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這家位於副中心的圖書館為何天天排長隊?

2018年10月14日 08:14:00來源:北京青年報

  微型圖書館、微信圖書館、流動圖書點一應俱全

  這家位於副中心的圖書館為何天天排長隊?

  這裡孕育著數不勝數的閱讀愛好者。今年4月20日至23日世界讀書日期間,一場閱讀馬拉松在北京舉行——共有3萬名市民參與,閱讀總時長12491.25小時,共閱讀圖書53926冊,參與者最長閱讀時間12小時。

  這裡更有著讓人回味無窮的閱讀故事。到年底,我們將推出12期專版,解讀我們身邊的這座閱讀之城,品味我們身邊的閱讀故事……

  圖書館前排長隊?聽上去有一種大學校園排隊佔座的熟悉感。不過,和高校圖書館不同的是,通州區圖書館作為通州區屬綜合性公共圖書館,不僅承載著運河文化的記錄,也承擔著運河周邊居民越來越多的文化閱讀需求——微型圖書館、微信圖書館、流動圖書點等,通州區圖書館多措並舉,正打造讓讀者滿意的公共閱讀服務空間。

  吸引年輕讀者群

  上週六剛過8點,記者來到位於通胡大街76號的通州區圖書館前,遠遠就看到排起一條長隊——隊伍中大部分是年輕人,有的人肩上背著包,有的人手裏提著電腦。隊伍旁邊還有三三兩兩的人坐在路邊臺階上,手裏都捧著書。

  “我一般8點過幾分就來這邊排隊,來晚了就沒有地方坐了。”隊伍中一位大三女生説,最近在準備考研,一有空兒就到圖書館來復習。“圖書館的環境很好,就是晚上開放的座位太少了,希望能夠多增加一些晚上的自習室。”8點半開館後,人流涌入館內,不到半小時,幾乎每一層的座位都坐滿了人。通州區圖書館館長楊蘭英介紹:“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到圖書館讀書學習,最多的時候開館半小時就會達到600人,一天的人流量在4000人左右。”

  記者在圖書館內轉了一圈,除了9層的歷史(古籍)文獻閱覽室外,圖書館的2層至8層都是座無虛席,書架旁也站著低頭翻閱書籍的人,還有不少人直接席地而坐,手裏都捧著書。

  “2013年新館成立以來,我們的讀者群越來越年輕化,很多年輕人願意到圖書館來讀書學習,給自己‘充電’。另外,大家對圖書館的認可度也越來越高。”楊蘭英透露,為緩解座位緊張,正考慮在一些閱覽室的空閒區域添置桌椅。

  創建微信圖書館

  內部挖潛的同時,通州區圖書館還積極“走出去”——“我們正在全區建35個微型圖書館,目前在通州馬駒橋已經建成使用。通過微型圖書館,讀者可以自己辦證、借還書,未來還會增加預約功能。”楊蘭英介紹,微型圖書館一般建在人流多、居民密集的各鄉鎮、街道。除此之外,通州區圖書館充分利用自媒體和新媒體與讀者零距離溝通,開通“通州區圖書館”“北運通州”兩個微信公眾號,開辦微信圖書館。

  點開“通州區圖書館”微信公眾號功能表欄裏的“雲悅讀”,報紙、學術資源、有聲讀物、中華連環畫、國史數據庫、QQ閱讀、微信圖書館等子功能表分類明晰:一些是由通州區圖書館提供數據支援,一些則是外鏈其他的閱讀平臺;展示方式也是多種多樣:有單純的文字,有圖片連環畫,有有聲讀物,還有動漫視頻等。

  設立流動圖書點

  楊蘭英介紹,為了滿足周邊讀者尤其是上班族的閱讀需求,今年3月1日起,通州區圖書館就延長了一層大廳夜間開放時間,週一至週日都延長到22點才閉館。一層大廳可自助借還書、辦證,可查閱電子圖書、電子期刊、數字閱報,還可體驗朗讀亭。

  與此同時,圖書館還進行特殊設計:在每一層的閱讀室,都設有多個插座以供電腦充電;有些閱覽室還設有專門的電話間,避免接打電話時影響到其他讀者;在三層兒童閱讀區的自動借閱機,設計成小青蛙和小機器人的造型……為了彰顯運河文化氣息,每層的電梯口都設有一個小型雕塑,背後都有一個運河故事,幫助大家了解運河文化。

  此外,通州區圖書館在全區建立了100個流動圖書點,讓文化的觸角延伸到副中心的各個領域。

  文並圖/北青社區報記者 趙璇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