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藝術品也有獨一無二“身份證”

2017年10月20日 09:55:00來源:人民網

  在大眾印象中,藝術品鑒定是一件看上去高深莫測的事情:幾位白髮蒼蒼的老專家圍著一幅字畫或一件瓷器反覆端詳,幾句雲山霧罩的內行話就能決定一件藝術品的真偽和價值高低。這種完全依賴經驗的“眼學鑒定”,從夏代先民製作陶器之日起到現在,已經流傳了數千年。然而,成立不到三年的北京華力必維文化服務有限公司,正在對藝術品鑒定這個古老的行業進行顛覆,它們希望運用高科技的力量,讓藝術品鑒定擁有科學的行業標準和作業流程,讓外行消費者也能放心購買藝術品,不用擔心被騙。

  在華力必維的藝術品鑒證中心標準實驗室,一幅山水畫平躺在一台類似掃描器的儀器底座上方,接受儀器給它做“全身體檢”。“這是我們進行鑒定的核心設備——赫菲二代藝術品鑒證智慧資訊採集平臺,設備上的工業相機會在藝術品身上隨機選取幾個點,採集識別其中的微觀資訊,比如紙張纖維、色彩、結構等。有了這些獨一無二的資訊,就可以為藝術品辦一張‘身份證’了。”華力必維創始人李晟透露,根據不同種類藝術品的鑒定需求,赫菲二代可以支援60倍-200倍不同程度的放大,採集過程最快7分鐘就能完成。

  採集到的數據,全部進入華力必維創建的“藝+1藝術品鑒證智慧大數據平臺”。數據庫裏,記載著大量藝術品的鑒證數據、交易數據、融通數據等資訊,為藝術品鑒定提供數據支撐。數據庫還專門建立了藝術家檔案,目前已採集6000多位藝術家的相關資訊,為鑒定提供參考,比如,光是張大千作品中出現的灰色,就有400多種。

  李晟曾從事商品檢驗行業,他發現,消費者在超市裏買東西,怕買到假冒偽劣産品,往往會仔細翻看商品包裝上的生産廠家、成分、條碼等各種資訊,通過這些資訊確定産品優劣。如果將商品檢驗的思路用在藝術品鑒定上,通過各類可考、可驗、可查的資訊確定一件藝術品的身份,不是很令人放心嗎?基於這一思路,華力必維創設了一整套藝術品鑒定的流程和技術。

  如果一件已經被採集過資訊的藝術品第二次送來鑒定,採集平臺和數據庫還能認得出這件藝術品嗎?這就得靠華力必維研發的圖像溯源技術了。也就是説,這項技術能夠通過掃描檢索,自動從藝術品身上找到此前選取的那幾個點,從而確認藝術品的真偽。李晟介紹説:“市場上有不少能掃描採集藝術品資訊的設備,但它們的抗干擾性比較差,如果藝術品第一次和第二次放置的位置出現一丁點兒偏差,或者藝術品上有些破損,那些設備就找不到第一次選取地的那幾個點了,這也就意味著資訊採集失去了意義。但我們的圖像溯源技術通過多層感知演算法,從不同層面定位一個點,這樣就算藝術品位置有調整,儀器還是能準確定位。”

  當一件藝術品終於驗明正身,一項防偽技術將保證能把它與偽品區別開來,這便是華力必維開發的藝術片防偽標簽。它的原理是,在液態情況下,朝標簽內部打入氣泡,標簽裏的聚酯材料便會出現很多隨機生成的氣泡,氣泡上特定角度的折射率決定了每個標簽都是獨一無二難以模倣的。把標簽貼在藝術品鑒定證書上或藝術品上,藝術品的身份便得到了肯定。這種標簽耐用性非常強,使用年限至少為100年。目前,華力必維已為6000多件藝術品提供鑒定評估服務,頒出將近10萬張鑒定證書,可鑒定9大類800多種藝術品。

  “傳統的藝術品鑒定缺乏規範,很多術語都很模糊,比如‘顏色艷火’‘泛賊光’,太難以描述了。再比如陶瓷的釉色,青色、藍色、黛色其實很難界定,都是靠主觀感覺描述,不確定性太強。”李晟説。如果碰上渾水摸魚的“專家”,就更是真偽莫辨。此外,鑒定經驗也很難一代代傳承下去,很多名家去世後,其生平所見所學也就失傳了。在李晟看來,技術的進步,正好可以為藝術品鑒定這一行業提供規範化、標準化的支撐,“通過科技,我們能夠更好地去探索中國書畫的色彩規則,更好地展示中國藝術品光與影、色與釉的魅力,這些都是我們文化的載體。在此過程中,科技與藝術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