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讀者在市場上看到了越來越多“平民史”讀物。所謂“平民史”指作者並非史界大家、文化名人,甚至不是職業作家,但這些記錄個人、家族記憶的書憑借著獨特的視角、接地氣的敘事,引發了讀者的興趣。
將自己的記憶寫成書
2013年,許燕吉的《我是落花生的女兒》、姜淑梅的《窮時候,亂時候》、沈博愛的《蹉跎坡舊事》、饒平如的《平如美棠》都創下不俗的銷量和口碑。據了解,榮獲多個機構“2013年度好書”獎項的《平如美棠》目前銷量已超過9萬冊,《我是落花生的女兒》、《窮時候,亂時候》也均有8萬冊左右的銷量,在豆瓣等網站上讀者好評不斷。不僅如此,這類題材更成為出版社爭搶的圖書選題,不再是作者自掏腰包出版的“自娛自樂”。
日前,楊凱麟的《祖父的六抽小櫃》出版,鐵葫蘆出版公司更放出“《窮時候,亂時候》的續集即將出版”的消息,這又一次激發了讀者對“平民寫史”的興趣。
楊凱麟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2002年從法國返臺後,我開始對老物件感興趣,因為臺灣失去了過去的風味。包括祖父留下來的六抽小屜,書中我共寫了50件老物件以及我與那代民間手工藝人的交往細節。”
一只上了鎖的多格小櫃,構成一幕幕的生活場景,楊凱麟“說書講古”的寫作方式,讓封存在老物件里最地道的祖輩記憶,和百年臺灣風情活靈活現。
“平民史”增添了鮮活細節
國內知名歷史學者錢茂偉曾撰文指出,“由于各種原因,小歷史書寫尤其是平民歷史的書寫,是我們這個國家、民族所忽視的。我國有傳記、家譜、村志編纂的傳統,但它們多是著眼于‘大歷史’視野”。
很多人的童年記憶里都有會講故事的老人,他們會在晚飯後,在夏夜的月光下,或冬天的暖爐旁,給孩子們講離奇、有趣的故事。作家阿來接受記者專訪時曾表示,口頭文學對傳承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平民歷史”題材書籍的涌現,為讀者打開了另一種歷史視野,無意間呈現了官方歷史缺乏的鮮活細節。
《窮時候,亂時候》的作者姜淑梅可謂傳奇,她是一位地道的農村老太太,寫作前不久在女兒的幫助下學會寫字。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教授王小妮評價該書,“把真實生活的各個細微部分注入大歷史,使它豐富充盈生動起來”。
著名史學者章力凡接受採訪時表示:“個人史不涉及對歷史的宏觀評價,他們的寫作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了某一個年代發生的那些真實的東西。從這些書里,人們可以看到歷史洪流如何作用于個人,真正的生活是什麼樣,真實的情感是什麼滋味,這也是這類書能受到大眾歡迎的原因。”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