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清明節原本並非掃墓節日:最初可能是“狂歡節”

2018年04月10日 13:39: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4月5日電(記者 上官雲)“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多少年前,杜牧名作《清明》描摹清明節春雨中所見,余韻邈然,流傳至今。世人熟知,清明節的重要習俗有折柳、掃墓等,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最開始這其實跟清明節沒什麼關係。

  要了解清明節的由來,就先要了解其他兩個節日:上巳節和寒食節。這三個節日的日期非常接近,一般都在農曆三月上旬。

  先説上巳節,它是中國最古老的節日之一,相傳源於紀念黃帝誕辰,也是祓禊的日子。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逐漸成為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寒食節則一般在冬至後105天。它的起源還有一個傳説:春秋時代,晉公子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餓無力前行,剛巧身處之地又渺無人煙,無奈之下,隨臣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煮湯獻給重耳。

  當重耳成為晉文公後,介子推沒有去邀功,而是攜母去山中隱居。晉文公堅持要請他出來表示答謝,於是放火從三面燒山,想逼其出山。但沒想到介子推最後同母親一起被燒死,也不為所動。晉文公慟哭不止,為了紀念介子推,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古代寒食節,需要禁煙火、只吃冷食,還要拜掃祭祖。漢代的寒食節,很多地方要禁火一個月,到了唐代,寒食節變成三天,分別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由於節俗的關係,寒食節氣氛一直顯得有些哀傷。

  而由於曆法演算法的關係,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與“小寒食”的日期重合率非常高。在節氣基礎上,清明節逐漸形成。最初,清明節主要習俗是踏青郊遊,節日內涵比較歡快。也就是説,清明節並不是個傷感的節日,而被稱作是中國古代的“狂歡節”:因為戶外娛樂活動非常多,且男女共同參與。

  不過,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人們主要慶祝上巳節,寒食節與清明節存在感並不高。直到唐朝,蹴鞠等大量的娛樂活動加入,寒食節加清明節的節日組合迅速發展,逐步到了與上巳節平起平坐的地步。

  與此同時,寒食節雖然地位有所提升,但相比愉快的清明節,當時受歡迎程度還是略有不及。在此後發展歷程中,清明節繼續吸收上巳節與寒食節的習俗,包括插柳、掃墓等等,再加上自身踏青春遊,最終形成現在我們熟悉的清明節。

  如此,宋元時期,融匯了兩個古老節日精華的清明節終於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明清大體承接前代舊制,清明節仍然堅持併發展著其必不可少的大節地位。

  此前,清明節是否可以説“節日快樂”的問題曾一度引起爭論。在民俗專家看來,這個問題無需討論,清明節是春季最重要的節日,內涵豐富,它並不是個傷感的節日,説“節日快樂”是完全可以的。

  “清明節把掃墓、踏青相結合。祭奠祖先,後人表達了對先人的追思,也得到了精神慰藉。踏青郊遊作為清明節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為了讓人們感受春天的生機勃勃,滿懷積極的生活態度。”專家如是説道。(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