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融合傳統與現代是設計的文化底線

2018年03月23日 13:24:00來源:北京日報

  在所有藝術門類中,“設計”往往是那個“最熟悉的陌生人”,人們無時無刻不在接觸各式各樣的設計品,可對於何為真正好的設計,卻又很難道出所以然。昨天,名為“中國設計40年——經驗與模式”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中央美術學院開幕,中外學者聚焦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設計藝術與設計教育的發展脈絡,探討設計藝術到底該如何將人們引向更美好的生活。

  伴隨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國內設計領域涵蓋的內容也在不斷拓展。它們在推動社會生活方式巨變的同時,也潛藏著不少問題。“相比發展得比較好的服裝、首飾等平面設計,我們的建築設計就存在不少問題。雖然蓋了那麼多房子,現在每個中小城市讓人感覺都長得差不多,滿眼的玻璃幕墻。”中央美院原院長靳尚誼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力排眾議引入了設計專業,但他認為並不能完全將板子打在建築設計師身上。“由於人口密集,很多城市必須建高層建築。只是如何將高層建築的現代風格與中國傳統的單層大屋頂相結合,極其困難。”

  在中國文聯副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看來,現在豈止千城一面,很多農村也是千村一面。他認為出現這種局面有一定的歷史淵源,國內設計業從最早期的“模倣的設計”,到真正從設計管理的角度去審視設計,已經是21世紀的事情了。“以前我們在文化自信層面的確存在不足,導致進口的文化産品比較多。如今電影産業已經打破這種定勢,過去擔心電影沒人看,現在電影在文化産業當中名列前茅。”他認為設計行業也應該從中看到希望。

  西安美術學院院長郭線廬給出的解決方案則是“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在他看來,的確有不少地區把非常優秀的歷史文物遺存隨意拆掉或者翻新重建,“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它們可能不夠時髦,但恰恰正是它們體現著我們文化的傳承,沒有這種物化的存在,又談何高度的文化自信?”他提出,做設計不是盲目的,要以傳統文化的保護、繼承、開發和利用為主線,“這是今後和未來要堅守的文化底線。”

  被譽為“中國工業設計之父”的柳冠中也分享了他的設計之道——設計並不是指“工藝美術的實用化、實用品的美術化”,其實是創造更合理、更健康的生存方式。“在這個過程中,要創造未曾有過的‘生存方式’,它既不同於老北京提籠架鳥的生活方式,也不是復原那種曾經擺在宮廷裏的各色食具。設計從業者都要認真思考到底什麼是中國方式?”他提醒道,真正的文化創意絕對不是一個符號,不能沉浸在符號裏面閉門玩賞,“就像你不能穿著漢服去擠公共汽車,也不能把電腦扔了完全依靠文房四寶,那樣就把生活方式設計成博物館和農家樂了。”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