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外國人聽中國文物講故事

2018年03月23日 13:05:00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束 涵

  將軍俑、鎧甲俑、陶馬俑、陶器、青銅器、金銀器……一場由中英雙方共同策劃的“秦始皇與兵馬俑”大型特展正在英國利物浦世界博物館展出。英國媒體用“大片式的展覽”“一生只有一次的機會”來形容此次展覽。

  近年來,中國文博事業呈現出蒸蒸日上的繁榮景象,不僅國內博物館之間的文物交流展覽活動日趨頻繁,而且有更多的中華文物瑰寶逐漸走出國門,引發外國遊客的排隊觀展。

  透過文物看中國

  蘇莉是一名來自俄羅斯的留學生。“我2009年第一次來中國留學,期間看過一些中國文物展,像是書畫、秦兵馬俑、京劇這些。”對蘇莉來説,印象最為深刻的莫過於唐卡展覽。“去年8月,我和老師同學一起去青海,參觀了西寧博物館。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唐卡藝術,當時就特別喜歡。因為我個人很喜歡複雜的藝術,唐卡是複雜的,並且很有思想性,裏面每一種顏色、人物的手勢和姿態都有特殊的意義。”

  匈牙利姑娘薛冰對中國宗教有著濃厚的興趣。她説:“我比較喜歡和中國宗教相關的藝術,比如雕塑或者中國畫。這些經典的作品細節豐富,每個作品背後都有故事。我曾經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看到過一個關於佛教的雕塑展覽。那些雕塑做得十分細緻,看起來很神秘,好像屬於另外一個世界。”

  “這些藝術品加深了我對中國的認識。”蘇莉説,“唐卡藝術家畫的內容不只是關於佛教,還與皇帝和老百姓的生活相關。通過唐卡可以了解到相應時期中國社會的狀態。”

  薛冰認為,中國古代藝術品所展現出的那種純粹是現代人需要學習與反思的。“實際上我覺得現代人失去了祖先的很多智慧,大家都變成了大城市裏的人,跟古人那種簡單的生活方式疏遠了。我看這些作品的時候就覺得特別遺憾,現代人太注重自我,盲目追求不重要的東西。現在有很多人發現了這個問題,也在努力想辦法解決。”

  邁開大步“走出去”

  作為“天然歷史博物館”,陜西出土的文物數量多、等級高,其中兵馬俑最受外國遊客的青睞,參觀人數保持相對穩定。同時,以兵馬俑為代表的陜西文物海外展覽,近年來在許多國家舉行,積累了豐富的海外展出經驗。

  “陜西文物先後到過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巡遊世界150多個城市。迄今為止陜西省自主舉辦或參與舉辦的各類文物出境展覽已經達到260多個,境外觀眾超過1億人次。”陜西省文物交流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還與墨西哥、日本、法國等地的博物館開展合作與交流,引進了70多個國外展覽。”

  該負責人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化走出去。文物其實是中國的一張‘外交名片’。在外國遊客的眼中,中國悠久的文化具有神秘的色彩。當他們走進兵馬俑展廳,會感嘆‘原來兩千年前的中國人長這樣,和現代人並沒有什麼區別啊。’由此對中國文化産生興趣,有機會也會到中國走一走看一看。”

  1973年5月,新中國成立後首個文物出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土文物展覽》在法國巴黎開幕。其後,越來越多的文物瑰寶走出國門。進入21世紀,中國文物展覽邁向世界各地的步子更大更遠。據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介紹,2011年至2016年,中國文物出境展覽累計293個,文物入境展覽累計116個。文物資源已經成為中外人文交流的金色名片,在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中發揮著生力軍的作用。

  唱響“中國聲音”

  為了更好地向外國觀眾展示中國文化,中國文博機構也在積極探索不同文化傳統的表達方式,力求讓外國觀眾看得明白、理解得透徹。

  如何減少外國觀眾對於中國的陌生感?去年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展出的“帝國時代:中國古代秦漢文明”特展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嘗試。展覽宣言的第一句話是,“橫跨四個世紀,秦漢兩朝對中國悠久的歷史至關重要。它們合起來代表著中國的‘經典’時期,在時間與重要性上與西方的希臘羅馬文明重合且相當。”這句開幕詞不僅強調了秦漢時期對中國的意義,更把它和西方文明的始源聯繫起來,表明其相似性。展品中,外國人形挂燈、刻有希臘文的圓片等作品,也透露出秦漢時期中外文明交流的痕跡。這種對同時期歐洲文明的引用有效促進了外國觀眾對秦漢兩朝的了解。

  展陳效果是吸引觀眾的重要手段。2016年“天涯若比鄰——華夏瑰寶秘魯行”展以大幅兵馬俑坑實景照片噴繪與兵馬俑實物的虛實結合,用平面與立體的視覺效果,努力還原兵馬俑坑與兵馬俑的真實參觀環境。展覽中使用了智慧展櫃,將展品、展品資訊、背景音樂等多元化內容,按照觀眾的意願智慧展現,體現了動靜結合的效果,進一步突出和豐富了展覽中的電子科技手段。

  目前,中國文物出境展仍然處於探索期。如何在絢麗的視覺展示之外,將展覽真正沉澱下來?如何以中國話語、外國人喜聞樂見的方式詮釋好展覽內容,將外國遊客的獵奇心態變成真正的文化欣賞?如何改變“重介紹”“輕討論”的呈現方式,讓外國觀眾對中國文化研究提問和深度探尋?這些依舊是中國策展人必須關注的問題。

  “中國文物展的水準比較高,”蘇莉表示,“不過在廣告和宣傳方面可以做得更大一些,比方説邀請更多的留學生參觀體驗。”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