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從一口鐵鍋看工匠精神

2018年03月05日 13:36:00來源:人民網

  彭 飛

  對傳統商品和手藝的推崇,是要把精益求精、鑽研細節、止于至善的精氣神提取出來,注入今天的商品生産和服務中去。

  春節期間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捧紅了一口章丘鐵鍋。該分集播出後僅幾十分鐘,“臻三環”章丘鐵鍋網店的2000余口庫存賣光,後續産生10萬口左右訂單,甚至有人直接到現場翻墻進廠買鍋……一時間,洛陽紙貴、章丘無鍋,新年後消費市場的首個風頭,被一口傳統鐵鍋搶去,背後饒有意味。

  老物件煥發新生機,甚至帶起一波懷舊的節奏,章丘鐵鍋是熱點,但非孤例。前不久,在北京市場消失16年的摩奇飲料悄然成為網紅爆款商品,首批一萬箱桃汁飲料上市僅3小時就銷售一空;過年期間老字號餐館推出半成品年夜飯外賣服務,銷量比平常翻了幾番;擁有幾百年曆史的白酒瀘州老窖在網上推出首款香水,首批2萬瓶上市幾天即告售罄,同時帶動品牌網店銷售量增長941%……和章丘鐵鍋一樣,傳統商品借助網際網路等新渠道、新行銷理念,紛紛長出翅膀,飛入今日百姓家。

  包裝得再好,終究只是提供了一個展示商品的媒介,真正打動消費者的,是藏在傳統商品和手藝背後的品質與情懷。現代工業社會的標準化生産,促進了商品經濟繁榮,也為千家萬戶的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然而這樣的生産模式也帶來商品和服務千篇一律、為控製成本而犧牲品質等問題。傳統商品和手藝所蘊含的歷史沉澱,對工藝標準和流程的堅守,乃至産品本身的有限産量,恰恰擊中了現代人日趨個性化的需求、滿足了內心返璞歸真的渴望。一口鐵鍋燒出的熱潮,也就不難理解。

  更進一步,傳統商品和手藝所遵循的工藝和品質,還只是外在形式,真正寶貴的則是蘊藏于其中的工匠精神。“三萬六千錘,少了不行,沒有這個功夫出不了這個産品,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80多歲的章丘鐵匠王立芳三言兩語間,透著手工匠人的樸實和執拗。對傳統商品和手藝的推崇,絕不意味著我們要返回一種前現代的生活,而是要把精益求精、鑽研細節、止于至善的精氣神提取出來,注入今天的商品生産和服務中去。縱觀全球,從蘋果手機,到日本電子産品,再到瑞士手錶,它們固然是工業化成果的典型代表,卻無不沿襲著精耕細作、考究品質的工匠精神。這樣的古今融合,對於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的中國來説,無疑具有啟發意義。

  有網友評論:你的家裏真的有必要買一口章丘鐵鍋嗎?請三思而後行。誠然,理性消費的問題值得我們注意,然而“搶鐵鍋”展現的對高品質、高品質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同樣也很真實。還記得前幾年,國人到日本搶購馬桶蓋、電飯煲的新聞曾引發我們反思中國製造的痛點和短板。幾年過去,各個領域的中國産品和服務取得巨大進步,華為、格力、小米等中國品牌走出國門,改變了世界工廠的刻板印象。然而一口章丘鐵鍋仍是必要的提醒:在滿足美好生活需要的問題上,我們任重道遠。

  《 人民日報 》( 2018年03月02日 05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