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傳統文化非遺

“非遺”柳腔:即墨地兒,柳腔戲兒

時間:2013年12月02日 13:58 來源:中國文化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進了即墨地兒,踩了兩腳泥兒,吃著地瓜乾兒,聽著柳腔戲兒。”柳腔是山東即墨地區獨有的一個比較古老的地方劇種。它始於清朝乾隆年間,有300多年的歷史,舊時被稱為“拴老婆橛子戲”,是從山東境內廣泛流傳的“本肘鼓”的基礎上演變而來,語言通俗易懂,曲調朗朗上口。著名詩人賀敬之曾即興寫下“杯接田單飲老酒,醉人鄉音聽柳腔”的精彩詩句讚美柳腔藝術。2008年,柳腔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柳腔的曲調有花調、悲調之分。花調歡快舒展,適宜演喜劇;悲調低沉而纏綿,多用於悲哀之戲。柳腔傳統的劇目有120多部,內容多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傳統民間故事,以“四京”“八記”為主。“四京”指《東京》、《西京》、《南京》、《北京》;“八記”為《羅衫記》、《玉環記》、《火龍記》、《繡鞋記》、《鑰匙記》、《金簪記》、《風箏記》、《絲蘭記》。此外,反映家庭倫理道德的劇目也不少,如《七人賢》等。

  一代代的柳腔藝人走村串寨,在鄉村的土臺上和場院裏進行創作、演出,他們的藝術實踐為柳腔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54年,柳腔藝人劉作廉聯合即墨西部柳腔藝人組成了即墨民藝柳腔劇團,並正式進入即墨一帶的劇場演出,讓柳腔這一小劇種真正走上了大戲臺。1956年,劇團轉為集體所有制,改名即墨縣柳腔劇團。同年10月,張秀雲等柳腔藝人應邀進京演出《割袍》等劇目,獲得極大成功。受到劉少奇、周恩來、陳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並得到了郭沫若、田漢、老舍、梅蘭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的肯定和讚揚。“文革”開始後,專業柳腔劇團被撤銷,業餘柳腔劇團也隨之解散。直至1976年10月,即墨柳腔劇團才重新組建,成為目前僅有的柳腔專業演出團體,享有“天下第一團”的稱號。

  改革開放之初,由於資金不足、人員不整、市場萎縮,柳腔劇團的發展陷入困境。而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劇團的命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2007年,劇團不僅改制為事業單位,擁有了18個編制,更名為即墨市柳腔藝術中心,而且獲得即墨市財政70余萬元的撥款,購買了新的舞臺車、燈光、音響等設備,添置了新戲服。隨著傳統文化再次受到人們的青睞,劇團的演出場次逐年增加,平均每年下鄉演出200多場,為群眾送去柳腔的精品劇目。

  為保護和傳承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遺産,即墨市政府加大投入,在市中心建起了總面積為12850平方米的柳腔藝術文化中心,注重柳腔劇本及相關資料的徵集和挖掘工作,出版了《柳腔研究》等書籍。劇團還錄製了幾十盤柳腔戲光碟,不僅在全國發行,還傳播到韓國、新加坡、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和我國香港等地區,使柳腔成了對外文化交流的媒介。為了使柳腔藝術後繼有人,當地政府和劇團還特別注重對青年演員的培養,在藝校開設柳腔專業班,畢業生可直接進入劇團工作。在前不久由中國戲劇家協會、江蘇省文化廳等單位共同主辦的第十七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總決賽中,學員們以其精湛的表演喜摘“小梅花”金獎。(張 萍 于正建)

[責任編輯:郜利敏]

相關閱讀: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