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修復文物就是呵護歷史

2021-07-12 13:34: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近日,一群特殊的“繡娘”登上了熱搜——在故宮,有一個織繡文物修復團隊,5名成員全是女性。她們不僅要掌握文物修復知識,還要熟悉各類織繡工藝技法。從2005年至今,她們已修復文物百餘件,不過仍有大量文物在“排隊”等待她們修復。在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類似的文物修復師團隊還有很多,他們根據各自專長領域的不同,針對各類文物的折損狀況進行修復,獲得了“文物醫生”的美譽。

  隨著《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片和報道的走紅,文物修復師這個特殊的職業被公眾熟悉和關注。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展示,很多歷經歲月摧殘或人為破壞的文物,必須得到定期維護和修復。然而,與正常的修理工作不同,文物修理絕不是簡單的“修舊如新”,還要保留依附於文物的歷史資訊。可以説,文物修復師不僅是在修復作為器物的文物,更是在呵護我們民族的歷史遺産。

  與修復一般器物的時間以小時、天來計算不同,文物修復需要的時間動輒數月,甚至以年為單位。漫長的修復週期,考驗的是文物修復師甘願坐冷板凳的毅力與耐心。一件文物能夠在展示臺上接受公眾參觀,離不開文物修復團隊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努力。文物修復團隊不僅有“老師傅”,還涌現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為文物修復注入了新鮮血液。從歷史的維度看,很多文物存留於世的生命週期,要遠遠超過人的生命。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續守護,才能讓我們彌足珍貴的歷史遺産流傳下去。

  近年來,文物修復也獲得了更多科技賦能。在故宮文物醫院,使用X射線、CT技術探傷已成常規操作,這不僅能明確文物具體的損傷情況,而且可以了解到前期修復時有無細小的裂隙。修復工具的改進也讓文物修復師如虎添翼,工作效率顯著提升。更多新技術、新方法運用於文物修復,顯著延續了文物的生命。

  精湛的文物修復技術背後,也蘊藏著深厚的文物修復理念。文物的保護與修復不僅是為了當代,也是為了後代能夠欣賞文物。因此,保護與修復要堅持“最小干預度”的理念,在某種意義上説,文物修復師也是在保留文物“殘缺的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和紀念價值的物質文化遺存難免損耗和遺失。簡單地説,文物修復正是一項用時間抵抗時間的工作。當下人們花時間、投入資源從事文物保護工作,進行文物修復,是為了讓文物得到更好的傳承延續。

  (作者:王鐘的,係媒體評論員)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