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張志軍主任向臺灣同胞拜年  >  文獻資料  > 正文

張志軍在第六屆海峽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稿

2015-02-10 08:56 來源: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 字號:     轉發 列印

  6月15日上午10時,第六屆海峽論壇大會在廈門海峽會議中心舉行,參加本屆論壇的臺灣鄉親具有代表性和廣泛性,大多數來自基層,包括臺灣相關黨派、工會、青少年、婦女、宗教、民間信仰、農業、水利、科技、金融、體育、醫藥、新聞出版、影視等30多個界別和民間社團都有代表參加。

  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洪秀柱、親民黨秘書長秦金生、新黨主席郁慕明、無黨團結聯盟主席林炳坤將率團參加本屆論壇,還有部分統派組織、臺灣黨派負責人和民意代表、國民黨中常委出席論壇大會和系列活動。臺灣島內22個縣市都派代表且有多個縣市由縣市長、縣市議長親自率團出席,共襄盛舉。

  以下是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在大會開幕式上的致辭稿全文:

  尊敬的俞正聲主席,尊敬的洪秀柱副主席,

  各位同胞、各位鄉親,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謹代表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對第六屆海峽論壇的舉辦表示衷心的祝賀,向前來參加論壇的兩岸各界朋友表示熱烈的歡迎!

  海峽論壇是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是兩岸各界為基層交流搭建的重要平臺。自創辦以來,論壇始終堅持為兩岸基層民眾服務的宗旨,保持草根性、民間性、廣泛性的特色,不斷創新形式、增強活力,現已發展成為兩岸之間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民間交流盛會,不斷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注入動力。

  海峽論壇的發展歷程,再次印證了人民群眾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最有力的推動者,兩岸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和對民族復興的強烈渴望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不竭動力源泉。

  今年以來,兩岸關係繼續向前邁進,不斷取得新的成果,也遇到一些新的情況。但我們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向不會變,步伐不會停,信心不會減。凡是有利於兩岸交流合作,有利於增進兩岸同胞福祉,有利於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事,我們都將堅定不移地去做。

  在推動兩岸交流合作的過程中,我們將廣泛聽取兩岸民眾尤其是臺灣基層民眾的意見建議,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密切兩岸同胞的骨肉親情和共同命運紐帶,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臺灣民眾。

  我們將繼續推動兩岸經濟交流合作。這些年來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取得長足進展,促進了兩岸經濟發展和民眾福祉。當前兩岸經濟合作的空間還很大。大陸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我們願意讓臺灣同胞首先分享大陸市場的機遇。中小企業在兩岸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們要在兩岸經濟合作中給它們更多支援與呵護,為它們發展壯大提供更大空間。我們將繼續支援和協助臺灣中小企業以及農漁業各類産品在大陸的展示展銷活動;進一步推動兩岸加強關務、檢驗檢疫等方面的合作,實現資訊共用,讓兩岸貨暢其流。

  我們將繼續推動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健康有序發展。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對於擴大臺灣經濟需求,刺激旅遊業相關投資,增加業者收入以及擴大兩岸同胞交流具有重要作用。一段時間以來,臺灣旅遊業者紛紛提出希望我們繼續擴大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尤其是擴大開放個人遊的城市數量,我們將會積極考慮,儘量予以滿足。同時我們也希望兩岸共同培育旅遊市場,努力維護旅遊品質,促進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健康有序和可持續發展。

  我們將繼續大力推動兩岸基層交流。我們鼓勵兩岸工會、農會、漁會、青年、婦女、社區等各界群眾和團體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如經驗交流、專題研討、基層實習、民間信仰、宗親聯誼、弘揚民俗等。本屆論壇協助近萬名臺灣同胞齊拜祖廟媽祖就是一項很好的活動。青年充滿朝氣和活力,是兩岸關係的未來和希望。我們將大力推動擴大兩岸青年交流規模、豐富交流內容,讓更多的青年參與到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中來,弘揚傳統文化,發揮聰明才智,攜手創業發展,實現人生理想。在大陸設立的兩岸交流基地為兩岸同胞提供了交流平臺,我們會進一步增加交流基地的數量。

  我們將繼續為兩岸交流和人員往來提供便利。2013年兩岸人員往來規模突破800萬人次。應臺灣同胞的要求,我們正在加緊制定更加便利廣大臺胞來往大陸的實際措施。我們希望不斷改善兩岸空中直航的航路,以縮短兩岸之間航線距離,降低成本,惠及民眾。關於臺灣航空運輸和相關業者普遍關心的大陸旅客赴臺轉机問題,希望兩岸有關方面相向而行、共同努力。

  我衷心希望兩岸同胞往來更加便利,交流更加密切,利益更加交融,心靈更加契合,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共同奮鬥。

  預祝第六屆海峽論壇取得圓滿成功!

  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楊麗]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