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回望“富連成” :“第一科班”于京劇遠不止于“一座豐碑”

2018年11月19日 09:04: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11月18日電 (記者 高凱)“富連成戲曲國際學術論壇”18日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召開。梨園界于期間再度回望京劇“第一課班”,皆嘆其對於京劇影響之深遠,並指出,其在京劇傳承上的經驗和方法至今仍值得研究和實踐。

  富連成(全稱為“北京富連成戲劇學社”)被公認為京劇史上的“第一科班”,1904年,京劇教育家葉春善秉承著“為祖師爺傳道”的初心,開辦富連成。

  富連成共存在44年之久,培養了“喜、連、富、盛、世、元、韻、慶”八科800余名學生。在富連成所培養的眾多弟子中,開宗立派甚至堪稱“藝術大師”的表演藝術家和致力於京劇人才培養的戲曲教育家多達數十位。從蕭長華、侯喜瑞到梅蘭芳、周信芳、馬連良等京劇宗師,均與之有著很深的淵源。

  著名戲曲史論家、教育家鈕驃當日表示,富連成的偉大之處不僅是培養出舞臺上的眾多名角,“其對於京劇的影響絕不止是樹立了一座豐碑,它的影響與推動是遍及舞臺上下的。”

  鈕驃稱,當年富連成的日常營業演出頻密,且戲票價格既有包廂的稍高價位,也有低價價位,一般工資收入的觀眾都能承受,“可以説各個階層,都有機會看富社(富連成)的戲,在北京城很快也就形成了富社的觀眾群,風雨無阻,有戲必看,日久天長,在客觀上磨煉了幾代觀眾欣賞戲曲的情趣興致和高尚的審美素質。”

  鈕驃認為,富連成以連綿不斷的演出實踐,通過富有吸引力的整體藝術,吸引了大量京劇觀眾,當年不少年輕人通過看戲而愛上了傳統藝術,這不僅培養了觀眾群,甚至令不少有才華的年輕人投身戲劇事業,走上藝術道路,後來成為戲劇家、劇作家、研究家。

  “我不相信年輕人天生就不愛看戲,只要引導他們看好戲、看懂戲,所以培養年輕觀眾是當今傳承京劇藝術的首要任務。”鈕驃説。

  富連成在京劇劇目的傳承、積累和整理、創新上做了大量富有建樹的工作。不少瀕將失傳的劇目也在科班的演出中得以保存、傳承。包括許多新編劇目在內的、常年輪流貼演的各類劇目有400余出,充實和豐富了京劇舞臺的上演劇目。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主任劉慧芬表示,富連成的香火由北京延伸到臺灣,讓京劇成為聯結海峽兩岸民眾,乃至全球華人的文化血脈。她指出,“因為富連成的‘根’夠正夠深,臺灣才得以傳習到非常正宗的老戲,我們強調創新,這方面也應該多研究富連成是怎麼做的,老戲該不變的應當堅守,新編應該在‘有根’的情形下進行。”

  堅持因材施教、量材教藝,是富連成一貫的堅定的教學方針之一,同時也是富連成培養藝術人才取得巨大成功的寶貴經驗。知名戲劇學者廖奔認為,富連成的教育經驗十分值得總結,“一切回歸原點,富連成無疑找到了藝術傳承教育的一個非常合適的軌道和方法。”他認為,富連成的經驗是可以為今所借鑒的,藝術傳承的教育有其特殊性,“需要不斷摸索尋找。”廖奔説。

  對此劉慧芬表示,富連成在育人上很有獨到之處,“比如通才教育,不僅僅是講手眼身法步,而是講求對於京劇的整體的理解,比如專業倫理教育,學生跟老師學習,言傳身教,都很愛惜自己的羽毛,為藝術全力以赴。”

  國家京劇院原院長蘇移憶及自己學藝生涯受教于並得益於諸位富連成教師,他説:“學藝沒多久,我們就明白了光是臺上的好嗓子還差得遠,老師們講每一個動作,對於人物的理解,真是細緻入微,現在想來,那是真正的秉承著對於藝術的執著。”

  為深入研究富連成社,2018年5月,富連成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由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元壽擔任名譽主任,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孫萍擔任主任,與此同時,《富連成藏戲曲文獻彙刊》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係富連成所藏劇本首次系統挖掘整理後結集出版。(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