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河北隆堯南魚龍燈:老傳統舞出新風尚

2018年02月23日 10:46:00來源:中國新聞網

  飛舞的彩色巨龍漫天翻飛,一會兒左右盤旋,一會兒直衝雲霄,贏來圍觀群眾陣陣掌聲。從正月初一到元宵節,在河北省隆堯縣千戶營鄉南魚村都能看到“舞龍燈、龍燈舞”的場景。

  “南魚龍燈”並無文字記載,在清朝嘉慶年間就已形成,主要是口傳身授,至今已有百餘年。2012年,南魚村傳統民間舞蹈“南魚龍燈”入選河北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産。

  正月初七,在北方地區也被稱為“送灶神”。中新網記者一大早就來到了河北省隆堯縣南魚村觀看“南魚龍燈”。

  隨著一陣雨點般的鼓聲,南魚龍燈開舞了,只見紅、黃兩條龍衝入場內,每條龍由12人來操控表演,1人手持繡球在前面引導,其餘11人高舉龍頭、龍身、龍尾緊緊跟隨其後。紅、黃兩條龍在演員的操控下,上下翻飛,變化出各種花樣,有五龍盤柱、鑽八節、鑽二節、還有絞龍、雙龍對翻……

  “這南魚龍燈確實壯觀鮮亮,它的製作也是門技術活兒。龍燈的主要原料為竹條、鐵絲、木料、麻繩、棉布、顏料等。整條龍除龍頭、龍尾外龍身共有九節,每節長約六十五公分,龍頭、龍尾和每節龍身下面都固定一木棒。每節內的油燈是用棉繩捻成燈芯,用雄黃食油配製成燃料。竹條、麻繩將龍頭捆紮成形後,用棉布包好。塗色畫上鱗片等部位,還要在龍眼兩側再扎上龍角,下額裝上鬍鬚。”南魚龍燈傳承人李彥峰説。

  南魚村村主任馬計清説,2012年,在當地縣、鄉兩級政府的推動下,南魚傳統民間舞蹈“南魚龍燈”入選河北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産。這下大家有了勁頭。在李彥峰的推動下,村裏很多年輕人開始逐步了解、學習龍燈這一傳統民間舞蹈,經過幾年的發展,村裏專門舞龍燈的已經達到30余人,全村男女老少或多或少都會舞龍燈,這項傳承了一百多年的文化遺産重新變得繁榮起來。

  “之前龍燈流傳不開,最大的問題是年輕人不感興趣,老人也舞不動了。自從南魚龍燈入選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以後,年輕人明顯對龍燈更加關注,有了年輕人,就有了傳承和發展。”説起這些,李彥峰滿臉喜色。

  “現在,村民們到了春節和農閒,走出家門參加到舞龍燈中的人多了,現在誰要是説自己不會龍燈,會被周邊村民調侃。以前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都在舞龍燈的歡聲笑語中煙消雲散,這真是,老傳統舞出了新風尚。”村民馬驥成説。

  “俺們村的龍燈有一百多年了,這是村裏最寶貴的傳統文化,我們會一直傳承下去,為後代留下這筆文化財富。”李彥峰説。(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