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2014年兩岸網際網路發展論壇  >  要聞  > 正文

臺灣精誠集團負責人: 網際網路時代的大數據風潮

2014-09-11 17:28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蔣居裕: 網際網路時代的大數據風潮

臺灣精誠集團Etu項目負責人蔣居裕發言 (台灣網 王怡然 攝)

  台灣網9月11日臺北消息 2014年(第六屆)海峽兩岸網際網路發展論壇10日在臺北市舉行。在當天下午的“共步兩岸移動網際網路新時代”分論壇上,臺灣精誠集團Etu項目負責人蔣居裕先生在論壇上分享了對網際網路時代大數據風潮的經驗和看法。

  蔣居裕介紹説,不管在企業內部還是網際網路世界,都想要在大數據裏面抓尋一些價值為自己所用。70%-80%的大數據先由做軟體的技術人員去編程式,把資料數據整理之後進行商業分析,呈現出視覺化的效果,最後再組成一個分工的團隊實現的數據的價值。

  蔣居裕重點介紹了大數據背後一些重要的環節。他説,兩岸講大數據都會解釋其三個V(velocity、volume和variety),即速度、數量和種類。三者其實是相輔相成的:有了很大的數據量,數據要及時、實時的進來,就必須迅速處理分析。最近十年,由於雲端技術,分佈式運算以及軟體的存在,雖然數據量加倍了,用相同時間也能處理完。其中大部分軟體都是開源,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開源技術起源於谷歌,這使得今天網際網路企業以及一些金融、電信等傳統企業也在探索使用類似的技術。

  他説,大數據的處理跟分析是兩個不同的能力,有先後關係。大數據有一定的實時性,要把各種的複雜格式處理變成乾淨的數據集之後,才能提供進行資料分析。前面的處理要花去70%-80%的時間,雖然分析佔的時間非常少,可是價值卻很高。分析洞見的討論多於行動,但要拿大數據裏面的價值,一定要有行動。常見的行動是推薦,這個行動的運動率叫做轉化率或者是提高,這樣可以實際驗證成果。大數據的分析方法和傳統的統計分析相同。現在大數據有很多非結構化的數據,這些非結構化的資料要進行它結構化才有辦法具體分析。必須要有人工智慧加上工人智慧,才有辦法把大數據的價值轉化出來,而且轉化的比較好。

  蔣居裕表示,面對這些大數據的風潮,涌現出的這些現象,我們該做什麼?第一件事情就是鍛鍊自己,能夠面對問題;第二件事是組織一支科學團隊,策略者、分析者、處理者是一個科學團隊不可或缺的三種角色。最後就是採取行動。我們的大數據還在早期,要進入到跨越一個鴻溝中間的過程,所以現在很多項目要重復使用大數據的解決方案,才能跨越鴻溝。(台灣網 梁行)

[責任編輯:馬迪]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