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清明節如何正確打開?敦煌石窟揭秘千年習俗

2018年04月10日 13:29: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蘭州4月4日電 (記者 馮志軍)4月5日,是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為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敦煌研究院4日披露了敦煌石窟中古代中國關於寒食和清明鮮為人知的習俗,包括朝廷可享4天小長假、敦煌寺院用酒祭拜、寒食宴飲一面多吃、寺院設樂官民共賞等。

  清明節小長假該怎麼過?作為今年春節長假後的首個小長假,大家都在糾結“如何充分利用”。從2008年開始,中國有了清明節3天法定假日,到今年正好持續10年。然而清明放假,早在1300多年前的晚唐時期,就已經有明確的“放假記錄”。

  敦煌文獻《進奏院狀上》記載,晚唐時沙州赴京請旌節者反饋報告説:“五日遇寒食,至八日假開。”朝廷把寒食、清明兩節拉通從初五到初八放假,這可算得上是實實在在的小長假了。

  敦煌研究院分析稱,寒食在仲春之末,清明當季春之初。寒食、清明本不是同一個節日,但日期相近。唐朝時兩節就有並稱,許多寒食節的傳統也已融入清明。除了我們已知的祭祖掃墓、禁煙冷食、盪鞦千等習俗,還有諸多鮮為現代人所知的節日活動。

  根據敦煌壁畫記載,關於清明掃墓,不僅在民間流行,官府亦不例外,連敦煌寺院中也行掃墓之風。在寒食清明來臨之前,寺院就會提前支出面、油、粟等,製作供品,設祭拜盤,買紙做楮錢,祭拜已故的大德高僧。

  讓人意外的是,寺院並不避諱用酒,並且類似這樣的記載很多,説明即使是寺院寒食節也可用酒祭拜,清理修整墓園同樣以酒招待。

  在敦煌藏經洞出土的北宋初年的敦煌衙府賬目上,敦煌研究院發現了古人在寒食節宴席中準備的各種麵食。其中有胡餅(類似今天的馕)、截餅(類似今天的油炸果子)、蒸餅、餪餅、餑饦(類似今天的揪麵片)、灌腸面等,花樣繁多。

  從數量上計算,寒食宴飲用面總量為“二月八行像”的17倍還多,可以説是一場別開生“面”的節日盛宴。除了吃麵,寒食還設酒招待,節日期間用酒量亦是相當洶湧。由此可見,古時寒食民間禁火三日的規定,擋不住小長假相聚宴飲的腳步。

  古代敦煌寒食于寺院中設樂表演,城內官員百姓攜家帶口前去觀賞,既有屬於對亡者的追思,也有生者歡悅的相聚,“不是所有的寒食、清明都一定要眼裏噙著悲傷”。

  敦煌研究院認為,古人們尤其不能對春景視而不見,寒食、清明郊遊是他們寄情于自然的一枚郵票。彼時人們不能微信相邀,往復書信是最好的辦法。交流內容簡單説便是:“我有遠方也有酒,你有故事嗎?”(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