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甘肅河西農民自組藝術團 傳承民俗文化解鄉愁

2018年03月19日 15:36: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蘭州3月16日電 (楊棋焜)春節過後,農忙還沒開始,甘肅省玉門市代家灘村三組的文化小廣場上夜晚還很熱鬧,民間藝術團和村民們一起扭秧歌、鬧花燈、唱小調,在濃濃的民俗文化中展現著新時代農民的風采。

  代家灘村三組的村民,大多來自甘肅會寧、通渭等地。為傳承當地民間文化,村民們自發組織了一個民間文化藝術團,農閒時候耍社火、唱小曲、演皮影,用最傳統的方式延續著民俗脈絡,活躍鄉村文化。

  玉門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西部,是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也是甘肅重要的12個移民安置市縣之一。自1980年代以來,共接收安置甘肅中南部21個貧困市縣移民7933戶34300人,佔該市農業人口35.9%,移民安置涉及該市12個鄉鎮59個村。

  夜晚來臨,迎著點點燈光,醜婆、舞獅、秧歌、旱船等傳統社火接連登場,鏗鏘有力的鼓點、矯健敏捷的身姿、詼諧幽默的表演,引得觀眾時不時響起熱烈掌聲。

  龍天佐是民間文化藝術團團長,也是個十足的曲藝愛好者。他説,因為代家灘村三組村民們都來自甘肅隴東地區,大家聚在一起時常常會想起家鄉的秧歌、小調等,為解鄉愁,也為了傳承民俗,“就將村裏一些傳統文化愛好者組織起來,成立了這個藝術團。”

  龍天佐介紹,民間文化藝術團現有人員七十多人,年齡最大的六十三歲,最小的三十歲,四十歲以上的人居多,“平均年齡近五十歲,都是爺爺奶奶輩的”。

  藝術團團員白天打工、種地,晚上組織起來排練、演出。從去年冬閒成立到現在已演出了40多場次。“我們將根據季節不同來組織活動,夏天唱秦腔,冬天耍社火,今後的表演將會越來越精彩,雖然舞臺簡陋,但是會一直堅持下去。”龍天佐説。

  翻飛的彩扇,悠揚的小調過後,一隻裝飾艷麗的旱船“劃”了出來。只見一女子置身旱船之內乘船行走,另一花臉“艄公”執篙引船。兩人隨著鑼鼓表演船陷泥潭,艄公扒泥前行的情景。艄公與船姑娘默契配合,起承轉合緊湊自然,滑稽幽默,妙趣橫生。藝術團成員介紹,船姑娘和艄公本就是夫妻,往年冬閒的時候沒事幹,今年冬天參加了藝術團,精神十足。

  船姑娘李慧蘭説,以前一到冬閒,村民們喝酒、打麻將、串門,沒啥娛樂活動,自從有了這個藝術團,過年的年味濃了,喝酒打麻將的少了,既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又增長了知識,還鍛鍊了身體,“最重要的是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藝術團裏有很多夫妻檔,因為子女大多不在身邊,他們就自己圖個樂。他們希望年輕人能喜歡他們的表演,更希望兒女們能和自己一起演。他們説,傳統的曲藝、民俗文化都是一輩輩傳承下來的,不能丟。

  龍天佐説,除了演出,藝術團也在挖掘和整理一些民俗文化,比如曲藝、秧歌、皮影戲等,“就是想趁著年輕,把這些東西記錄下來,留存下來,傳承下去”。(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