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交流專題  >  第九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  >  論壇成果  > 正文

兩岸人士熱議做好文化産業合作“大文章”

2013-10-28 09:54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新華網南寧10月27日電(記者張捷 趙博 管浩)為期兩天的第九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正在廣西南寧舉行,“加強兩岸文化産業合作”成為焦點話題。與會代表認為,在全球競爭壓力下,兩岸應積極整合産業資源,共同打造文化産業鏈,以真正實現“攜手打造中華文化軟實力”。

  “兩岸文化交流正逐步由人員交流向深度合作、由項目交流向産業合作方向邁進。”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范周説,要打破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弱勢地位,僅依靠兩岸現階段的合作仍顯不足。

  他建議,兩岸要向更高標準看齊,制定共同的文化産業行業標準,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創造更多的兩岸合作機遇,才能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華民族的國際形象。

  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蔡志弘直言,兩岸文化交流取得的進展離自己的設想還有很遠距離。“由於文化交流不夠,兩岸民眾之間存在諸多誤解,特別是在年輕人中間,更應該消除文化隔閡”。

  他認為,兩岸應儘快簽署文化合作協議,將共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加強各階層各領域文化交流作為重要合作領域,推動兩岸文化合作。

  對此,臺灣淡江大學教授潘錫堂提出,兩岸可先從文化創意産業合作方面入手,從兩岸影視文化交流合作、兩岸博物館展覽展品合作等方面著手,“成熟一項,簽訂一項,再推一項”。

  與會的100多位兩岸文創業界人士多數提倡兩岸深化合作、共同面向全球市場。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張宇認為,“世界市場是兩岸文化創意産業的‘第三市場’”,大陸和臺灣在文化創意産業互取其長,在資本等方面有更緊密的合作,可增強中華文化的全球影響力。

  “兩岸合作,就可將‘華流’推向世界。”臺灣鄧麗君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鄧長富説,在流行音樂方面,兩岸都有出色的詞曲家、歌手,但缺少一個機構將兩岸精英聯合起來,把好的華語流行音樂輸出到亞洲、歐美市場。

  上海交通大學國家文化産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辦公室主任胡惠林建議,兩岸文化産業的合作發展應積極探索在全球文化市場領域裏的“定價權”,即文化市場交易制度的議程設置。“兩岸文化産業合作發展的世界眼光應當成為兩岸共同關注的戰略基點”。

[責任編輯:李丹]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