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年味兒到底是個什麼味兒?

2018年02月23日 10:53:00來源:北京日報

  伴隨著不捨的分別、擁擠的歸途,中國人一年一度的大遷徙漸漸落下帷幕,新的一年終於宣佈正式開始。要説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一度最重要的節日沒有人會反對,但在媒體日漸發達的今天,這個節日越來越像是個“吐槽大會”,每年都會産生各種新的段子和焦點。“年味兒越來越淡”是諸多吐槽中最容易引起共鳴的,也是許多人的困惑——為什麼生活越來越好,年夜飯越來越豐盛,過年的味道卻越來越淡了?

  所謂的“淡”,其實是物質基礎變化引發的連鎖效應。以前的年總令人期待,因為有好吃的、好喝的,還有好玩的,穿新衣、放花炮、逛廟會,想想就覺得來勁兒。但如今,不愁穿了,好吃好喝則更讓人擔心“每逢佳節胖三斤”。物質的期許消失後,帶來的情感失落,大概就是人們感覺年味兒越來越淡的原因。但這真的就是讓我們魂縈夢繞的那個味兒嗎?若真是如此,春節又怎麼能成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

  其實,物質從來不是年的重點,只是負責烘托渲染氛圍,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年,更像是一個文化載體,傳承著這個民族的文化基因。“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小到一副春聯、兩張門神,大到一場過年的社火、大戲,都以文化的形式構築著我們的年,年味兒其實是一種文化味兒。只是在很長一段時間,由於物質的缺乏才讓吃喝成為重點,影響了幾代人對於年味兒的理解,讓它狹隘成一頓大餐或是一件新衣。而如今我們看到,這種對年味兒的認識正在再度甦醒,對於文化的需求越來越被強調重視。

  近些年來,國家圖書館每年大年初一舉行的館長拜年活動,都會向最早到來的讀者送出精選的書籍,有一位68歲的老人已經連續兩年搶到了“頭本書”。寒夜裏老人守候十多個小時,自然不只是為了收到幾本書,更多地還是在表達一種文化渴求。

  而在電影院裏,擁擠的人群會讓你覺得年味兒更濃了。今年春節檔期再次刷新人們對中國電影市場的認識,刷新了世界電影的票房紀錄。在北京,展覽、演出也都極大豐富,參觀、觀看人數頗為可觀。越來越多的人離開餐桌,走進影院、劇場、展覽館、美術館、博物館,以更具文化含量的方式度過這個承載著文化基因的節日。

  如果在今天我們還覺得年味兒不夠濃,可能更多的還是文化産品的提供在某些環節出了問題。比如説在火爆的電影市場中依然有人利用人們春節文化消費的巨大需求,以次充好,魚目混珠。但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某些影片今年後勁乏力,不正是因為那些小伎倆正在被識破,估計明年這種誠意欠奉的影片,缺少的就不只是後勁了。而那些優質影片則在這個舞臺上得到最好的展示,觀眾通過刷新票房紀錄給予它們最好的嘉獎,同時它們也在提高人們對年味兒文化産品的標準,為年味兒的生産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