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兩岸公益論壇  >  滾圖  > 正文

“臺灣爸爸”劉竹承:慈善路上奔向又一個十年

2013-06-05 14:11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劉竹承向記者介紹他的孩子們(台灣網 芮益芳攝)

  台灣網5月3日濰坊消息 在國臺辦主任王毅致信《兩岸關係》雜誌點名推薦以前,劉竹承只是耕耘大陸百萬台商中默默無聞的一名。2011年1月的“兩封信”,將他十年如一日資助貧困生的事跡公諸於世,也將這位行事頗為低調的臺商推上了輿論的浪尖。


  劉竹承是誰?11年捐助是真是假?做慈善有何目的?面對“橫空出世”的慈善典範,從公眾到媒體的猜測、關注、議論不絕於耳。


  劉竹承對外界的讚頌或是猜測顯得並不在意,用他的話講:我不是個富人,也不需沽名釣譽。“我想做的,只是讓更多有學習願望和能力的孩子,不要因為貧困而失去機會。”


  11年捐助路 臺灣親友不知其善舉

  年近70歲的劉竹承不會使用電腦,最初知道國臺辦主任親筆撰文推薦自己的事跡是通過臺灣朋友的電話。因為一向低調行善,甚至連他的女婿也不知道老丈人在大陸默默做的事情。某一天,劉竹承接了臺灣親友的電話向他求證,他自己也是將信將疑,人家把報紙網路上的報道念給他聽,他才相信。隨著登門造訪的媒體越來越多,他也知道網路上有越來越多關於自己的報道,卻從沒去看過。但劉竹承也在乎大家對自己的認可,他隨身的公文包裏一直裝著濰坊當地報紙對自己整版的報道,已經折得有些皺巴,上面有他和受捐孩子們相擁的照片。

  劉竹承出生在臺灣新竹農村,自幼“父親過世,母親改嫁”,寄養于親戚家,依靠親友接濟才完成學業,被選派至英國留學後,返回臺灣任職公務員直到退休。特殊的童年經歷,讓劉竹承很早就體會到了苦難與幫扶的內涵,這也讓他對社會低層民眾始終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1997年,劉竹承來到山東投資經商,從事飼料生産、雞鴨養殖、食品加工、羽絨加工等相關産業,行銷大陸,回報不俗。在深耕經營之餘,他更努力發揮企業社會公民的責任,將目光投向山東的貧困學子。從捐助第一個孩子開始,這條路,一走就是11年。

  劉竹承起初給自己制定的目標是資助100位學生,把資助對象鎖定為考上了大學卻交不起學費的學生。隨著慈善之路的越走越遠,受助學生的數額也早已超過預期達到了135名,並仍在持續增多,受助對象的範圍也擴大到小學生,希望讓孩子不要在起步階段就失去機會。現在,只要一有貧困學生的線索,就會有人聯繫劉竹承。他會親自或委託秘書到學生家中核查具體情況,只要情況符合要求,他都會給予捐助。這幾年捐助規模不斷擴大,早就突破了當初給自己限定的“100人”目標。仿佛是冥冥中的力量,劉竹承這幾年的生意越做越順,企業利潤每年都在攀升,這也讓他有能力去擔負每年一百多萬的捐款數目。

  自善舉曝光之後,媒體蜂擁而至爭相報道,有些媒體認為劉竹承是想借機宣傳自己和企業,便開門見山地提出協商“版面費”, 對此,劉竹承表示,一律“概不奉陪” 。“拿10萬塊登廣告還不如直接去資助學生或者支付孤寡老人的生活費,宣傳于我沒有意義,我不需要宣傳。”

  也有臺灣媒體議論:有那個資金,為什麼不到臺灣來做慈善。劉竹承對此毫不遮掩:我在山東投資建廠,在大陸市場賺錢,理所應當回饋和報答當地社會。 “我只關心他們需不需要幫助,需要我就幫,不考慮其他,就這麼簡單”。

[責任編輯:孟雅詩]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