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傳統文化民俗

跳公節

時間:2013年09月25日 13:33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跳公節是彝族對擊敗外族侵略取得勝利的一種慶祝活動。慶祝活動歷史至少有上千年,後人一直沿襲下來以示紀念。跳公節即跳弓節,彝語稱為“嘈契”,意為“跳弓舞”,也稱“孔夠”,意為“快快樂樂,祈禱祝福”。跳弓節是居住在那坡縣桂滇交界地區彝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

  各個村屯過節的具體日期雖不盡相同,一般都在每年農曆四月上、中旬舉行。節的來歷,據傳是有一位祖先曾率領彝人在保衛疆土的戰鬥中被敵人圍困在大山竹林中,情況十分危急。後他們以竹子製造弓箭,奮起反擊,終獲勝利。凱旋回來,受到族人的熱烈慶賀,久而久之,遂成風俗節日。

  跳公節的活動內容極為豐富多彩,而以祭神和歌舞為主,整個節日活動要舉行三天才能結束。

  第一天,先祭祀祖先和天地眾神。祭完神後,人們集中到村寨場坪跳集體舞,表現以前慶祝勝利歸來的場面,一直持續到第二天。第二天晚上,人們又到各家各戶去跳,互祝和平生活。在兩天的跳舞過程中,還不時穿插具有特定內容和民族特色的表演活動。第三天是做“三朝”,主題是上坡祭山,祭山結束後,來參加節日活動的客人要立即離去,否則便被視為不友好。等客人走完,全村男女凡能幹活的都得于當天下地幹一門活路,表示人勤神佑,今 年定將獲得好收成。

  歡慶節日的彝族,殺豬宰鴨,身著民族服裝,踏起彝族獨特的舞步,吹起自製的葫蘆絲,擊起古老的銅鼓,張張臉上洋溢著節日的快樂。跳弓節在舞蹈、樂器、服飾等方面都顯出濃郁的古色古香的民族風情。

  彝族跳公節流傳至今也已有千餘年的歷史,它本是歡慶出征的戰士凱旋和紀念勝利的節日,各地過這一節日的時間不相統一,不過大都集中在農曆四月上旬。

  彝族跳公節有一套組織機構,成員主要有摩公(為世襲,代表天公)、喃(或叫“薩喃”,代表土地公)、麻公爸、八浪,再加上村寨裏的一些老人。他們也是村寨里民族習俗事務的主持人。機構辦事地點是村寨裏的公房。

  跳公節一般要過三天,內容主要是祭天地、祭祖先、祭山神、講本民族歷史、唱歌跳舞、吃菜喝酒等。有一個盛大場面是不可少的,那就是在舞坪上舉行的集體舞蹈。

  屆時,人們穿著特定的服裝,姑娘穿白色短衣,青布褲,打著綁腿,佩戴項圈耳環,腰束彩帶。小夥子穿四件嶄新短衣,件件衣領外露,有九個小夥子手持長竿(象徵祖先使用的長茅),外披藍色長袍,聚在廣場上。“師公”率眾用豬頭祭祀祖先,並登上竹臺正式宣佈開始跳金竹舞。“麻公巴” ——領舞者頭戴白高帽,身著長袍,腳穿新鞋襪,帶領眾人,踩著蘆笙、鑼鼓點翩翩起舞。舞蹈持續兩天,第三天中午,所有男女老少一同登上高山之巔,在“師公”主持下又祭祀祖先一次,然後紛紛離去。

[責任編輯:馬小璇]

相關閱讀: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