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立足新時代 創新開掘傳統價值

2018年04月13日 09:18:00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研究傳統文化,只有與社會生活建立緊密聯繫,才能保持持久活力。這就需要更多專家學者走出書齋、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向大眾,加入傳統文化普及的隊伍,為傳統文化教育尤其是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優質師資,提供優質資源,弘揚民族正能量,激發傳統文化內在活力,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豐富精神資源

  新中國成立近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人民憑藉聰明才智和艱苦奮鬥,不斷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走向創新發展,取得新成就,獲得新動力,顯示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歷經千年依然枝繁葉茂,具有強大創造力和創新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極其豐富的思想觀念、價值追求、道德規範等,是我們成長成才、改造世界、治國理政的有益借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歷史的傳承,更是現實的存在,是歷史演變中逐漸形成的文化認同,更是當代社會不斷更新發展的文化範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新時代,我們肩負新使命,走上新征程,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繼續大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新傳播條件下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為中華民族繁衍進步、中華文明持續興盛提供強大智力支撐。

  原則與方法

  師古而不泥古,是文化創造與創新工作應當始終遵循的要義。要面向時代,尊重傳統,以辯證發展眼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倫理觀念、道德思想、行為準則,經過歷史長河淘洗,已經深入民族血液,具有強大民眾感召力和公信力,在匯聚人心、凝聚共識、積聚力量方面發揮巨大作用。但這些傳統文化生長于中國古代農業社會土壤之中,隨著科學技術演進、社會思潮發展以及文明形態變革,傳統文化賴以生長的土壤業已發生深刻變化。這就需要我們順應當代中國改革創新新要求,以發展眼光對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進行激活。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立足當代中國的國情民情,立足當代世界的新變化新格局,創新發展傳統優秀思想文化與社會治理經驗,為解決當下實際問題提供思想資源與智力支撐。

  幾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話語體系,為中國文化發展奠定基調。要以我為主,兼收並蓄,以獨立開放的姿態著力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在新時代,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承擔著樹立文化自信、貢獻文化智慧的崇高使命,這就必須進一步創新文化話語體系,並提升其創造與創新能力。首先應當牢固樹立中華文化主體意識,厘清當代中國發展進程中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在全球化語境中與西方話語體系展開積極對話,激發創新意識和思維活力,在對話與比較中進一步樹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體地位。其次要積極對接中國當代話語體系,讓傳統文化立足人生、立足生活、面向大眾、面向社會,使其更加符合當代中國社會大眾普遍接受的思維方式、情感方式和審美方式,形成豐富、活潑、正向、包容的話語體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伴隨五千年中華民族發展道路而來,有著豐富深遠的文化內涵。要深入研究,系統總結,深刻領會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深厚內涵。從春秋戰國到秦漢魏晉,從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從中國共産黨成立到新中國成立,從全面推行改革開放到確立“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中華民族在一條艱難曲折而又繁榮興盛的發展道路上,創造出無數享譽世界的文明成果,對全球文明進步和社會發展産生巨大影響力和推動力。比如,貫穿中華民族發展史的家國情懷,是引導民族奮進向上的價值追求。在和平發展時期,這種價值觀體現為道德自律和奮鬥精神,在民族危難之際則會昇華為崇高民族氣節。還有美善的人文關懷,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追求,是中國人民勤勞善良精神的本源,這也是在當今世界,中國人民與各國人民一道建設人類美好未來的精神動力。只有深入研究、系統總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與成長機制,才能深刻領會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偉力與生命活力。

  要實現精準傳播,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斷激發傳統文化的內在生命活力。讓傳統文化走進千家萬戶,走進百姓日常生活,不斷增強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影響力和感召力。注重知識普及與價值觀傳遞相結合,課堂講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國內普及與國際傳播相結合。對傳統文化經典文本進行準確提煉、萃取,將傳統文化精髓根植到內心裏,落實到行動中。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不斷體認,做到知行合一,這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

  實踐與反思

  積極實踐是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第一要務。也只有實踐,才能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資源切實轉化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積極成果。實踐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避免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實踐中流於浮表,跑味兒變形,脫離人民群眾,我們要做傳統文化忠實的傳承者、傳播者和創新者。當今時代,資訊傳播技術將人們的視野和選擇推展到近乎無限的邊界,人們的日常生活被傳統和新興媒體所包圍,這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機遇也是挑戰。近些年來,我們的實踐與探索取得顯著成績。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領域涌現出一大批研究成果。這些成果系統整理古典文獻資料、深刻凝練中國文化品格、多方面闡述中華民族精神,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起到積極推動作用。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典籍、寶貴遺存得以更加完善的保護,蘊藏其中極其鮮活豐富的哲學思想、倫理觀念和價值追求能夠得以積極闡釋、發揚光大。在整理研究過程中,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理解越來越深入,對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價值也有了更為深刻的認知與體驗。傳統文化屬於人文基礎學科,研究週期長、産出成果慢。數十年來,一大批學養深厚、淡泊名利的學者發揚“十年磨一劍”“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的精神,在長期積累基礎上推出一大批經得起時間考驗和歷史檢驗的高品質研究整理成果,積極推進傳統文化研究與當代文化創造有機融合,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機,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激發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勇氣和動力。

  在傳媒領域也陸續誕生一批有特色的文化類産品。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以緊張激烈的比賽形式,讓詩詞走出書齋,走向大眾,讓群眾參與成為傳統文化熱潮的原動力。《朗讀者》則以親身朗讀的方式,讓人們回歸這一經典的文化體驗。以喜馬拉雅FM和“得到”等産品為代表的新興媒介賦予傳統文化垂直精準的傳播特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期熱播的電視節目《經典咏流傳》,它將詩詞與現代流行音樂進行結合,以經典傳唱方式重新演繹。充分運用傳統媒介和新興媒體平臺,構建資訊化時代立體多元的傳播話語體系,以獨特創意贏得大量年輕觀眾喜愛,讓經典煥發新的力量照亮未來,是傳統經典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有效嘗試。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長期以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整理與研究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同時也應意識到,充分深入發掘、多種樣式呈現歷代先賢身體力行的歷史文化實踐,對提升全民人文素養、推動思想文化繁榮發展、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有著巨大推動作用。今後,還應當盡力扭轉重研究輕普及、重學術輕教育的不平衡傾向。其實,學術界關注的重大學術問題,往往也是民眾關注的熱點問題。真正優秀的研究者,往往也是優秀的普及者和傳播者。而傳統文化研究只有與社會生活建立緊密聯繫,研究本身才能保持持久活力。這就需要更多專家學者走出書齋、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向大眾,加入傳統文化普及的隊伍,為傳統文化教育尤其是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優質師資,提供優質資源,弘揚民族正能量,激發傳統文化內在活力,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豐富的精神資源。

  《 人民日報 》( 2018年04月13日 24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