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民日報:敢説“章丘無鍋”,才有“洛陽紙貴”

2018年03月19日 15:20:00來源:人民日報

  文藝創作與品牌經營是長途賽跑,任何“搶跑”“抄近路”“犯規”“作弊”都將被證明是庸人自擾

  “洛陽紙貴,章丘無鍋。”隨著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3》熱播,片中手工打制的“章丘鐵鍋”一時間訂單如雪,不願為訂單降低品質的制鍋人給出這般答覆。83歲老鐵匠雖然滿面煙火色,一身勞作滄桑,卻以最樸實話語道出打造一口好鍋的經驗:“三萬六千錘,少了不行,沒有這個功夫就出不了這個産品。你糊弄它,它也糊弄你!”這句話雖樸素卻力道十足,其中蘊含的“敬”“勤”“謹”等勞作和經營態度,足以為今天的文藝創作者所深思篤行。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古人此論極言面對創作之虔敬。在這個人人皆可成為創作者與傳播者的網路時代,文藝創作門檻逐漸降低,作品良莠不齊、泥沙俱下背後,是文藝創作“敬畏感”的消退。一些創作者放棄精益求精的創作追求,放棄為讀者觀眾負責的職業精神,以短平快的作品換取眼前利益,炮製大量粗製濫造內容。誠然,今天與曹丕的時代甚至魯迅的時代已大不相同:市場經濟成為支配物質和文化生産的底層制度,文學藝術創作面臨諸多名利誘惑和裹挾;從接受者角度看,感官娛樂需求更加強烈,文化快餐消費習慣愈發普及。這就意味著,文藝創作的“庸俗”“媚俗”現象是浮躁社會風氣的共同産物。尤其,近幾年文化産業“投資兇猛”,大量熱錢流入,為獲取更高更快的盈利,配方式生産、行銷優先等觀念套路花樣翻新,作品本身藝術品質卻往往被忽視了。

  作為作品最終創造者,文藝創作者的主體責任是無法推卸的。粗糙與精緻、貧瘠與豐富、蒼白與雋永、速朽與流傳,這些標簽都將貼在作品與作者身上。或許能力有不同,但只有虔敬的創作精神才能讓創作者最大程度上接近文藝精品。正如那些回以“章丘無鍋”的手藝人,他們對物力的珍惜、對産品的珍重、對用者的敬重以及對自己工作的尊重,造就了響噹噹的品牌。這對文藝工作者有著巨大參照與啟示意義——只有心懷崇敬之情,才有精益求精的態度,才會認真負責對待每件作品,才能潛心對現實生活進行不斷而深刻的觀察、擷取、開掘,才能把握藝術規律,創造藝術精品,從而真正發揮文藝功能,吸引、感染、熏陶乃至啟迪、培育藝術的觀賞者。

  凡是精品打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虔敬態度輔以琢磨功夫,方能百煉成鋼。每一口章丘鐵鍋,都要經過“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大大小小十幾種鐵錘工具,一千度高溫冶煉,三萬六千次鍛打”,這種對鐵最有力的歷練,最終賦予鐵鍋以生命。藝術作品相較而言,其複雜多樣的創作技巧、方法,暗含深奧抽象的內在特徵與規律,所謂“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因而需要更為勤奮艱難的淬煉與付出。優秀藝術家應當報以“精品”的執念,以“一分勞作一分收穫”作為藝術實踐之核心,潛心於技術技巧的習練掌握、素材題旨的積累開掘、思維意識的拓展精進、境界修養的凈化提升,當所有精妙存乎一心又能應之於手,就會創作出優秀作品。正如章丘鐵鍋,在鍛造成型後,尚需一錘一錘的千萬次敲打,變成堅韌、明亮而美麗的樣子。

  人生是長途旅行,創作是長途賽跑。任何“搶跑”“抄近路”“犯規”“作弊”都將被證明是庸人自擾。經營人生和經營創作,當有“章丘無鍋”的理性態度與長遠目光,方能抵擋誘惑、站穩腳跟,方能“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從而揮就“洛陽紙貴”的文藝精品。韓傳喜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