是局部執政,但一開始便以國家政權形態和國家運作體制,管理治國安邦的國家政事。

  “中央蘇區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國家政權機構,實行精幹高效的國家管理機制;確立了蘇維埃共和國的國體、政體及其政治、經濟制度,保障蘇維埃國家政權的運轉;創立了獨特的國家法律體系,使政權在法律軌道上開展有序活動;領導蘇區軍民開展了各項社會改革和經濟文化建設。”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特聘教授余伯流説。

  中央蘇區創建和發展時期,正處於革命環境極為艱難、鬥爭形勢非常險惡的時期。面對國民黨反動派實行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風,面對敵人的重兵“圍剿”封鎖,中國共産黨人懷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念,不斷戰勝各種艱難困苦,勇往直前,在不斷探索中把武裝鬥爭、土地革命和黨的建設結合起來,創造性地解決了在中國革命實際條件下黨和軍隊建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

  隨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諸多領域的體系化建設,中央蘇區的社會生産方式、社會生活方式和社會組織形式都發生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中國共産黨執政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開始顯現。

  圍繞著經濟建設、文化教育、擴紅運動、推銷公債、擁軍優屬、糧食動員等各項工作,蘇區各地形成了爭創一流、爭當先進的政治空氣。黨員幹部無私奉獻,處處作出表率,自覺地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組織起來的人民群眾積極主動參與,讓許多工作都提前超額完成任務。

  農業、工業、商業和財稅逐步發展起來,為打破敵人經濟封鎖、鞏固和發展中央蘇區提供了有力的後勤保障。作為中央蘇區最主要的工業城市,福建長汀建設了一批軍需為主、兼顧民用的工廠,並成為中央蘇區的對外貿易樞紐和金融要地,有“紅色小上海”之稱。“閩西山區致力於發展蘇區經濟,創造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成為中央蘇區的經濟中心和後勤保障基地。”福建省龍岩市委黨史和地方誌研究室主任蘇俊才説。

  中央蘇區的創建,開創了土地革命戰爭新局面,也為中國共産黨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根據地建設以及新中國的政權建設,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培養了一大批領導骨幹和組織、管理人才。

  90年過去,從當年的蘇區建設到如今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一代代共産黨人在風雨中砥礪前行,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中,逐步建立了完備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政權機構體系、社會治理體系、法律體系等,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實現了從生産力相對落後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依規治黨、形成比較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戰勝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明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戰略安排,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新時代,新征程。

  時代洪流滾滾向前。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正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下,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

  同時,中國共産黨人也深知,新征程上,不可能都是平坦的大道,必定會面對許多重大挑戰、重大風險、重大阻力、重大矛盾。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發人深省。

  回顧走過的歷程,風起雲湧、波瀾壯闊;展望未來的征途,任重道遠、前景光明。

  《光明日報》( 2021年07月29日 05版)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