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海口江東新區:宗廟鄉土文化濃郁 堅守傳統凝聚鄉情

2018年10月14日 08:25: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海口10月13日電 題:海口江東新區:宗廟鄉土文化濃郁 堅守傳統凝聚鄉情

  作者 淩楠

  “六神廟在唐朝時,就已香火鼎盛。”海口市靈山鎮舊市村老村長林得民告訴記者,靈山六神廟建於隋代初年,歷經多次修建,至今仍香火興旺。

  今年6月,海南宣佈設立海口江東新區,將其作為建設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重點先行區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海口江東新區是怎樣的一片土地?

  記者近日走訪江東傳統村落髮現,該地區保留傳統文化較多,廟宇與宗祠隨處可見。

  靈山六神廟門口一側立著數塊古代碑文,記述著該廟的歷次修葺。記者看到六神廟第二進廟門額上挂著“六君宣化”的牌匾,撰寫者是清康熙年間的瓊州知府牛天宿。

  海口美蘭區靈山鎮東和村龍王廟興建甚早,清嘉慶、道光、同治、光緒等朝,以及1999年皆有重修。現今的廟院也是村民閒聊鄉情之集聚地。一位八旬老者告訴記者,龍王廟旁建有兄弟廟,相傳是為紀念一次颱風中死去的漁民兄弟而建。

  記者走訪發現,在海口江東新區一帶不少村莊有“關公廟”。三國時期的關羽被民間神化為戰聖、武聖、財神等各種不同的身份形象。神廟的叫法各異,有關公廟、關聖廟、關帝廟、武聖廟、忠義廟等不同的稱謂,但主神都是關羽。

  在海口演豐鎮、桂林洋開發區的村落多見“泰華三仙”廟。廟碑上記載泰華三仙的傳説:村姑陳玉英1316年誕生,天生不凡,自幼學道,得太上老君傳授仙術。長大後濟世利人,樂善好施。1332年和二位弟弟升天,列班泰華之山仙職。民間傳言泰華三仙常現,對鄉人有求必應,故于顯靈之處設堂祀之。

  海南大學教授張朔人表示,1521年版的《瓊臺志》中,首次出現民眾“裝軍”巡遊活動的記載。其時“裝軍”巡遊的啟程地即在現今演豐鎮的泰華廟附近。迄今瓊北地區民間盛行“裝軍”巡遊。

  在海口演豐鎮,建造有六座規模較大的婆祖廟,通稱演豐六郡“三仙廟”,這些廟裏供奉有“天妃娘娘(媽祖)”、“火雷娘娘”、“懿美夫人”等神。

  僑鄉村莊祿尾村的莊林廟為演豐六郡廟宇之首,該廟于清代乾隆年間(1735~1796年)興建,1989年重新修建。莊林廟供奉媽祖,迄今有200多年曆史,是海南最大的媽祖廟,也是演豐一帶香火最旺的廟宇。

  有專家解釋,海口沿海一帶易遭颱風影響及海盜打劫,當地居民、漁民和下南洋的商人、船民,寄希望於神祗庇護,各村紛紛建造神廟供奉神明。

  與廟宇一樣,隨處可見的還有宗祠。海口靈山道郡村吳氏宗祠始建於明代,清光緒五年慈禧太后為表彰該村名人廣東水師提督吳元猷的功績,撥款重建了宗祠。

  “武城世族 魯國家風”,透過海口桂林洋邁德村曾氏宗祠的對聯,可以看出村中人尊奉孔子的得意門生、被稱為儒家宗聖的曾參為先祖。據了解,邁德村曾氏宗祠的建築完全按照山東曾氏祖祠的規格形狀建造,體現了古風遺韻一脈相傳的關係。祠堂內處處即景,環境優美。祠堂屋頂雙龍戲珠,梁檐相錯,梁架浮雕、透雕各異。

  位於海口靈山鎮紅豐村委會多呂村的顏氏宗祠,于清嘉慶後期興建。祠堂二進,第二進的門楣間嵌著一塊大理石,上面鐫刻著“復聖堂”,“復聖”是後世對顏回的尊稱。

  海口演豐鎮演西村委會北排村的鄭氏宗祠,原為清道光元年(1821年)興建,民國初年重修,1990年重建,二進土木結構,中間庭院約100平方作為祭祠場地。鄭氏族人時至今日,推崇鄭朝儒為過瓊入境始祖,鄭瓊華為進村始祖。宗祠供奉的是鄭朝儒、鄭瓊華諸祖。

  張朔人教授認為,宗祠的保存和不斷翻建,是一種文化認同以及對固有傳統的堅守。張朔人説,當家庭勢力不足以應對時勢變遷,就需要以宗祠為核心,凝聚和籠絡家族,以家族力量來支撐。(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