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傳統文化非遺

儺舞:戲劇舞蹈的“活化石”

時間:2013年12月02日 13:31 來源:新華網甘肅頻道 字號:       轉發 列印

儺舞:戲劇舞蹈的“活化石”

  儺戲表演

儺舞:戲劇舞蹈的“活化石”

  表演會手舞

儺舞:戲劇舞蹈的“活化石”

  存孝打虎戲

儺舞:戲劇舞蹈的“活化石”

  單鬼抽腸子儺舞戲

儺舞:戲劇舞蹈的“活化石”

  關羽儺神像

  儺舞,在永靖俗稱“七月跳會”,起源於遠古時代的圖騰崇拜、宗教祭祀活動,成形于明朝,是我國極其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産,也是中華民族儺文化最古老的源頭。近年來,永靖縣努力挖掘、傳承、弘揚儺舞戲這一民間優秀傳統文化,而一些儺舞戲藝人在傳承與弘揚這一古老文化中有著重要貢獻,近日,記者專程採訪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永靖儺舞傳承人姬永順,聽他講述儺舞戲的淵源與傳承發展狀況。

  歷史淵源

  今年46歲的姬永順是永靖縣峴垣鎮姬川村村民,他從8歲起開始學習儺舞的跳法,近30年的儺舞生涯也使這位農民藝術家對儺舞戲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有著特殊的情節,説起儺舞的歷史由來及跳法,他如數家珍。他介紹説,永靖縣由於地處黃河上游,黃河流經縣域107公里,也使永靖成為黃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永靖又是古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道,境內既有博大精深的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又有源遠流長的佛教文化和歷史文化。在這裡中原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相互影響融合,使地域文化呈現出南北交融、古今並存的顯著特點。尤其是縣內的儺舞戲文化,歷史悠久,是原始信仰、祭祀儀式、民俗風情、音樂舞蹈、面具藝術的複合文化載體,在上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已逐漸形成了完整的文化體系,獨具魅力的儺舞戲、儺俗、儺面,組成了富有永靖地方特色的儺文化藝術。以儺儀、儺舞、儺戲為主要標誌的儺文化,是數千年多種文化的積澱,是多元宗教、民俗、音樂、舞蹈、面具藝術等的複合文化體,至今活躍在山村的“文化空間”和被縣上成立的黃河三峽藝術團搬上舞臺進行傳承表演,受到了省內外專家學者的好評和農民群眾的喜愛。從永靖縣出土的文物中發現,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就有這方面的祭壇和彩陶紋飾。據北魏《水經注》記載,楊塔、王臺一帶的小積石山岩堂之內,就有“鴻衣羽裳”的“神人”活動。據炳靈寺石窟墨書題記和明《河州志》記載,唐代就有“防秋健兒”戴著假面防禦蕃人搶收麥子的事件。在《跳會稟説詞》中説,“劉督都射獵,遺留了哈拉(鄉儺)會事”。從流傳下來的古舊面具中,也可以看出唐代和明代的風格。

  儺舞戲在永靖大地廣為流傳,經久不衰,保存也比較完整。《續修導河縣誌》載:“遇豐年,則扮演社火,即鄉人儺之遺意。”清康熙時汪元有詩云:“社鼓逢逢禳賽時,青旗白馬二郎祠……”如今,儺文化活動主要在神廟舉行,素有“上七廟,下六廟,川裏還有十八廟”之稱。所謂的上七廟就是指以會壇在樹灣的九龍廟、車家廟、五雲山廟、朱山廟、壇子廟、紅泉廟、董家山廟。下六廟是會壇在三角壇的果園四廟、余宋二廟、周何二廟、焦壑廟、三角廟。“川裏還有18廟”是指原永靖縣城蓮花城駐地白塔寺川一帶,因劉家峽水庫蓄水被淹沒,有的依山面水後靠,有的遷往永靖縣三垣、峴垣、鹽鍋峽和臨夏縣北垣橋寺、先鋒等鄉村。每座廟裏供奉著“二郎神”等神像,坐神為泥塑,遊神為木刻,乘在轎子裏。有些廟院還保存著古舊的面具,廟裏還有“迎神旗”,木製的刀、槍、劍、戟等道具,流傳著20多個傳統儺舞戲節目。

  儺舞的表演形式

  儺舞具有較強的舞臺表演性,堪稱戲劇舞蹈的“活化石”。姬永順告訴記者,儺舞隊由九轄、牌頭、旗手、鑼鼓手等五十多人組成。兩名九轄,引領各大牌頭及會首祈福納祥,九轄身著八卦衣,手握大刀,走在隊形最前面;牌頭、會手等頭戴紅纓韃帽、身穿長袍彩服,隨著九轄的方位變化而變化。參加者一般都是跳會的能手。鑼鼓奏“跳舞”規定音樂。旗手的隊形變化有“三回九轉”、“跑大圈”、“跳方陣”等。面具(俗稱臉子)有劉備、關羽、張飛、周倉、曹操、呂布、貂蟬、三眼二郎、李存孝、笑和尚、陰陽、猴、老虎、牛、馬及紅、綠二鬼等30多面。

