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傳統文化非遺

泉州南音

2013年11月15日 14:06:06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圖片來源於網路

    泉州南音起源於唐,形成于宋,主要流行於於閩南及臺灣、南洋群島華僑居住地區。 泉州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被稱為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撥子,且是橫抱姿勢,泉州南音至今保持這一遺制。

  據文獻記載:唐僖宗光啟元年(885),王潮、王審知兄弟率軍入閩,他們帶去了唐代“大曲”傳播於民間。大曲與當地民間音樂的相互影響和吸收,從而産生了別具一格的“南曲”。

  南曲的主奏樂器琵琶稱為南琶,為曲頸琵琶,演奏姿勢是斜抱著彈奏。所用洞簫嚴格規定為一尺八寸,亦稱之為尺八。這兩件樂器的演奏姿勢與形制均與唐舊制相符。

  南曲的曲牌名稱有不少與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稱相同。如《摩訶兜勒》《子夜歌》、《清平樂》、《梁州曲》、《婆羅門》等。

  南曲在民間流傳,有賴於社團組織的傳承和傳播。清代以來在泉州、廈門和晉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團成立,並有專業的教師傳藝。建國以來,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會。還建立了專業的南曲音樂團。

  泉州南音有著深厚、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它是從中原傳到福建閩南來的,這些中原音樂同閩南地方音樂互相滲透融合,孕育出泉州南音來。泉州在宋代就是著名的東方第一大港,吸引了大量的中外客商和文人學士,經濟相當發達,各種文化交流頻繁,呈現出“千家羅綺管弦鳴”的繁榮景象。

  南音不管是表演形式還是音樂內容,始終都保持著古代中原的古風古味,研究價值高,欣賞價值也高。代表曲《八駿馬》、《梅花操》等。目前泉州已將泉州南音申報“世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産代表作”)並成功入選,“泉州南音研究”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元化文化部列入“中亞———東西方文化間對話”項目計劃。

[責任編輯:馬小璇]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