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寸緙絲一寸金 “絲中之聖”現身石家莊市博物館

2018年03月12日 15:02:00來源:燕趙晚報

  為什麼説一寸緙絲一寸金

  “絲中之聖”現身石家莊市博物館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去尋找答案

  中國緙絲,與刺繡、玉雕和象牙雕、景泰藍並稱中國四大特種工藝品。古有“織中之聖”和“一寸緙絲一寸金”的美譽,又被稱為“千年不壞的藝術織品”。這種古老的工藝究竟什麼樣?它緣何自古以來就備受青睞?3月9日,《“絲中之聖”緙絲藝術作品展》在石家莊市博物館揭幕,對緙絲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到展廳去尋找答案。展覽將展至3月30日,免費向公眾開放。

  □本報記者 黃鎣

  亮點:大師作品難得一見還有現場互動

  緙絲,起源於西漢時期的河北定州,距今已經25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歷史上眾多的絲織技藝當中,緙絲為最頂級的織法,俗稱“織中之聖”。自古為宮廷御用織物,多用來製作龍袍等。由河北省手工藝創意産業促進會主辦,石家莊市博物館承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絲中之聖”緙絲藝術作品展》展出上百件緙絲精品,以及蠶絲、織機、梭子等實物,全方位展示緙絲的歷史發展、藝術特色、織造工藝等。

  記者昨天在展廳看到,展品中有緙絲的龍袍等,有倣古題材的花鳥人物,以及在傳統基礎上融入創新理念的佳作。其中不乏大師名家精品:緙絲世家現居蘇州的王氏家族王嘉良、王建江、王昌江等的作品頗為搶眼,王氏家族祖籍河北,前三代傳人都是清廷匠師,王嘉良、王建江父子曾多次參與故宮博物院緙絲文物的修復與複製,此次展出的一件龍袍就是王建江帶領團隊用時3年半織就;曾在《國家寶藏》中解説緙絲的馬慧娟此次有一幅《荷花》亮相;還有定州王氏緙絲第七代傳人王鵬巍等的作品,她設計的緙絲作品《中》以定州貢院的屋檐和窗欞為素材,體現了當代緙絲工藝師的創新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王鵬巍團隊將九台織機帶到現場,還有專人現場演示織作過程,並跟參觀者進行互動。

  驚嘆:熟練工有時一天只能織幾釐米

  無論是作為上古陪葬品、還是唐人敦煌幡帳,宋元書畫,再到明清帝後服飾,緙絲歷來備受帝王貴族追捧。宋徽宗曾寫詩“雀踏花枝出素紈,曾聞人説刻絲難。”古典名著《紅樓夢》中也數次提到緙絲,王熙鳳出場“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賈母慶壽,江南甄家送來“一架大屏,十二扇大紅緞子刻絲滿床笏”。

  因織造過程極其細緻,存世精品又很稀少,因此有著“一寸緙絲一寸金”。對此定州王氏緙絲第七代傳人王鵬巍説,緙絲工藝有選稿、配線等16道工序,“緙絲用的都是真絲。經線是生絲,而緯線則用熟絲。主要手法就是‘通經斷緯’,意思是經線是不會被截斷,緯線則是會截斷。我們看到的花紋,就是通過不同顏色的絲線梭子往返交織而成,變一色就要換一色梭。繪畫在紙上著色是通過筆尖,緙絲則要分解成無數的色塊一點點織就。迄今緙絲也不能用機械加工。”

  王鵬巍還當場示範,只見她坐在織機前,一手持撥,一手持梭,腳下踩著織機腳踏,將裝入彩色緯線的梭子穿過經線,移至所需的位置,鬆開腳踏,用撥子將緯線拔緊……織機上的一面小鏡子引發了記者好奇,王鵬巍拿鏡子往織佈下方照,一幅完整的畫面出現了。原來日常緙絲工藝師們面對是一堆雜亂無章的線頭,反面才是清晰成品,“整幅緙畫的花樣織成以後,用剪刀仔細減去線頭,正反面都是相同的花樣。緙絲天然就是雙面的織品。”

  由於工藝繁雜,特別是複雜的圖案一個熟練的工人一天也只能織出幾釐米緙絲。完成一件緙絲作品,短則需要數月長則需數年,再加上不可複製,古人才有“婦人一衣,終歲方就”之説。又因為經得起摸、擦、揉、搓、洗,所以又有著“千年不壞藝術織品”之盛譽。

  幕後:定州緙絲傳人要讓緙絲回家

  今年50歲的王鵬巍是定州王氏緙絲第七代傳人,師從王氏緙絲世家第六代傳人王建江。當年她半路出家拜師學習,只源於一個心願——讓緙絲回家。

  歷史考證記載,河北是古代絲綢之路絲紡織技藝最輝煌的地區,盛唐時期河北為絲綢之路貢賦的絲紡織品全國第一。緙絲與定州淵源極深,20世紀六、七十年代“漢中山王”墓考古發現,定州在漢代就有毛、絲、麻平紋織物。文獻記載:北宋絲織品“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定州緙絲“以宣和時期製作最盛”。南宋時一批定州緙絲工匠遷到了南方。

  王鵬巍是王灝莊園王氏家族的後人,王氏家族一向致力於研究與傳承定州古老文化,因此她自小就對傳統文化興趣濃厚。數年前她從電視上看到“緙絲”介紹,了解到定州緙絲急需傳承與保護後,她決定投身其中,先後9次到蘇州、北京拜訪祖籍定州的緙絲世家傳人王建江,拜師求藝。

  如今緙絲與王鵬巍的生活密不可分,從事緙絲設計和創作的同時,她通過舉辦講座、免費授課等普及緙絲藝術,就連她平日的衣著上也總有緙絲的元素。“我們很期待大家來看展覽,因為緙絲不但精美,它的絲絲真情表裏有道,它的經緯編織一次成型,它的精益求精堅韌不拔,有很多祖先智慧和文化內涵在其中。”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