  儺舞戲表演的劇目豐富,形式多樣。從其演出的內容可分為歌舞型、戲劇型、雜耍型3種。歌舞型以歌唱舞蹈和鑼鼓伴奏為表現形式,有《斬貂蟬》、《方四娘》等。《斬貂禪》角色有呂布、貂禪、關公、周倉。傳説,三國時關羽投靠在曹操營下,曹操擒殺呂布後,將呂布之妻貂禪送給關羽,欲以美色籠絡關羽,關羽識破曹操用心,將貂禪斬殺。整個劇目開始以關羽在周倉、關平護衛下上場,夜觀兵書,想念家鄉父母和荊州失散的劉備、張飛等兄弟;劇情以唱詞表述,並伴奏笛子等音樂。劇情中的關羽憐惜貂禪美貌,但想到貂禪曾是董卓原妾,後又嫁給呂布,念及歷來英雄豪傑往往迷戀美色而身敗名裂的下場時,不得不殺。關公在斬殺貂禪時洗刀、祭刀、反反覆復,表達了人物內心的矛盾心裏和複雜的戲劇衝突,戲劇型用人物之間的道白及簡單唱腔展開故事,交戰時用鑼、鼓、鈸助威。每劇演出時間較長,保留著早期戲劇的雛形。主要劇目有《二郎趕祟鬼》、《五將》等。整個劇情歡快、熱鬧、喜慶,它是儺舞戲當中的開場戲,劇中的主要角色變化三眼二郎也是主要的儺神之一;雜耍型的面具造型滑稽,人物插科打諢,內容幽默可笑,觀之令人捧腹。主要有《笑和尚趕過雨》、《莊稼佬》等劇目;觀眾參與性強,風趣幽默、熱鬧。永靖農村七月跳會一般在農曆七月進行,一廟頭的人們在大總排的領導下,請來法師,聚集起九轄會手,安頓好供神的氈房等所需用具,在東、南、西、北四處供上需請的神位,點上香燈,做好跳儺的一切準備工作。迎神時,法師手拿姜子牙神鞭,口裏默念“上不打天,中不打神,驅打的邪鬼魍魎遠離行……”拿著廟裏的迎神旗,敲鑼打鼓,走街串巷,到總排頭家裏除災驅瘟,後到廟裏請神。請神時,法師請卦,村上年輕人抬轎,出門鳴鑼開道,法師走在前,神轎行在中,九轄引領牌頭會手舞著儺舞器械跟在後,將神轎安放到規定地方。

  獻盤是每個農戶獻神的大饃,每個饃用面1斤許,俗稱酥盤,也叫“盤饃”。全村人陸續拿來早已蒸好的3個“盤饃”,有專人在其中的一個饃上寫上一戶人家戶主的名字,叫“字盤”。酥盤是用剛收穫的新麥麵做的,2個在會期大夥分享,“字盤”要拿回家,視為驅邪之物,家裏老小分吃。獻盤焚香祭祀禮儀進行的同時,開始會手舞,又叫踩場。開始時,兩位九轄領著牌頭位會手跑大場、踩四門,會手不戴面具,也不化裝,頭戴紅纓韃帽,身穿黑袍,下著紅褲,由30多人組成,每人手持一桿一丈有餘的雞毛旗幟起舞。步履矯健,邁著雄渾豪放的舞步進入會場,先在供神的帳房前禮拜,九轄舞刀,會手舞旗,隊伍時開時合,隊形變化多端,鑼鼓陣陣。會手舞后,到神前稟説,稟辭主要説一些儺神、儺舞、儺戲的根源來歷,並許諾獻牲。

