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百煉成鋼的精神塑像(品味紅色經典(31))

2021-07-12 09:19: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李大釗像(雕塑)
  錢紹武

焦裕祿(油畫)
  毛本華 王 剛 鮑 璐 郝米嘉

逐夢(雕塑)
  焦興濤

孔繁森(雕塑)
  吳為山

  100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産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鬥,涌現出一大批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頑強奮鬥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獻的先進模範,留下了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寶貴精神財富。美術工作者用手中的畫筆和刻刀,真實記錄下這些閃光的靈魂和動人的精神,讓共産黨人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崇高境界的生動展示

  共産黨人的精神通過藝術的形式代代傳承,藝術的語言、風格也隨之拓展。尤其是對革命前輩的形象塑造,通過恰當的藝術創新,深刻展示了他們崇高的精神境界。

  中國共産黨主要創始人之一、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李大釗同志的紀念雕像,已經靜靜佇立在河北省唐山市大釗公園30年了。每天,都有市民在這裡瞻仰這位已經離開我們90多年的革命先烈。這件雕塑和常見的紀念碑式雕塑有很大不同。為表現李大釗臉型方正的形象特徵,突出“鐵肩擔道義”的主題,創作者錢紹武借鑒了中國北方傳統城樓建築對稱、開闊的形式,取法漢代石刻藝術,追求重、拙、大的審美取向,將原計劃3米高的全身坐像,改為了3米多高、7米多寬的頭像,體量感增大數倍,形式也更加單純洗練,而主題則愈加鮮明深刻。方正、剛直、沉穩、開闊的雕塑形象,如同中國革命的一方基石,與大地融為一體。這件作品不僅獲得“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獎”,也對年輕一代的雕塑家産生了巨大影響。在雕塑家黎明為湖南省長沙市橘子洲頭創作的《青年毛澤東像》等一批優秀城市雕塑中,都可以感受到這種藝術的傳承。

  和無數共産黨員一樣,胡一川一直走在時代前列。他1932年創作的版畫《到前線去》,生動反映了左翼美術青年在救亡運動中群情激昂的精神面貌,極具感染力。新中國成立後,以版畫見長的胡一川,開始創作油畫。他1950年創作的油畫《開鐐》,表現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打開了銬在中國人民身上的腳鐐;1961年創作的油畫《前夜》,描繪地下黨的秘密集會。兩件作品都以簡潔的造型、概括的色塊,強化了夜間行動的整體氛圍,表達了對革命先烈的緬懷。質樸的藝術語言,恰到好處地表現了那個年代共産黨人崇高而質樸的形象。

  進取精神的藝術鐫刻

  新中國成立後,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中,中國共産黨人從來沒有被任何困難嚇倒,表現出勇於攻堅克難的大無畏精神。無論是在抗美援朝戰場、“兩彈一星”科研一線,還是在田間地頭、廠礦車間,無數共産黨人無私奉獻,頑強拼搏,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這些,在美術工作者的筆下都有所體現。

  中國人民志願軍奔赴抗美援朝前線時,20歲的侯一民作為人民日報特派記者來到戰地採訪、寫生。他親身體會到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志願軍將士如何用生命捍衛和平。雖然早年曾投身地下革命工作,但血與火交織的殘酷戰場依然深深震撼了他。他和首批奔赴抗美援朝前線的美術工作者們手繪的一批戰地速寫,生動地記錄下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並在人民日報上發表,向全國人民展現了“誰是最可愛的人”。回國後,他還創作了油畫《跨過鴨綠江》,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三十週年紀念美術展覽會”,畫作對中國人民志願軍必勝信心的描繪打動了無數觀眾。

  “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在群眾心中鑄就了一座豐碑。毛本華、王剛、鮑璐、郝米嘉合作的油畫《焦裕祿》,描繪了這位縣委書記帶領蘭考人民用肩扛著、用車推著樹苗走在風沙中的場景。灰濛濛的天空被一根根長矛似的樹苗刺破,畫面中的焦裕祿正微笑著和身旁的鄉親交談,展現出他帶領蘭考人民戰勝惡劣自然環境的信心。

  《西部年代》是軍旅畫家駱根興2001年創作的一幅油畫,表現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西部“兩彈一星”研發基地的創業者形象,以他們在戈壁灘上的英姿與豪情,展現了共産黨人為黨和國家的事業齊心協力、砥礪前行的擔當精神。

  無私奉獻的形象描繪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時代,各行各業都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先進人物層出不窮,藝術創作為之一新。

  焦興濤創作的木雕《逐夢》,是一件表現航太員的作品,反映出中國人民對載人航太事業的關注和由此産生的民族自豪感。這座近2米高的雕塑,以柏木為媒材,用傳統木雕技藝雕刻而成。航太員的頭盔面罩部分,結合現代烤漆工藝,呈現出玻璃的色澤和反光,以逼真的細節刻畫了航太員等待起飛前寧靜的一刻。這片刻的寧靜之後,即將迎來火箭的轟鳴升空;這片刻的寧靜背後,是新中國幾代航太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太精神。

  在孔繁森精神的引領下,一批又一批援藏幹部奔赴雪域高原,譜寫了一曲曲盪氣迴腸的奮鬥者之歌。吳為山的雕塑《孔繁森》,塑造了這位共産黨員頭戴氈帽、身披大衣、腳踏厚靴的形象。通過服裝,我們可以感受到雪域高原艱苦的氣候條件和惡劣的自然環境,但孔繁森臉上卻綻放著自信和滿足的笑容,他的身軀像一棵偉岸的松柏矗立在高原之上。作為一名援藏幹部,為了幫助百姓脫貧,他攀山涉谷,走訪藏胞,足跡遍佈偏僻的阿裏。吳為山用自己最擅長的寫意風格,生動還原了孔繁森“耿耿忠心照雪山”的精神面貌。

  在抗擊重大災情或疫情時,人民軍隊和廣大醫務工作者,尤其是其中的共産黨員,都以大無畏的精神衝在最前線。壁畫《抗震壯歌》以恢弘的篇幅展現了軍民齊心協力抗震救災的感人場景。相似立意的作品還有表現抗洪精神的中國畫《九八英雄頌》,以及榮獲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金獎、表現消防員的雕塑《烈焰青春》等。在眾多歌頌醫務工作者的作品中,鄭爽創作的版畫《你的雙手承起了我們的生命與希望》讓人過目難忘。她並未直接刻畫某一位具體的抗疫功勳,而是用一位張開雙臂、以雙手承托起生命希望的年輕護士的形象,代表整個醫務工作者群體。他們以尊重生命的大愛精神,救死扶傷,讓生命綻放出耀眼的光華。

  知識分子精誠、敬業、奉獻的精神,同樣詮釋了共産黨人的境界和追求。油畫《敦煌女兒》是描繪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長樊錦詩的肖像作品。創作者袁元、季承禹刻意運用硬朗的表現手法,突顯樊錦詩的精神強度和她瘦弱身軀之間的強烈對比,並力圖使樊錦詩的形象融入她所守護的敦煌石窟環境當中,表現其執著而堅韌的精神力量。

  新中國一代代美術工作者創作了一大批真實深刻地反映時代、深情謳歌英雄楷模的作品。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之際,重溫這些曾引起觀眾共鳴的藝術精品,深入體悟中國共産黨人崇高的理想境界和精神品格,意義格外深遠。

  (作者為廣州美術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1年07月11日 08 版)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