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七屆中華文化快車  >  京臺青少年交流  > 正文

兩岸師生共祭孔子先賢 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2013-09-28 16:57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28日,北京市第六屆中華文化快車——2013年兩岸青少年中華國學文化課堂交流活動在北京四中舉行。來自北京和臺灣的中小學師生代表700余人齊聚一堂,開展祭拜孔子儀式、國學禮儀短劇表演、專家國學講座等活動。圖為祭拜孔子儀式現場。(台灣網  普燕 攝)

  台灣網9月28日北京消息 9月28日是孔子誕辰日。北京市第六屆中華文化快車——2013年兩岸青少年中華國學文化課堂交流活動在北京四中舉行。來自臺灣新竹忠信等6所學校和北京四中等西城區10所學校的中小學師生代表700余人齊聚一堂,舉行祭拜孔子儀式、國學禮儀短劇表演、專家國學講座等活動,領略中華民族國學文化的博大精深,共同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上午,兩岸師生祭拜孔子儀式在北京四中大禮堂舉行,同學們身穿傳統漢服,沿襲傳統禮儀,向至聖先師孔子像行五鞠躬禮,奏頌《弟子規》等,動作虔誠恭敬,斯文不躁。祭拜過程莊重肅穆,恭敬有禮。禮畢後,來自西城區康樂裏、皇城根等小學的同學們通過誦讀古詩、古詩新唱、毛筆操、情景劇等表演,展示了國學經典文化。活動還邀請了中國國學中心朱翔非博士為同學們講授國學教育。

  臺灣很多院校有祭孔儀式,但多以舞蹈表演形式呈現。今天舉辦的祭孔儀式較之更為傳統、恭敬。臺灣新竹忠信學校的王姿欣同學表示在觀禮後感受很深,“大陸這邊的祭拜儀式超莊嚴,每一個禮儀、動作都很完美”。她説,兩岸同學一起來祭孔非常有意義,可以互相借鑒學習,共同進步。同樣來自忠信學校的蘇筱媛同學説,此次來京交流,感受到北京的宏偉壯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看到中華國學文化不同的展示形態,視野更加開闊了。

  新竹衷新學校董事會董事蘇龍德表示,兩岸同根同祖、同宗同源,開展兩岸青少年中華文化國學文化交流,能夠展現孔子思想中以人為本的對話精神,能為血濃于水的兩岸同胞情誼,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注入新潮。

  此次交流活動受到兩岸教育界和有關單位的大力支援。國臺辦、北京市臺辦、西城區等領導出席活動並向西城區部分學校贈送國學教育書籍。

  北京市西城區區長王少峰在活動儀式上致辭説,在青少年中開展國學教育是政府的責任也是社會的期許。促進國學傳承,推動青少年交流,就是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秉承中華民族的精神氣節,激勵兩岸學子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地學習踐行。

  北京市臺辦主任汪明浩表示,中華文化淵源流長,厚實堅韌,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希望兩岸青少年能夠手牽手,心貼心,讓中華傳統文化在兩岸文化教育交流中根深葉茂,傳承發揚。

  歷時六屆的中華文化快車創辦于2008年,先後舉辦了兩岸師生聯合祭孔大典、鐵騎遊寶島、同心探索營、兩岸青少年共聚大美青海等交流活動。據統計,北京和臺灣有近20所學校,約5萬人次參加了中華文化快車交流活動,受到社會各界好評。北京市西城區各中小學校與臺灣地區中小學校交流頻繁密切,截止目前,已有450人次參加了歷屆中華快車系列活動。

  據悉,此次受邀來京的臺灣師生隨後還將祭拜孔廟、參觀國子監,參訪部分學校,開展更為廣泛深入的文化交流活動。(台灣網記者 普燕)

    28日,北京市第六屆中華文化快車——2013年兩岸青少年中華國學文化課堂交流活動在北京四中舉行。來自北京和臺灣的中小學師生代表700余人齊聚一堂,開展祭拜孔子儀式、國學禮儀短劇表演、專家國學講座等活動。圖為祭拜孔子儀式現場。(台灣網  普燕 攝)

來自北京市西城區小學校的同學們表演毛筆操,展示國學文化。(台灣網  普燕 攝)

來自北京市西城區小學校的同學們表演古詩新唱。(台灣網  普燕 攝)

出席活動的國臺辦、北京市臺辦、西城區等領導向西城區部分中小學贈送國學教育書籍。(台灣網  普燕 攝)

西城區中小學同學表演情景劇,展現了俞伯牙與鐘子期因琴聲結緣,以及伯牙絕琴的典故。(台灣網  普燕 攝)

活動還邀請了中國國學中心朱翔非博士為同學們講授國學教育課堂-《孔子與他的弟子們》。(台灣網  普燕 攝)

    28日,北京市第六屆中華文化快車——2013年兩岸青少年中華國學文化課堂交流活動在北京四中舉行。北京市臺辦主任汪明浩出席活動並致辭。(台灣網  普燕 攝)

    28日,北京市第六屆中華文化快車——2013年兩岸青少年中華國學文化課堂交流活動在北京四中舉行。北京市西城區區長王少峰在活動儀式上致辭。(台灣網  普燕 攝)

    28日,北京市第六屆中華文化快車——2013年兩岸青少年中華國學文化課堂交流活動在北京四中舉行。新竹衷新學校董事會董事蘇龍德在活動中致辭。(台灣網  普燕 攝)

[責任編輯:張潔]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