  獻牲是祭禮儀式中的重要內容,是神與動物無聲的溝通。因病痛、災難、求子、祈福等祈求神的保祐,向神靈許下願者,以大羯羊作為供品,獻給福神,目的就是還願。最後法師破羊盤,拉羊回廟宰殺,獻羊頭。獻牲後,便是儺戲表演,開幕戲一般為《二郎神趕祟鬼》,戲情為儺神三眼二郎手執神鞭,降伏了紅、綠鬼等諸多祟鬼,得勝收場。緊接著一場接一場演,有《單鬼抽腸子》、《關公斬貂禪》、《笑和尚趕雷雨》、《五將降猴》、《目連僧舅母》等20多個節目,一般演出為三天時間,第一天和第三天因有請神、迎神和送神、踩場等環節,跳的節目一般不多,五至八個,第二天除了開始時踩場外,主要就是儺戲表演,可以把第一天和第三天不跳的所有節目都可以跳,也可以重復演第一天和第三天跳的個別好的儺戲。送神歸廟便是最後一天的事情,儺戲表演幾場後,根據各廟實際情況確定送神回廟時間,法師請卦,起轎,會手著裝手拿舞具尾隨其後,等法師手拿神鞭讓神轎左旋右轉一陣子後送神回廟,會手跟隨神轎回廟後再請卦討吉卸裝。後全體村人按戶分享所獻的羊肉、饃等供品。最後,按照一廟規矩,眾人推選出德高望重的人擔任大總排,再將羊頭交給他,便確定了來年以神廟有關的所有事情全靠他與眾人商議定奪。永靖還有過年時人們喜好在大門上貼秦瓊、敬德等儺符的習俗,被廣大人民群眾作為一種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災的傳統習俗視為珍寶,在永靖許多農村較為普遍。

  保護傳承不遺餘力

  永靖縣的儺舞戲特徵突出,研究價值較高。首先它具有古典戲劇的古拙質樸的特徵。上承漢唐,下啟明清,至民國,到建國,數百年間傳承不衰。二是具有原始民間文化的土生土長,古樸、凝重、深沉的特徵。三是具有黃河文化的特徵。粗獷豪邁,在迎神祭祀的宗教氛圍中透出幽默樂觀的民風。四是受中外及多民族文化的影響交融,具有多元文化的特徵。儺舞戲集歌舞及戲劇的特徵于一身,而又顯得古樸生動,對於研究古典戲劇、民族民間歌舞的産生和發展,具有一定的價值。在研究黃河中上游民俗、民族文化方面,更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活資料。挖掘、搶救、保護永靖儺舞戲這個幾被湮沒的民間古文化,取其精華,剔其糟粕,對傳承和弘揚中華古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提高人民群眾素質,構建和諧社會,産生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姬永順告訴記者,他18歲就擔任了姬家族河湟鼓舞第十代傳人,見證了永靖縣委、縣政府對這一文化的保護工作。他認為,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儺文化的保護開發,通過挖掘整理、編排舞劇、開展交流活動等措施,使該縣儺文化藝術這一瑰寶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開發。縣上認真貫徹落實《關於實施甘肅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方案》等文件精神,將儺舞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並納入《永靖縣文化産業發展規劃》,成立了永靖縣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儺舞戲研究、保護和開發工作。縣上確定楊塔、三垣、王臺、紅泉四鄉鎮的18個村(廟)定為儺舞戲文化原生態重點保護點。同時,深入儺文化原生態保護點,挖掘和蒐集有價值的民間儺文化資料,並及時歸納整理,編輯出版和製作了《甘肅永靖儺舞戲》、《河湟鼓舞》等書籍和音響製品,為傳承、保護和開發儺文化藝術提供了大量珍貴的原始資料。從2000年開始,在先後舉辦的四屆黃河三峽旅遊文化藝術節和重大節慶活動上,將儺舞戲作為藝術表演類重點節目進行傳承性演出。2005年6月,永靖縣儺舞隊代表西北地區參加中國(江西)國際儺文化藝術周活動,首次把鄉儺搬上了國際舞臺,並榮獲“展演銀獎”和“踩街活動優秀表演獎”,使這一民間藝術大放異彩、驚艷於世,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為了更好地挖掘、傳承、弘揚儺舞戲這一優秀傳統文化,縣上舉辦了大型儺文化藝術展演、踩街表演、田野采風、研討會等系列主體活動,來自省內和江西、安徽、貴州、陜西、青海等省的24支儺舞表演隊參加。這次活動對儺文化的傳承、保護、交流、研究和開發將産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全國儺文化藝術節期間,來自全國的儺舞文化專家和學者與村民一起沉浸在粗獷的原生態儺舞表演中。同年,永靖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儺文化之鄉”稱號。

  儺是一種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的民間藝術,保存著許多古老的風俗,是進行人類學、宗教學、文學、歷史學等學科研究的“活化石”。儺非神非鬼,卻有神的莊重肅穆,鬼的怪誕離奇,它是舞,是戲,是民俗,是土生土長源遠流長的鄉間文化……

  在充滿神韻的黃河三峽,在黃河三峽之畔的群山中,在群山間翻滾的麥浪中……儺留下了神秘的影子,依然分享著鄉民耕作收穫的喜悅,傳承著萌生於華夏農耕文化田野中的人文精神和生存理念。

[責任編輯:郜利敏]

相關閱讀: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