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國戲教授張堯拜師葉少蘭:源自少年夢想 是師父“迷弟”

2017年10月31日 10:19: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0月29日電(上官雲)“拜葉少蘭先生為師,是我13歲就開始的夢想。用現在的話説,我算是葉先生的‘迷弟’。”10月8日,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張堯在北京拜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葉少蘭為師。近日,他在接受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專訪時提起此事,仍難以抑制激動的心情,“未來我希望在師父的指導下規範經典劇目、創作新劇目,同時,也對葉派小生理論研究進行梳理”。

  從“迷弟”到徒弟:師父處事沉穩,對藝術態度嚴謹

  張堯與京劇藝術淵源頗深。12歲時,他進入中專開始學習京劇,啟蒙就是小生行當。大約一年後,張堯偶然看到了葉盛蘭主演的京劇電影《群英會》,一下子被這位京劇大師的精湛表演吸引住了,“從那時起,儒雅瀟灑的葉派周瑜形象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

  1985年初,張堯隨團來到天津中國大戲院演出,第一次見到了葉派京劇藝術傳人、葉盛蘭之子葉少蘭。自1991年考入中國戲曲學院表演係深造開始,張堯陸續向江世玉、李金鴻、蕭潤德、畢高修等名家學習,逐漸對葉派表演特點認識的越來越清晰,期間也多次見到葉少蘭,拜師的想法開始漸漸萌芽。

  “師父給人的印像是儒雅、嚴謹、善良,處事非常沉穩。”今年10月8日,張堯終於得償所願,與其他7人一起拜在葉少蘭門下。他説,多年心事得償所願,“葉少蘭先生氣質溫文爾雅,是最能體現小生氣質的。登上舞臺,他對每一句唱腔、每一個身段都力求表演到位”。

  在張堯看來,葉少蘭不止對待藝術的態度十分嚴謹,在生活中對細節考慮也很週全,“拜師的時候,師父要求邀請他幾十年的合作夥伴來,就是樂隊、服裝師、盔箱師,因為這些人了解師父對藝術的要求,往後我們問藝,他們也能説幾句”。

  “師父與人為善,對同行、師友、學生弟子都非常尊重,遇到問題是反覆講道理,從未聽他説過同行怎麼不好。”張堯説,葉少蘭就像古語所説“上善若水”,“這是一種大家風範”。

  京劇傳承與發展:新創劇目不能偏離本體藝術特點

  張堯來自於江蘇淮陰京劇團,畢業後留在中國戲曲學院從事一線教育工作,給本科生、研究生上課。他説,京劇如果一直墨守成規是沒有生命力的,“我在教學中也是一樣,首先教給學生們必修經典劇目,給他們塑造人物的方法和鑰匙,再談創新”。

  一般來説,中國戲曲學院京劇係的學生每個學期要學兩齣戲,算上必修的文化課,時間很緊張。張堯一般先教唱念、身段和技巧,同時,還要説明不同流派的表演特色、人物性格等等,最後要與戲中其他角色的教學一起“合課堂”,“每天學生一個身段練幾十遍甚至上百遍都是常事”。

  隨著時代的發展,古老的京劇藝術開始借鑒一些聲光電等現代元素,內容結合當下,出現了一批新創劇目。張堯介紹,像現代京劇《向農》講述了農村黨員幹部一心為老百姓服務的事跡等等,都很不錯,“京劇經典劇目反應的是中國人傳統的優秀道德觀念與審美特色,新時代的新創劇目並沒有偏離這些”。

  “京劇的創新,要在繼承傳統之上,新創劇目也得從內容跟形式兩個方面緊扣時代,才會有生命力。”張堯認為,在創新的過程中,京劇表演形式的程式化、寫意化,這些根本的方式不能丟,“如果沒有真正領悟京劇藝術的精華而盲目創新,那麼結果很有可能偏離京劇本體,那是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