熒屏再掀喜劇綜藝風潮 創作乏力成制約節目軟肋
繼音樂選秀、親子秀大熱熒屏之後,喜劇類節目又接棒成為各家衛視的新寵。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以來,各家衛視已新推出喜劇類綜藝節目近10檔,而年內還有多檔類似節目將要開播。可就在這些喜劇節目滿足了觀眾某種收視需求的同時,綜藝節目一直以來存在的選手、導師資源荒也表現得尤為突出,我國在喜劇創作上的乏力也成為制約節目持續發展的軟肋。
每天黃金時段都有喜劇類綜藝節目
這些新推出的喜劇類綜藝節目包括浙江衛視的《中國喜劇星》、湖北衛視的《我為喜劇狂》、湖南衛視的《我們都愛笑》、江西衛視的《誰能逗樂喜劇明星》、東方衛視的《笑傲江湖》等,覆蓋了從周一到周日每天的黃金時段。與之前音樂選秀節目在形式上的高度相似不同,這輪喜劇類綜藝節目囊括了導師選秀制、場景制、遊戲制等多種樣式,各檔節目努力推陳出新的意圖十分明顯。
湖南衛視的《我們都愛笑》採取場景制,明星嘉賓在只知道表演大綱的情況下進入“愛笑段子屋”“愛笑滑溜溜”等幾個固定場景,根據導演的調度,做出各種臨場表演。每個場景都會賦予喜劇演員不同的表演狀態,每個場景也都會對他們的喜劇天賦進行考驗。
江西衛視的《誰能逗樂喜劇明星》規定,參賽選手只有在60秒時間內逗樂兩位喜劇明星,才能晉級並贏得巨額獎金,兩位喜劇明星並不像以往導師那樣對選手進行過多專業的評判,另外設置的主持人才更像是選手命運的決定者,他一面看著選手的表演,一面緊盯兩位喜劇明星的表情,只有喜劇明星露出笑容,才會讓選手晉級。
浙江衛視的《中國喜劇星》、東方衛視的《笑傲江湖》、湖北衛視的《我為喜劇狂》等則沿襲了一貫的導師制,在這之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剛剛播出兩期的《笑傲江湖》。該欄目請來了馮小剛、宋丹丹、吳君如、劉儀偉四位重量級喜劇導師,在他們較高的專業水準和專業品位引領下,參賽節目的質量普遍比較專業、過硬,節目剛一推出,就獲得了觀眾和業界的普遍認可,甚至被認為有可能成為引領這輪喜劇風潮的現象級節目。
喜劇節目扎堆引致選手、導師資源荒
可就在這麼多喜劇類綜藝節目扎堆出現、電視熒屏異常熱鬧的同時,以往在音樂選秀節目中已開始展現的選手、導師資源荒也更為突出。
《中國喜劇星》是較早開始籌備的一檔喜劇類綜藝節目,但在找選手上也頗費了些力氣。他們一共找了8個城市共1500多組,但最終只錄了150多組,播出100組左右,而最讓他們發愁的是,這段時間一下涌出這麼多喜劇類節目,後面節目的選手要到哪里去找。“我們的選手定位是一些以前接觸過喜劇但沒有更好平臺去展現的人,喜劇人才本就有限,現在又有這麼多節目在搶,怎麼保證選手的持續性與高質量確實是欄目必須解決的問題。”《中國喜劇星》導師曹雲金說。
導師也是一檔節目成功與否的重要元素,專業、高水準的導師往往能將節目打上自己的烙印,可在能擔任喜劇導師角色的明星數量十分有限的情況下,導師也就成了各個節目爭搶的對象。在這輪喜劇節目熱潮中,喜劇導演英達就同時兼任著《中國喜劇星》與《我為喜劇狂》的導師,相聲演員白凱南也同時出現在江西衛視的《誰能逗樂喜劇明星》和貴州衛視的《非常歡樂》中,一些在喜劇界頗具影響力的權威人物更是被這些欄目以重金邀請。
節目扎堆考驗喜劇原創能力
“中國綜藝節目跟風模倣、一哄而上的現象由來已久,但題材相同的節目觀眾真正關注的可能只有兩三檔,大部分跟風之作很快就銷聲匿跡了。”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宋維才說,與音樂選秀節目相比,喜劇節目其實更難做,市場也更難養活多檔節目,因為除了選手、導師,它還必須有足夠的原創作品。
宋維才具體解釋道,新創作一首歌曲可以被反復演唱許多遍,可以被不同的歌手在不同場合演唱,而一個喜劇“包袱”一旦被用過一次,就很難再用到其他喜劇作品中了。這就要求這些喜劇欄目或者說支撐這些欄目的各類喜劇創作隊伍必須有強大的節目原創能力,而這,也正是當下文藝界最欠缺的,馬年春晚語言類節目的匱乏就是這種原創能力欠缺的最直接體現。
事實上,這輪喜劇類綜藝節目也在努力錯位競爭,如有的節目專業性更強,有的則主要打造草根選手;有的以完整的喜劇作品為主,有的則是幾十秒的小表演,可收視競爭的壓力、創新能力的不足卻讓各家衛視並不敢在題材上冒險,中國電視綜藝節目一直以來的同質化在這輪喜劇風潮中沒有絲毫改變。
網友阿萌說:“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如果再不努力鏟除這種同質化的頑疾,改變這種病態的繁榮與惡性競爭,最終只能走向單調與枯竭,只能讓觀眾反感,失去觀眾的支持。” (記者 郝靜)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