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沒動靜,中午開始曬衣服、方向盤。傍晚約飯局、求偶遇,小夥伴們一片鬧哄哄。夜晚時分,當有人為減肥忍饑挨餓,有人在殘忍地曬美食。夜深人靜後,開始思考人生,各種歌詞、感悟、心靈雞湯,‘洗滌’著朋友們的大腦。”
近日,這樣一則朋友圈“時辰表”在微博上熱傳,網友們紛紛表示:“總結很到位”,“這就是我朋友圈的現狀”……那麼,這些狀態真是分時辰地“對號入座”嗎?這樣的“時辰表”反映了怎樣的心境?昨日,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這個時辰表好準!”25歲的小余對朋友圈“時辰表”的說法也深表讚同。小余是一名英語教師。開通朋友圈以來,她幾乎從未在上午發過狀態,而一到中午就成了其中曬服飾的一族,衣服、包包、化妝品,她都能換著角度拍成“寫真”。
相比于上午的沉寂,從傍晚到深夜,朋友圈里的狀態就顯得熱鬧多了。記者隨機採訪的20多位受訪者中,從下午6點到深夜的發狀態密度遠高于上午11點以前。其中網絡文章鏈接、約飯局、曬美食、生活感慨四類最多。
傍晚時間約飯局是25歲的賈翎藝常用的招數。昨天下午5點剛過,她在自己的朋友圈約起了飯局。立馬收到6條回復。“這個時候很多人都在線,都關注到的,這一招約吃飯屢試不爽。”而李欣悅則愛曬美食,並且時常“招仇恨”。“在遭到重重吐槽後,依然事態不減。”
小余表示,上午要麼在忙,要麼沒心思發。而到了中午,好像自己才會來狀態。“天氣一好,整個人都被喚醒了,這時候發個自拍照,容易得到回復。”小余說,這一“招數”屢試不爽,總會得到評論、點讚。而到了夜間,朋友們大多休息,這時候發感慨的、曬美食的就更多了。
除了與作息時間呼應,朋友圈憑借獨特的“號召力”和“圈層效應”,也成了眾多人在呼朋喚友和“個人深思”時的首選。
賈翎藝表示,晚上要是打電話約人吃飯,一個個打很麻煩,別人不願意、又不好意思拒絕時,雙方還會尷尬。“朋友圈一聲招呼,大家看到了,願意來的自來就來,響應也很快。”
“工作壓力大,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自己一個人就難免會想很多,這時候很希望得到朋友安慰。”愛在深夜發“心靈雞湯”的小余說,看到合適的,可以跟朋友一起分享心境。“這時候得到關心回復的話,也會感到很窩心。”
昨日,易觀國際分析師龐億明說,網友總結的朋友圈“時辰表”,與他們所觀察到的網絡社交平臺現象十分雷同。“微信作為當下的熱門社交軟件,折射著人們的生活習慣。”龐億明表示,微信是一個相對私密的社交軟件,人們一天的生活狀態則更加真實、直觀地反映在了朋友圈上。”
“時辰的不同,的確會給人的心境帶來不同的影響。”中國心理學會會員、新派心理學專家陳志林認為,上午的時候,人們剛剛睡醒,情緒會相對低落、懶散,因此朋友圈通常冷清。而到了下午,一天的工作完成後,人們的愉悅度增加,朋友圈也自然活躍起來。“人是群居動物,到了夜深人靜時,人們從熱鬧回到寂靜,孤獨感也會隨之而來。這樣的狀態,也更容易讓人靜下心來思考。 ”
據《重慶商報》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