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平遙古城:一位銀匠藝人的頑強堅守

2017年10月20日 10:10:00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太原10月19日電(記者 陳忠華、王學濤)45歲的劉興東17歲那年跟父親學打銀器時,平遙古城有八九十家銀器店舖。如今,整個古城內只有兩家仍在頑強堅守。

  “手工銀器費工價高,市場生存比較難。”劉興東舉例説,一枚銀戒指手工做要兩三天,賣500元,而機器一天100個也能做出來,只需要幾十元。“買手工銀器的是小眾群體。”

  平遙古城是中國山西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800餘年歷史。古城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199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産。

  作為傳統工藝品,銀器曾是古城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在劉興東的清代四合院裏,記者看到了從前新娘子佩戴的宮鎖、小孩過生日戴的挂鎖,上面龍鳳呈祥、五子奪魁、五“蝠”捧壽、喜上眉梢等吉祥圖案活靈活現。

  隨著時代的變遷,劉興東的生意也一波三折。1997年,他在古城最繁華的明清街租下一個店舖,由於生意蕭條兩年後便關掉了。但在這期間,他結識了一位專門來古城收老銀器的臺灣客戶。

  “他看我做的不錯,剛開始零星購買,後來逐漸增多。”劉興東説,臺灣商人喜歡手工銀器,2005年至2015年,臺商的訂單能佔到七成左右。

  近兩年,來自臺灣的訂單大量減少,這讓劉興東有些緊張。他背著銀器到全國各地推銷,發現北京等大城市和南方地區對傳統工藝很重視,這讓他大開眼界,訂單也隨之而來。

  “現在不愁銷,就愁做不出來。”劉興東説,他的銀器以飾品為主,購買的客戶很多是搞珠寶設計的,銀器與玉、珊瑚、琥珀一起搭配,做“中國風”的飾品。

  與銀器打交道29年,時光在變,但劉興東的手藝一直未變,而是更加精益求精。在他家裏,記者看到一座藏傳佛教的銀佛龕,上面吉祥八寶鏨刻得尤為精緻。這件作品曾在第50屆全國工藝品交易會上獲得2015年“金鳳凰”創新産品設計大獎賽金獎。

  “打銀器核心是鏨刻,要有坐得住的功夫。”劉興東説,鏨刻工藝出師在三年左右,因為學習週期長,願意學習的年輕人不多。而劉興東的舖子“人丁興旺”,2005年他開始收徒弟,如今已有5人出師,正在帶的還有5人,最小的18歲,最大的24歲。

  “手工製作的銀器有靈氣,能把人的思想、感悟融入其中。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