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兩岸公益論壇  >  新聞圖片  > 正文

拾荒老人15年資助200余人 稱不能背向人間苦難

2012-03-13 15: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15年,黎開仕自己節衣縮食,卻用微薄的退休金和拾荒的收入,匿名資助200多人。他説——

  不能把背向著人間的苦難

  “爸爸匯來的300元錢已經到賬了,我下午就去醫院打針。”

  “爸爸您好,我的病現在已經好了,您千萬要保重自己的身體……”

  在73歲老人黎開仕的一部非常陳舊的手機裏,記者隨意挑出幾條感人的短信。這並不是發生在親生父女之間,卻已超越了普通血緣父女的情感。

  15年來,拾荒老人黎開仕匿名資助全國各地200多人,汪情琴只是黎老眾多資助者中的一人。

  鄂州截癱女的眼淚:黎老就是我的再生父母

  “黎老就是我的再生父母,沒有他,我肯定不會堅持到現在。”昨日(10日),記者撥通鄂州截癱女汪情琴的電話時,她這樣告訴記者。

  1995年初,剛懷孕的汪情琴曬衣服時不慎失足,從二樓墜下造成高位截癱。後來丈夫又患癌症。為了治病,他們把樓房賣了,借住在一個廢棄豬場裏。2000年底,丈夫去世,年幼的女兒楊靜便擔負起照顧媽媽的責任。

  2006年4月,小楊靜撐起一個家的事跡被媒體報道後,牽動了遠在宜昌的黎開仕的心。從那時起,每到月底,汪情琴都會收到“薛光甲”的捐款,少則三五十元、多則五六百元,從未間斷。6年來,老人的捐款已達1.2萬多元。汪情琴深受感動,珍藏著每一張收款回執單。

  去年,汪情琴憑這些單據才聯繫上“薛光甲”。當她坐著輪椅與女兒來宜昌當面感謝老人時,淚水禁不住奪眶而出。從此,她便以“爸爸”相稱,並多次拒絕老人的匯款,以至於老人後來委託鄂州當地媒體的記者轉寄。

  “薛光甲”的堅守:15年來資助200多人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黎老到宜昌市枝江一漁場工作。當時,全國掀起學習雷鋒的熱潮。

  當時漁場有多餘的魚塘,大家用來種植水稻,每人可以額外分一些糧票。單身的黎老就把這些糧票無償送給一些吃不飽的人。

  1976年,黎開仕回城到編織袋廠當工人。雖然每月只有26元的工資,但他經常給無衣過冬的兒童買棉襖,給精神病人送鞋子……

  1997年前後,宜昌宣傳李廣佳的事跡。當時已病退在家的黎老深受感動,他留心媒體報道的困難人群,一次次地拿出自己微薄的養老金和賣廢品收入,寄往遠方。

  宜昌市夷陵區龍泉一名小學生帶著盲母撿廢品維持生計,他購買嶄新的被褥,到府探望。

  今年3月8日,三峽晚報報道長陽一名貧困女孩患白血病住院,他帶上200元錢,連夜送到醫院,只留下“薛光甲”的名字。

  宜昌市學雷鋒協會會長李廣佳介紹,黎老利用養老金和撿拾廢品的收入,先後資助了全國各地200多人,包括殘疾人、自閉症兒童、貧困大學生等。他還通過宜昌紅十字會和慈善組織,向汶川地震災區、舟曲泥石流災區、西南旱災地區、智利地震災區捐款……

  “精神富翁”的追求

  昨日上午,記者再次來到黎開仕老人住處,老人正站在一處小溪溝的橋頭,用拐杖挑出村民隨意丟棄的一件件垃圾。“我把這些垃圾挑出來,當火肥燒掉,免得弄臟溪溝和環境。”黎老説自己是個環保主義者:“報紙、瓶子、廢鐵都是四處撿來的,積攢起來拿去賣錢。舊電池有污染,我攢在一起交給環保部門。”最近兩年順便收集的廢舊電池已經有五六斤了。

  黎老介紹撿拾廢品心得:長方體的酒瓶兩角錢一個,圓形的只有五分錢一個;鐵絲可以賣一塊多一斤,鋁片可以賣4塊多……

  黎老的聽力不好,記者每次説話都要提高音量。老人説,小時候腿部燙傷,經常因疼痛流淚,流到耳朵後,導致耳膜發炎,聽力受損。上世紀50年代中學畢業後曾任小學老師,後來因聽力不好改行。

  老人現在是一個人獨居生活,有一個女兒在外地。老人現在一個月退休金有1400多元,除去300元房租和生活開銷300多元外,剩下的錢加上賣廢品的收入,都給了有難處的人。“不算多,只怪自己能力不足啊!”老人感嘆道。

  離開五龍村時,不善言辭的黎老給記者發來一條短信:“只要我還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就不能把背向著人間的苦難。生命不息,助人不停,讓別人感受社會大家庭的溫暖,感受祖國處處有親人。”(記者 唐宜貴 小明 胡聲明)

  湖北日報

[責任編輯:孟雅詩]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