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復活節島的啟示:文化産業的企業社會責任絕不是説説而已

2018年04月10日 13:25: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4月4日電 1772年4月5日,荷蘭航海家雅可布?洛加文在復活節這一天,發現了以巨大石像聞名全球的貧瘠荒島——復活節島。而在西元500年左右人類剛來到這個島上時,這裡大樹林立,物産豐富。島上隨處可見的鳥類和大棕櫚樹富含糖分的果實,也是當地人輕易獲取食物的來源。人們無盡地索取,沒有任何責任意識。到15世紀時,復活節島的陸地鳥類和半數以上的海鳥種類全都滅絕,到了今天,這裡幾乎成為一座荒島了。

  整整296年後的2018年4月4日,在中國寧波全國電視劇創作規劃會議上,與會者在交流中,提及此事,一些代表感嘆,復活節島就是一個環境生態的縮影。大至整個地球生態,小至目前文化領域,其實道理都是一樣。所有“居民”們(從業的企業代表)如果只是挖掘富礦,追逐利益,享受成果,而不負起本該有的責任,復活節島悲劇,在每一個領域,都是可能重演的。

  兩個效益的平衡之道

  隨著中國國力不斷增強,人民對於文化産品的需求日益增長,政府對於文化産業的扶持力度持續加大,整個文化産業的發展一片欣欣向榮。但大潮之下,亦有泥沙泛起,一些不顧社會大環境,一味追求利益的做法開始浮出水面。一些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初期看來,似乎無傷大雅,但若任由其氾濫,千里之堤,是可能毀於蟻穴的。

  今天,加強電視劇創作規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貫徹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緊圍繞國家宣傳節點,集中力量創作播出一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標桿性作品,推動中國電視劇再上新臺階,正在成為影視行業發展的主流思潮。寧波全國電視劇創作規劃會議,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召開。眾多電視臺、製作機構、網路播出平臺的從業者代表匯聚一堂,共同討論電視劇的創作方向。

  與會代表的討論焦點之一,便是“中國民營影視企業該負起怎樣的文化責任”。作為創作及發行80余部優秀作品,收穫100余個專業獎項的影視企業代表,完美世界控股集團的董事長池宇峰表示:完美世界影視將充分借力中國文化産業蓬勃發展的態勢,堅持精品思維,全力以赴地為觀眾帶來具有中國精神和中國特色的優秀作品,積極引領影視多元創新,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事實上,近年來,越來越多民營影視企業和製作機構正在關注自身的社會責任問題。他們不僅推出了《戰狼2》《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深海利劍》《人民的名義》等大量主旋律作品,更積極的配合國家相關政策、提升産品的文化格調。這些更加“陽光”的作品也更受到觀眾的青睞。以完美世界為例,除了膾炙人口的《北京青年》《老有所依》《咱們結婚吧》《射雕英雄傳》《深海利劍》,其即將推出的《歸去來》《最美的青春》《壯志高飛》《一號文件》《藍盔特戰隊》《我在天堂等你》《青春鬥》等作品,均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方面做出有效平衡。按池宇峰的説法:堅持精品思維,以“真善美”作為電視劇作品永恒的追求,以作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池宇峰也對如何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責任相統一做了解讀:一是注重作品的傳承和創新,將創新作為推動電視劇創作與發展的動力。二是堅定文化自信,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秉持開放包容的發展理念,推進全球化相關題材作品的創作。三是整合全球資源,致力於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向世界講中國故事”。

  放眼全球,製作精品,關注社會效益,也同樣能獲取巨大的商業成功。在完美世界的主營業務中,遊戲和影視都穩居該領域前三。更因在“中國文化走出去”做了大量開拓工作,這家企業多次被《人民日報》《新聞聯播》等媒體以專題進行報道。

  文化企業的責無旁貸

  1924 年,美國學者謝爾頓(Oliver Sheldon)在其著作“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中第一次提出了“公司社會責任”的概念,此後,經歷了著名的多德—貝利論戰(企業有沒有義務為社會負責),又有了“企業社會責任之父”的伯文(Howard R. Bowen)和Davis 和Blomstrom (《經濟與社會:環境與責任》)的支援,以及岡尼斯(Gunness)和施密斯(Smith)的反對(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一種奢望),直至1979年,Carroll對這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爭論作了一個總結,如今,企業肩負社會責任,已經得到了廣泛認可。

  文化企業因為生産的産品直接影響到用戶的思想,其肩負社會責任的意義,超過了其餘的企業。2015年,中辦、國辦發佈了《關於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意見強調,文化企業提供精神産品,傳播思想資訊,擔負文化傳承使命,必須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網際網路時代,節奏加快,一時間,某些唯票房、唯收視率、唯發行量、唯點擊率的説法甚囂塵上,似乎悶頭快速賺錢才是唯一的成功之道,但那些不顧社會效益,産出一些低俗甚至有毒的作品的企業,應該站起來去看一看,其實有尊嚴有責任地掙錢的企業,並不在少數。而不負責任地傷害産業環境真的沒有什麼嗎?看一看復活節島的悲劇,如何避免這種傷害的惡果或許是每個人都該思考的問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