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女雕刻家葉子:為壽山石雕注入更多的人文情懷

2018年03月12日 11:17: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福州3月9日電 (記者 林春茵)上百種的壽山石石料中,相較于田黃、芙蓉、荔枝等名貴石種,花坑石是頗為低調的一個石種。但在福建省壽山石雕刻家葉子手下,花坑石注入中國古典人文情懷,綻放出新的美學精神。業界評價之突破過去壽山石雕刻重石質的窠臼,“看似另辟蹊徑,其實是向人們強調藝術創作中‘人’的重要作用”。

  3月8日,中新網記者對這位福建壽山石雕界為數不多的女性藝術家中的佼佼者進行專訪,與她一道徜徉在藝術世界中。

  在位於福州鼓山腳下的中國壽山石交易中心,葉子有間工作室。茶盤上養的茶寵是壽山石雕的羅漢立像,一簇菖蒲供在壽山石雕的筆洗裏,和四壁林林總總的刻在石頭上的“山水詩”“山水畫”相得益彰。

  葉子告訴記者,她來自福建閩北的浦城,這也是宋代詞人柳永的家鄉。和眾多壽山石人物、靈獸、瓜果的傳統題材不同,葉子刀筆下喜歡呈現古典田園山水,寫盡故鄉山村的山氣水韻、風土人情。

  入行20餘年的葉子向記者坦承,她半路出家,“老師是書”。也因為沒有師承,她輕易跳脫壽山石“名貴”石材的誘惑,任何石頭都有可取之處。

  缺乏通透質地、色彩斑駁的花坑石,在壽山石中比較另類。但葉子用薄意的技法雕刻出垂眸仕女圖,飄渺動人,又選用夾裹砂礫的栲栳山花坑石雕出蒼茫古拙的夕陽秋景。

  葉子認為,花坑石既“樸”又“凈”,像極了“石頭中的文人雅士,外樸內美”。她説,直接從礦脈開採的山坑石多少有些火氣,深埋水中的水坑石光澤又過於冰冷,而埋在土中的花坑石,則有介於二者之間的不炫不燥的低調品格。

  她指點一尊頗具創新手法的“大漠駝鈴”作品給記者看。在花坑石結晶部分,葉子借鑒北宗畫派的大斧劈皴法,展現蒼穹、山脈。而在駝隊表現上,她更放棄傳統雕刻慣用的弧線雕法,用西方雕塑常見的短線條塑造駱駝的立體感。

  葉子還把“在故鄉看到的很多很多窗”,雕到石頭上。在另一種冷門的壽山石品種——山秀園石上,她循其石質肌理,以獨特審美視角兼具女性溫婉細膩的刀法,雕出松枝、蕉葉、寒梅、軒窗,營造出一系列古典詩詞中的時空場景,少女和儒士們在窗裏或秉燭夜讀,或撫琴弄簫,意境之美確實讓人毫不介意石質之貴賤。

  這組古典人物造像,曾出訪海內外不少展會,有評論家認為它們“仿佛有一縷月光穿過”,一位上海音樂工作者曾“看到流淚”。

  “要入古出新。”葉子説,傳統壽山石雕刻技法是必須傳承的,但過去少人像她這樣,糅合薄意、浮雕、透雕、圓雕等多種技藝于一體,最大限度發揮石材的天生麗質之美。

  在中國壽山石交易中心,記者了解到,當前優質壽山石資源匱乏,不少雕刻師轉向用似于壽山石石質的寮國石雕刻,也有雕刻師寄望于舊作回流,重新施以刀工,以提高附加值。多位商戶認為,另辟蹊徑挖掘那些不為人重視的石種的獨特之美,不失為重振壽山石雕的一條途徑。

  “壽山石雕刻技藝正逐漸從重料到重藝發展。”葉子説,壽山石文化不再只談石種,而開始關心藝術的風格流派,美學精神,“石頭只是個載體,作為雕刻者,‘發現’更重要。”

  福建省藝術品行業協會會長葉少波也表示,當下的雕刻家在秉持福建傳統工藝美術傳統的同時,更注重個性化,“這種藝術覺醒增加了壽山石雕的附加值,也提升了業界影響力。”(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