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當代戲劇發展與現狀論壇”在滬舉行,中國各地戲劇界的專家學者和院團負責人士匯聚上海,探討這些年來戲劇界取得的成就,大家也為中國當代戲劇的現狀感到憂慮。
中國地方戲劇種連年銳減
今年兩會上,山西晉劇演員史佳花曾介紹,山西原來民營院團有200多個,去年倒閉了90%。對此,江蘇省劇協主席汪人元感慨良多:“戲曲演出,在都市租不起大劇場,在農村如沒有村辦企業和鄉鎮老板包場,農民就會沒錢看戲,戲曲劇團演出就會越來越少。”
中國地方戲劇種也連年銳減。據權威部門統計,1983年全國共有 374個劇種,到2012年已減至286個,所剩的劇種中有74個僅有一個職業劇團或民間班社,情況危急。而在這些劇種中,藝術趨同現象日漸嚴重,除了語言、音樂還保有個性,其他均被忽略。有專家提出,地方戲本來就是地方歷史、地理、民俗、文化全面投射凝聚而成的藝術載體,一旦趨同,就沒理由再保護全國二三百種地方戲。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狀?”汪人元大聲疾呼戲曲在目前情況下,難以進行產業化轉型,“全國絕大部分地方劇種(201個)都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但從未真正獲得作為非遺來保護的地位、政策和措施。相反,卻被要求作為產業來轉型、專職、轉向。目前,保護、傳承的首要工作已迫在眉睫。”
話劇市場商業化傾向嚴重
和戲曲相反,上海話劇市場在去年得到爆發性增長。據統計,去年外地舞臺演出市場下降26%,上海市場卻增長14%,其中話劇佔三分之一。
盡管如此,北京、上海兩地的話劇專家卻還是提出相同的問題:話劇市場票價虛高,過于考慮經濟利益。“如今一張話劇票價格50元至880元不等,比美國的百老匯音樂劇要高出5%到20%,我們必須考慮到觀眾的承受能力。”國家話劇院院長周予援說,“政府、社會、劇團都有責任。政府已開始對演出場次給予補貼,有些省市補貼低票價場,如每場低于100元,則給予補貼,這是非常可喜的現象,希望各省都這麼做。”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總經理楊紹林也稱,如果參考社會平均工資,現在的合理票價定位應是100元至200元。“因為政府有一定補助,我們確實能攤低一部分票價。去年9月14日,我們搞了一個半價日,這天發了兩千個號,賣出三千多張票,甚至有很多長三角地區的觀眾坐高鐵來上海‘一日遊’,因為他們覺得這樣來看一趟話劇很劃算。這說明什麼問題?不是沒有觀眾,市場是有這方面需求的。”
但不管是半價票還是低價票,依然是話劇市場中的少數。“我們得到的經濟資助比較少,所以我們的隊伍在擁有活力的同時,也非常浮躁,商業化傾向嚴重,這要引起我們注意。”楊紹林說,“放眼全球,我們能非常清楚地認識到,戲劇這個行業的定位應是非盈利的,就中國話劇市場現狀來看,離這一步還很遙遠。”
戲曲如何產生廣泛的影響
北京劇協秘書長楊乾武表示,自己十分羨慕眾人熱議的美劇《紙牌屋》、韓劇《來自星星的你》。“不要說年輕人喜歡,人家拍得是真好。”楊乾武說,“捫心自問,如果不是因為工作,我寧願回家看美劇、看韓劇,也不去看戲曲。”楊乾武感嘆,如今戲曲舞臺上的價值觀、藝術形式與情感思想都已與時代脫節,難有廣泛、深遠的影響力。“昆曲作為非遺讓我欣賞欣賞是不錯,但能解決文化繁榮嘛?遠的不說,就說我們身邊的韓國,大學城有幾十個劇場在演出嚴肅戲劇和商業戲劇,音樂劇、電影水平都遠在我們之上,可他們只有五千萬人口。我女兒,從小看美國、日本動畫片,這都是潛移默化、無聲無息的影響。如果未來我們不能迎接這個挑戰,文化現狀會更嚴峻。”記者 李崢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